个体的性格具有双面性和复杂性,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当中都会同时包括内倾向型和外倾向型,但是两种性格倾向的占比不同,因此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个体性格特征的表现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有些人在公共场合或者是工作当中,会表现得为人谦逊,活泼开朗,并且乐于助人。
但是回到家中,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会变得沉默不语,甚至是暴躁易怒。
那么,一个人在生活当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反差呢?心理学家指出,其中的主要因为印象管理。
对于人际交往而言,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每个人都想要在他人内心当中树立起更加良好的形象,所以会时刻保持为人温和,谦逊有礼,
尽管在人际交往当中,尤其是在工作当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必不可少的摩擦,但是为了避免麻烦,人们会尽可能地减少冲突和争吵的发生。
但是在与家人的相处过程当中,彼此知根知底,且每天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每天见面,因此不需要伪装,同时也会因为长久地相处而忽略彼此的付出。
也会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对方面前,不需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坦诚相见有时反而会增加矛盾和冲突的发生概率。
正因如此才造成了上述这种性格反差,表现为对大多数人甚至是陌生人的态度良好,对于家人比较暴躁。
但实际上,对于其他人的好,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对于家人的态度才是个体最真实的一面。
心理防御机制——代替
根据现代心理学分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而言,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当中,心理防御机制属于自我这个部分。
换句话讲,当自我意识察觉到来自本我的情绪波动时,例如冲动、欲望等,便会相应地产生焦虑不安的状态,并且会用一切方法试图阻止焦虑不安的产生。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自我防御机制,良好的利用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有效地化解个体内心的焦虑不安感以及冲突感。而代替就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简而言之,当个体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或是遭到他人冒犯的时候,会立刻产生报复的想法,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或是道德法律的约束,
个体无法将此时此刻的痛苦发泄在对方的身上,但是痛苦的情绪不会自行消失,依旧需要一个途径进行发泄。
因此,在个体下意识的情况下,这种情绪就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爆发出来。例如长辈在工作当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是被领导批评的时候,通常是敢怒不敢言的,
但是在回到家中,他们就会将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就是最普遍的替代现象。
人格面具理论
站着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个体健全的人格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子人格组成的,而这些子人格就被称之为人格面具,或者是个体人格到一个侧面。
在不同的环境以及情况之下,个体会用不同的人格面具来面对当前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当中,面对不同的人个体也会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人们并不会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尤其是在与陌生人的交往过程当中,个体必然会带来上一层友好的面具。
这样的做法符合人类社会化的需求,也符合社会适应性的意义,人格面具能够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与任何人和睦相处。
但是在与家人的相处过程当中,个体不需要去刻意的维护表面的和谐,因此会将更加真实的自己以及人格展现在家人的面前,
所以一旦发生令人不愉快的情况,人们会立即发作,而不是选择隐忍。
但实际上,亲人之间的情感也需要维系,需要换位思考,需要相互尊重,这样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综上所述,家庭是最小的社交单位,与家人之间的相处也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忽略对方的付出,强调自己的付出,我们应该多花些心思和耐心与家人相处,不要将自己的坏脾气全部发现在家人的身上。
菜籽油
伪善人,必须打
非语
冲自己人发火几乎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