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写意当代
80年代是一代文艺人的80年代,虽然我只是其中较小的一员。
80年代像一条长长的铁轨,随着漫长的思绪通向无尽的远方,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梦想和希冀,在飞扬的歌声中越过家乡的湖水,穿过老家门前的那条铁路,成为永不褪色的珍贵记忆。
一、电影和电影院的海报
那时候,文娱活动较少,工资普遍比较低。市民能挤出日常的开销,买票一看场电影算是非常奢侈的消费了,有的人一年也难得看上一场电影。我家住在学校,政府招待所隔壁,电影院也就在我的家门口,所以当时的电影成了我童年时期的最难忘的记忆之一。每当傍晚降临,首场电影开场之前,电影院里便会按时循环播放当时最流行的港台歌曲,一群群时尚男女相邀走进电影院。在这个点,我们这些小朋友正好做完作业吃完晚饭,当然也没有大人会去买票去看电影。但这对于我们都不是问题!我们在恰当的时间点,从电影院后面翻院墙进去,一切皆无人察觉,屡屡得手、屡试不爽。电影开始了,手电筒的灯光在黑暗中开始从前往后移动,检票员查票了!我们根据手电筒灯光的位置准确判断检票员所在的方向和位置,灵活运用老师说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基本每次完胜“敌人”。约30分钟后,我们可以横躺竖卧在空位上,尽情欣赏电影直至结束。
早春二月 北京电影制片厂
神秘的大佛 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王晓愚(绘)
每一场电影上映之前,电影院售票口右侧的墙上总是会张贴巨幅手绘海报,这些海报一般是国内专业的画家根据电影人物和情节创作和设计而成,通常是用水粉(广告色)、油画、装饰画、漫画和中国画等材料完成,如《戴手铐的旅客》《神秘的大佛》《画皮》《早春二月》《二子开店》等。这些经典海报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创作方法各异,均成为我们优秀的美术学习范本。按照电影上映周期,每部电影海报一般会张贴一周至两周,而这一两周,我们可以在上学和放学路过时,反复欣赏和学习海报中的构图布局、设计方式和人物的表现方法。多年后回想,这些海报反映了当时最“前沿”的创作动向和绘画观念,如单色素描、人物造型、水墨技巧、舞美设计、剪影、反串等,可谓是是最廉价确是最实惠的。海报结合了文化市场和大众审美的需求,培育了一代人的审美,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化理想,也将艺术的创作意识和经典意识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脑中。
画皮 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出品 张得忱(绘)
客从何来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高山下的花环 上海电影制片厂
二、湖边的歌声
80年代的空气是咸咸的,涩涩的,温暖的,充满阳光的。童年里的暑假是最美好最值得期待的,那是彻底属于我们的日子,尽情放飞自我的日子。每当暑假来临,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完暑假作业和语文老师另外布置的作文。暑假头几天,我们会接到班主任雷康定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的任务。班长石丽芳、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去帮老师为全班同学的期末考试试卷改分、统分和登分,而后一个多月则可以完全脱离老师们的视线,和同学伙伴们一直玩到临近开学,走铁路、湖边、打乒乓、串门、书法、画画等等。
初中班主任雷康定老师和师母
齐秦歌曲 专辑 狼1、2
我哥哥有个同学跟父亲学画画,他们家既临近铁路也靠近湖边,我们步行过去也不过八分钟路程,每到暑假,我们会互相串门。我则更喜欢去他们家,因为铁路和湖边有可以散步的风景,关键是总是可以听到吉他声和歌声。他不仅会画画,而且会弹吉他。晚饭后,他们相约总是不忘带上我,坐在湖边,拿起吉他,边弹边唱当时流行的歌曲《请跟我来》《闪亮的日子》《外面的世界》等。在不远处,时常会传来另外一拨拨年轻男女的吉他声、歌声和欢笑声。青年人特喜欢在铁轨上散步,一拨又一拨的相约而行,谈着自己的人生和理想,仿佛他们可以就随着铁轨直接走向期盼的未来。上了初中,我和初中同学也会在大马路上,昏黄的路灯下演绎着台湾的“狼”,唱出我们的困惑和彷徨。我的梦想也随着哥哥姐姐们的畅想开始自由生长,夹杂着些许的自我、冷酷与叛逆,像齐秦《离家的路》歌中所写:
昏黄的灯光不停掠过身旁延伸到无穷远处
车以不变的速度把灯与灯之间的空间填补
下不停的雨好像你的关切在离别时仔细叮嘱
窗外的景色模糊在这条离开家的路
原谅我
装做如此毫不在乎
总有一天我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请你牢记暂时的别离只为开创一个新的前途
请你等我回来循着当初离开家的路
《百家姓》 丙烯 2007年 魏光 庆(现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三、美术学院的消息
父亲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为我们陆续征订了《儿童时代》《少年文艺》《中国书画报》,买了很多的小人书,这些出版物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每一期每一本都从头到尾阅读,不会浪费。姐姐喜欢《少年文艺》,哥哥喜欢书法,而里面的插图和画作最能吸引我。我开始漫无目的地临摹里面的书法、中国画和素描作品。每年暑假结束,桌上会留下一大堆书写在报纸上的书法和绘画草稿。
从80年代初开始,城关里的中小学里就有各种兴趣小组,供学生自由报名,书法、绘画、舞蹈和围棋等。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一直是绘画(书法)组的成员,因此,每逢全国省市各级书画比赛,我都被老师推荐代表学校参加各级比赛。尤其是中学老师陈青云老师组织的书画组时间最久也最具活力,叶猛、卢春华和我是老组员,从初中就开始加入,后来加入的邓凯等同学,一届又一届,成员众多。这种学校组织的活动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都是免费的。一般是课后或是每周最后一节课,通常一周一次。既不耽搁学习,也不占用学生节假日。我们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培养了兴趣,发挥了专长,找到了自身的优势,而且后来成为终生的职业。后来许多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成为全国知名的画家、书法家、作家、教授或文化战线的文艺骨干。
《行为艺术史》 布面油画 2006年 华继明 (现为北京宋庄自由艺术家)
《被遗忘的城市肌理之一》 雕塑 张亚平(现为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在那时,因为信息渠道有限,再加上招生人数太少,我们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隐隐约约听见父亲和其他的老师讲,画画可以考大学了,美术学院也开始神秘起来。约1987年,父亲从市里开会回来得知,他的一位朋友,矿务局一中的美术老师蔡二和办的美术兴趣班非常有特色,教的几个学生考上大学,魏光庆考上了浙江美院,石冲(华维重)考上了湖北美院,之后的马六明、华继明…还有后来得知的其他中学考上美院的黄鸣、张亚平等。父亲回来告诉了我,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情况,但是上大人口中的美术学院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考上美院的同学包括他的一家,会被教委和隔壁邻居称赞很久。自那时,考美院的事情在内心逐渐开始萌动起来。后来,同中学的学长叶猛、叶勇、曹丹也考上了湖北美院,我决定和华韡华等一帮同学一起相约也考美院去,开始正式的学艺之路。漫长的艺考,两点一线,我只在父亲或老师们的口中隐隐约约听到他们进行艺术活动的消息,在各种美术杂志的“八五新潮”栏目和全国美展获奖集刊中陆续看到他们的作品。
《码头2》 水彩 2018年 叶猛(现为湖北师范大学美院副教授)
《被十次爱覆盖的爱字》 布面丙烯 叶勇(现为北京宋庄自由艺术家)
80年代没有太多父母的责骂,也没有老师过多的管束。我们自由野蛮的生长,尽情播撒单纯的艺术梦想。懵懵懂懂的80年代,带着文艺芬芳的80年代匆匆结束了,我的艺术之梦随着老家门口火车的一声汽笛已开始扬帆起航。
文章作者:黄剑武,湖北黄石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编辑部主任,研究员,重庆开明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渝中区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渝中区美协主席,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