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后我们身体的免疫反应是怎样的

念文看健康 2023-06-10 18:59:04

硬核科普文章,建议各位点个赞并转发和收藏。

什么是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指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的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人类病毒是指能感染人体或对人有致病作用的病毒,其实质是病毒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毒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两大类。这里主要介绍抵抗病毒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应答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都可以引起机体保护和病理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对侵入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包括天然屏障(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血液中的游走大单核细胞,淋巴结、骨髓中固有的吞噬细胞和各种粒细胞)、体液因子(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一类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

特异性免疫是由于对病毒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应答。包括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由于不同病毒所具有的抗原绝大多数是不相同的,所以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在清除病毒时主动发挥作用。细胞免疫是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来杀伤病毒及其所侵入的细胞,对清除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有重要意义。体液免疫是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免疫球蛋白)。不同地抗原可诱发不同地免疫应答。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毒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即感染谱。这些表现可以移行或转化,呈现动态变化。

结局一:清除病毒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这种防御能力有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等,这些综合性的能力就是所谓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与病原生物斗争而逐渐形成的,并可遗传给后代,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特异性免疫功能,可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而获得主动免疫,也可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获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比如普通的感冒,不打针不吃药就可以完全好起来。

结局二: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以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另一些隐性感染者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如伤寒沙门菌、志贺菌。

结局三: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改变。有些病毒如麻疹、甲肝等在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比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但有另有一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病后的免疫力并不牢固,可以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显性感染者也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所以结果怎样就得看造化了。

结局四: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迁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这是在传染过程中人体防御能力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的表现。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三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三个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对乙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携带病原体但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结局五:潜伏期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期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人得水痘后痊愈,但是有时免疫系统并没有将水痘病毒完全清除出去,有一部分病毒就潜伏在神经根处了。当后期人体免疫力下降,那么潜伏下来未被完全清除的水痘病毒就再次发病,人就得了带状疱疹。

终上所述,我们身体面对不同的病毒感染会呈现不一样的结果;面对同一种病毒感染,当身体免疫力状态不一样的时候也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锻炼身体,多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如果您觉得写得不错,可以添加关注哦,也可以查看我的其他的硬核文章哦。

0 阅读:27
念文看健康

念文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