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山东巡抚黄炳在清查府库时,意外发现了一笔惊人的烂账。
账目显示,康熙四十七年间山东大规模的捐谷备赈活动中,本应用于购买粮食的310万两银子,却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真正流向仓储,其余210多万两去向不明。
这笔巨额贪污最终指向了已故的前任巡抚蒋陈锡。
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动,朝臣纷纷上奏,要求彻查此案,追缴贪款,更有甚者提出直接对蒋家抄家问罪。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蒋陈锡虽然去世,但他的弟弟蒋廷锡却是雍正帝最宠信的汉臣之一,身居文华殿大学士高位,权倾一时。
面对朝臣的联名上奏,雍正帝却迟迟没有明确表态。
到底是依法追究,还是网开一面?
捐谷风潮与蒋陈锡的建议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蒋陈锡走马上任山东巡抚之位,在全面审视了地方的实际情况后,蒋陈锡向朝廷提出了“存贮粮食备赈”的提议。
这项提议的核心是鼓励地方官员及豪绅士绅捐献粮食,从而形成有效的应急储备。
蒋陈锡的提议得到了康熙帝的批准。
康熙帝下旨全力支持,令山东各地响应蒋陈锡的号召。
康熙帝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这一提议的权威性,山东省各级官员也因此动员起来,积极组织和推广捐谷活动。
山东省很快掀起了捐谷的热潮。从富绅到小农,各社会阶层纷纷响应,捐赠的粮食数量迅速上升。
蒋陈锡在巡抚衙门设立了专门的账簿,由专人负责记录每一笔捐赠的粮食和对应的银两。
随着捐谷活动的不断深入,蒋陈锡在几年内成功地集聚了310万两银子。
这些银子原计划用来购买各地的余粮储入仓库,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蒋陈锡的做法却出现了重大偏差。
他只调配了93万余两银子用于购买粮食,而将剩余的210多万两悄无声息地转入了自己的控制。
这笔巨额资金的使用并未引起当时任何人的怀疑。
蒋陈锡以各种名目编制了详细的虚假账目,表面上看,所有的资金都用于了灾害应对和粮食购买。
他还通过一些手段掩盖了资金流向的真相,比如伪造文书、调动信任的下属掌管关键岗位等。
因为蒋陈锡的权力相对集中,且他对下属掌握了不少把柄,使得这一切操作都未引起朝廷的注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康熙帝驾崩,蒋陈锡的欺骗未被揭穿。
黄炳的调查与发现
雍正元年,山东巡抚一职换由黄炳接任。黄炳到任后,按照惯例开始清查地方府库。在逐一核查账目时,他很快发现了一些异常。
这些账目看似整齐清晰,实际却存在巨大的漏洞。关于“捐谷备赈”的款项记录尤其显得可疑,涉及的金额数目庞大,却在使用上存在诸多矛盾之处。
黄炳查阅了相关的文书资料,发现账目上显示的收入数额与实际的支出完全无法对应。
原本应该用于购买粮食存储的巨款,仅有不足三分之一被用作实际开支,其余部分去向不明。
黄炳接连召集手下相关官员核查,但翻遍了相关记录,都无法找到任何合理的解释。
他追溯了捐谷政策实施时的责任人员,发现这些账目正是蒋陈锡担任山东巡抚期间的记录。
根据账本上的日期和银两流向,问题的核心正集中在蒋陈锡一任巡抚时期的管理上。
由于蒋陈锡已经去世,黄炳无法直接向其询问责任,但这并没有使案件因此停滞。
这笔巨额烂账已经超出了地方官员能够应付的范畴,必须上报朝廷。
为了确保信息及时到达,他动用了六百里加急,将案件详细情况写成奏折呈送给雍正帝。
奏折送至京城后,雍正帝立刻关注到此事。
雍正刚刚登基,对朝廷的治理格外重视,尤其注重整肃吏治,打击贪腐。
尽管蒋陈锡已去世,但雍正并未因其已身故而决定轻轻放过。
蒋陈锡生前所留下的巨大漏洞必须被追查清楚,而与案件相关的其他责任人也需要承担起他们的部分。
允祥的调查与处理
雍正帝将这起案件交给怡亲王允祥处理后,允祥随即展开详细调查。
他调集了山东巡抚衙门所有相关账簿和文书,并指派得力官员进行逐一核对。
从捐谷政策的实施开始,到银两的具体收支分配,允祥带领的调查小组全程追查每一笔账目的流向。
经过一个多月的仔细核查和取证,调查结果终于完成。
结果显示,蒋陈锡在担任山东巡抚期间确实挪用了大量银两。
这些银子原本应该用来购买粮食存储,但实际入库的粮食数量远远低于账簿上记录的数额。
账目清楚地表明,蒋陈锡在捐谷事务中,仅用93万余两购买粮食,而剩余的210多万两银子被他私自截留,用于个人用途。
这些数字经过反复核对,无可争辩,形成了确凿的证据。
朝臣们对蒋陈锡如此大规模的贪腐感到愤怒,同时也对地方治理的腐败问题深感忧虑。
多名大臣联合上奏,认为蒋陈锡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朝廷的法纪,建议按照惯例对蒋家进行全面抄家,以追缴他挪用的银两。
雍正的折中处理
雍正对于蒋陈锡案件的处理迟迟没有做出最终决断,与蒋廷锡的特殊地位有直接关系。
作为当时备受雍正帝器重的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在朝中地位显赫,深得皇帝信任。
蒋廷锡对案件的发展十分清楚。他得知朝中有许多大臣上奏建议抄家,而雍正也因案件金额巨大和影响广泛而陷入两难境地。
蒋廷锡选择主动上奏,他在奏折中详细陈述蒋陈锡任职期间的各种政绩,极力为其兄长辩解。
他并没有直接否认蒋陈锡贪腐的事实,而是将重点放在描述当时的地方治理困难、灾荒应对压力等客观条件上,以此为蒋陈锡的行为寻找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
同时,他在奏折中也表示,蒋家愿意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以表对朝廷的忠诚与悔过。
这道奏折递上后,雍正帝在朝堂上对案件展开讨论时态度有所软化。
部分大臣仍坚持抄家的立场,认为蒋廷锡的辩解无法掩盖蒋陈锡贪污银两的事实,且案件金额巨大,必须通过抄家追缴才能弥补国库损失。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出于对蒋廷锡的忌惮或者对其平日表现的认可,主张适当宽容,认为可以通过赔偿的方式平息案件,以免扩大负面影响。
在各方意见僵持不下的情况下,雍正最终采取了折中的处理方法。
他决定不对蒋家实施抄家,而是要求蒋家按案件查明的金额进行减半赔偿。
雍正以“既往不咎”的口吻在上谕中提到,由于蒋陈锡已经去世,追究责任应以宽仁为主,其家族只需偿还约一半的款项即可。
减半赔偿的决定下达后,蒋廷锡立即表态接受。
他向朝廷上缴了一部分银两作为赔偿,但从史料来看,这笔款项并没有达到减半赔偿的实际数额。
更大的可能是,蒋家象征性地交付了一部分资金,余下的金额则被朝廷默许不了了之。
蒋廷锡的仕途与恩宠
在雍正一朝的汉臣中,蒋廷锡的地位显赫,仅次于张廷玉。
雍正二年(1724年)闰四月,蒋廷锡上奏朝廷,提出续修《大清会典》的请求。
《大清会典》是清朝的重要律例和制度汇编,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
由于康熙年间最后一次修订距今已有时日,许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行的国情和制度需求,因此蒋廷锡的建议获得雍正帝的认可。
雍正随即下令开设修典机构。同年五月,修书正式开始,蒋廷锡被任命为《大清会典》的副总裁官,参与主导修订工作。
在修订工作期间,他展现出了极强的统筹能力,不仅参与制定关键条目,还对旧版的疏漏进行补充和修正。
这一工作持续了一段时间,其间蒋廷锡因能力出众,又于同年六月被调任户部侍郎,开始参与掌管清朝的财政事务。
雍正六年(1728年),蒋廷锡再获重用,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一职。
虽然部分史料中将这一职位误记为文渊阁大学士,但无论名称如何,蒋廷锡的实际地位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跻身清廷的决策核心层。
在这一阶段,蒋廷锡和张廷玉成为雍正帝在汉臣中的左膀右臂,两人配合默契,共同为雍正的执政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蒋廷锡的仕途辉煌并未持续太久。雍正十年(1732年),他因健康问题逐渐淡出政坛。
同年夏天,他突然患上痰症,病情迅速恶化。他的病况被朝廷高度关注,雍正帝下令每日两次奏报蒋廷锡的病情进展,以确保能够及时了解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七月二十一日(9月9日),蒋廷锡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得知这一消息后,雍正帝破例辍朝一天,以示哀悼。他还派遣内大臣率领侍卫前往蒋家,代表皇帝亲自祭奠茶酒。
此外,雍正帝为蒋廷锡赐祭葬,按照高规格安排葬礼,并特加祭一坛,以彰显其功绩和忠诚。
朝廷还追授其谥号为“文肃”,这一谥号蕴含着对蒋廷锡为人谦谨、办事严谨的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1]李崇寒.首批获得清朝世职的汉人文官 蒋廷锡 宰相中画艺卓绝 画家中政绩显赫[J].国家人文历史,2016,0(14):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