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这是世人对才子苏轼的刻板印象。只这一句,苏轼一生的凄惨基调便已刻入了世人脑海。
然而,真实的苏轼当真如此“凄凄惨惨戚戚”吗?答案是否定的!循着苏轼的一生履历,将能轻易发现:他实际是世间最幸运的人,他被爱得很好。
具体,苏轼被爱得有多好?这点,我们从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子女的种种,便可解开答案。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 ,他是名门之后,祖上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他的父亲苏洵是个有名的才子,母亲亦才华横溢。
苏轼最早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程氏,完成启蒙后,苏洵接管了苏轼兄弟的学业。苏洵幼年时对读书不上心,但却对两个儿子的学习极其上心。
苏洵自己早年不读书,为何疯狂鸡着两个娃娃读书?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却非常好理解。苏洵虽早年不读书,一心游山玩水,但27岁以后突然明白了读书的重要,于是开始发奋,结果一直未考上进士。他总结来总结去,明白:他落榜,绝不是因为不够发奋,而是因为没有童子功。
后来,苏洵干脆放弃科考,一心闭门读书,学成后,他的文章越发出众,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靠读书累积了名气后,苏洵越发觉得读书之重要。于是,便转而从一个早年不读书的人,变成了一个“鸡娃族”。
苏洵与苏轼、苏辙在读书
为了鸡娃,他每天一大早就将两个儿子叫起来读书,一日不间断。他还亲自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亲自督促他们完成,且每日批阅。
拥有一个如此鸡娃的爹,对苏轼而言,当然是幸福的事。他小小年纪,就领先同龄人太多,同龄人刚刚突破识字量,他和弟弟就已经开始作诗写文了。
赢在起跑线的苏轼,从来没有觉得学习难过,关键,他还有一个连皇帝都不敢想的“天才级”伴读,也就是他的弟弟苏辙。
苏辙比苏轼小两岁,所以苏辙的启蒙是在苏轼辅助下完成的。苏轼很快发现:这个弟弟非比寻常,他举一反三能力非常强,对诗文的理解能力也相当惊人,关键,他还极其刻苦。
很快,苏轼就感受到了危机:他随时有被弟弟超越的可能。于是,他也格外用功了,生怕自己无法继续充当弟弟的“小老师”。
古代皇帝还拼命找伴读,可苏轼的父母却直接给他生了个伴读,这样的结果,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父亲教授学问,弟弟陪读,他们仨,等于直接就组成了一个小型私塾,且这个私塾的读书氛围还比普通的私塾好上几倍。如此苏轼,能不幸福吗?
后来苏轼无论怎样被贬,他的弟弟苏辙也总是和他站在一起,且上演了几十年的“疯狂捞哥哥”戏码。
关键,普通的兄弟情义,最怕的不是“共患难”,而是“同处一个屋檐下”,尤其是婚后的“同处一个屋檐下”。
苏轼和苏辙婚后,无数次主动创造同一个屋檐下共处的机会。有一次,苏轼还带着妻子、子女直接跑到已经有十几个孩子的苏辙的家里去“蹭住”,当时的苏辙家又破又小,家里人还贼多。苏轼一住却是老长时间,苏辙分毫不嫌弃,只觉得“与哥哥在一起,就是幸福”。
苏轼与苏辙
苏轼去弟弟家蹭住时期,还写了一篇名叫《戏子由》的诗歌去骂苏辙的住所太破了,他说: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这话的意思是:我在低头读书的时候累了,伸手打了哈欠,居然碰到了屋顶。可想而知,苏辙住的房子有多么的破小。
苏轼在弟弟的房子里吃住,却还要嘲笑弟弟房子太破,这样的哥哥,普通人肯定无法忍受。但苏辙不仅乐呵呵地欣赏他讽刺自己房子破小的诗作,还继续开心地照顾着哥哥一家。换做任何人,都会羡慕有这样一个“真爱弟弟”。
从小到大,苏轼和苏辙干什么都一起,俨然双胞胎一样。就连一起考秀才、进士,他们也是手拉手一起进行。
隔着千百年光阴,我们能想象他们考完之后“对答案”的场景。这场景,要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关键,他们还一同考中了进士。
苏轼和苏辙同考中进士这年,送他们考试的父亲苏洵还因为文章而名动京城。苏洵和苏辙,都为苏轼的才名添了一把大火,三苏也从此时起闻名天下。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后,大赞说:“此人文章,日后将独步天下。”
苏辙给苏轼带来的幸运远不止这些,这苏辙好像是命里“旺”苏轼一样,他很多千古奇篇,竟都是因为极度思念弟弟而写。总之,他一想念弟弟,就会有大作出来。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想弟弟想得不行的时候写的,这首诗里的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等。
如《满江红·怀子由作》里的:“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等等。
这也就算了,关键,他后来还因为写给弟弟的一首诗,而救了自己一命。
原来,1079年,42岁的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政敌利用他诗文中的字句做文章,给他扣了很多诸如“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等大帽子,他因此被贬下狱。
下狱后没多久,苏轼因误以为自己要被处死了,加上又极思念弟弟苏辙,他就含泪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一首《狱中寄弟子由》中写道:“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意思是:我就要死了,我最舍不得的就是你,怎么办,只能约定来生接着做兄弟了。
苏辙看到这首诗后,泪如雨下,为了救哥哥,他拼死上书皇帝,并表示愿意以自己的官职和性命换哥哥性命。苏辙奋不顾身救兄的毅力感动了无数人,就连政敌王安石也因深受感动为他求情。
最终在苏辙等人齐力营救下,苏轼不仅免了死罪,还在坐了103天牢后,重获了自由。
苏轼
某种程度上,苏轼这次被救,纯粹是想弟弟想的。这么说起来,苏辙对苏轼而言,当真有点“无敌幸运星”的味道。想想。你遇到大难题,只要想想他,问题立马就解决了,这不是幸运星,是什么?
拥有完美父母、无敌幸运星弟弟的苏轼,在娶妻这件事上,也很幸运。苏轼一共有两妻一妾,分别是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妾室)。
王弗是四川进士王方的女儿,她十六岁时嫁给了苏轼。王弗自幼博览群书,嫁给苏轼后,她常陪着苏轼读书,苏轼要找书,她总是能第一时间准确在架子上拿到,并递给他;苏轼来了灵感要写诗文,她也总是第一时间替他铺纸研墨……
王弗是苏轼的“红袖添香”,她的温柔体贴,伴苏轼度过了失去母亲的难关。
王弗情商非常高,这点,我们从苏轼的一首诗中,就能很轻易看出她的情商之高。苏轼有一首诗歌,名叫《小儿》,这首诗名义上写自己孩子,实际上却是典型的炫妻文。这首诗里面有这么一句:
“小儿不识朝,岂作牵我意,我欲嗔小儿,老妻劝而痴,而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还作愧此也,喜斩当我妾。”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
我辛苦一天回到家,小孩却拉着我的衣服非要跟我玩儿,我累了一天且正烦闷,于是就嗔怪孩子不懂事。这时,我的老婆,也就是王弗就跟我说“孩子傻,但我看你比孩子更傻,如果不傻为什么总是忧心忡忡呢?这不是想不通、看不开吗?”
我听了,立马坐下。这时候,妻子恰到好处地为我洗净了酒杯,放在我面前。
王弗给苏轼提供的,不仅是实打实的照顾,还有满满的情绪价值啊。能给男人提供如此高情绪价值的女人,妥妥旺夫啊,得妻如此,也难怪苏轼专程写文炫妻了。
与苏轼相伴了整整十一年后,27岁的王弗就溘然长逝。王弗死后,苏轼想王弗想得不行,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非常感伤的悼亡词,名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成了千古名篇,词中的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更是成为了写悼妻诗词的最经典。
王弗的爱,让苏轼越发相信爱情。
王弗死后整整3年,苏轼一直未娶。三年后,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做了姐夫苏轼的续弦。值得一提的是,王闰之是主动要求嫁给苏轼的,她为苏轼对姐姐的痴情所打动,也仰慕他的才情。
王闰之比苏轼小了整整11岁,接近一轮,她嫁给苏轼后,对他和姐姐的孩子视如己出。因王闰之是王弗的妹妹,苏轼对她自是格外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期间,王闰之寸步不离地替他照顾着家里家外,还不断地给他加油打气。也是因为有这个“贤内助”的帮衬,苏轼遭逢人生最大磨难时,心态始终未崩。
陪伴了苏轼整整25年后,年46岁的王闰之染病辞世了。苏轼悲痛欲绝,为她写下了饱含血泪的名篇《祭亡妻文》,王闰之也因这千古名篇而被后世记下了。
苏轼一生为王闰之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诗词,其中,《南歌子·感旧》尤其能代表他对她的深情。
无疑,王闰之的陪伴,也更加让苏轼相信爱情了。
王闰之离开后,陪伴苏轼晚年的是妾室王朝云。王朝云年轻貌美,且善解人意,她非常懂苏轼,苏轼对她也非常钟爱。
王朝云比苏轼小了25岁,她21岁时曾为苏轼生下一个孩子,可这个孩子却在苏轼被贬途中,因无法承受舟车劳顿而夭折。
换做普通女子,遇到这样的事,肯定要抱怨丈夫,毕竟,丈夫被贬和孩子夭折有着直接关系。可王朝云却不仅不怪苏轼,还反过来安慰他,生怕苏轼因为儿子夭折而承受不住打击。
苏轼与朝云
王朝云在陪伴了苏轼十多年后,也因病辞世了,死前,她一直满怀愧疚,说自己未能给丈夫留下一儿半女。某种程度上,愧疚等同于爱,也因为爱,才会无论付出多少,也始终觉得“还不够”,继而满怀愧疚。
从王朝云死前的种种便可知,她对苏轼的爱有多深。
苏轼为王朝云写了大量诗作,他对王朝云亦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惠州荐朝云疏》中,他曾满含深情地写道:“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
王朝云死后,苏轼又在《朝云墓志铭》中说王朝云“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如一。”
王朝云之墓
如果苏轼的前两位妻子让他更相信爱情了,那么王朝云的存在,则是让苏轼对爱情笃信不疑。
普通人拥有一份美好爱情就已经“死而无憾”,可这样的爱情,苏轼却拿到了三份。他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始终都有不同的女子不离不弃地提供最好的陪伴。如此苏轼,当真是幸福极了。
通常男人的妻子好,孩子就一定差不到哪儿去。可这苏轼的儿子们,不仅不差,还极其优秀。有多优秀呢?苏轼曾经在文章里非常明确地写过这么一句,他说:
“轼穷困,本坐文字。盖愿刳形去皮而不可得者。然幼子过文更奇。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我这个人嘛,穷困潦倒,官场不得志,我混成这样主要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我本来想要忘掉形体和仕途去逍遥自在,但是却办不到。因为我的小儿子苏过的文章写得更好。”
这段话,任何人听过去,都不觉得是在吐槽,而觉得是苏轼在“凡尔赛”。所有人听完之后,都只能感叹:这苏轼真是开了挂,自己文采独步天下也就罢了,生个儿子,居然还超越他了。这这这……
苏轼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幼子”是他的三子苏过,他是苏轼和第二任夫人王闰之所生。
苏轼的三子,从小就有一股忧郁气质,他极其敏感,他还是天生的读书人。因为擅长读书,苏过19岁就考中了举人,后来和父亲一样做了官。因擅长诗文,他被后世称之为“小东坡”。他留下了传于后世的《斜川集》20卷,以及名篇《飓风赋》、《思子台赋》等。他还擅长作画,尤善写意画。
苏过还非常孝顺,苏轼被贬到海南期间,失去了妾室朝云,身边没有可心的人照顾了。于是苏过就放下自己的妻儿,陪着他到了蛮荒之地海南。那时候的海南,可不比如今的海南,用一句接地气的话来讲:完全就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儿。
苏轼
苏过替父亲挑着书担,跟着父亲渡海,一去就是整整三年。三年间,他悉心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期间,他们还要经常性忍受饥饿。但不管日子多难过,苏过也不肯离开父亲半步。
苏过和父亲的相处也一直非常愉快,两人完全是朋友关系。苏过喜欢跟人下围棋,每次他下棋,苏轼就在旁边摇着扇子出馊主意,两人还一起在岛上研究制墨技术,结果差点把房子都给烧了。
如果你认为苏轼的儿子中只有苏过厉害,那真的是小瞧苏轼了。苏轼的其他两个儿子,也是个顶个的厉害。
长子苏迈为第一位夫人王弗所生,26岁就考中进士,他和父亲一样做了官,且在政治上颇有政绩。二子苏迨也是二夫人王闰之所生,他24岁中进士,但他淡泊名利,并不愿入朝为官,他一生追求学术研究,是大儒张载的三位高足之一。
到此,我们便可下结论了:苏轼这个人,绝对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幸运的人了。他有完美父母,他们完美到他成名后,仍旧崇拜父母;他从小就有一个天才弟弟陪他一起读书、做官;他的三个女人分别伴他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几个阶段,且都与他谱写了刻骨铭心的爱恋,还留诗文让后世艳羡;他有三个让他骄傲不已的学霸子女,且他们都德才兼备。
而回到我们现代人身上,苏轼所拥有的众多厉害的家人,我们但凡有一个,就已经要感恩戴德了。
现实里,普通人在外头受完苦累,回到家,还要被家人制造的鸡毛蒜皮整崩溃。
这样的情况在苏轼这里绝不可能发生,他的情况正好相反:他在外头受尽各种磨难,他一生17次失宠被贬,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但只要他回到家人堆里,或者想起自己的家人中的随便哪一个,父母也好,兄弟也好,妻子也好,孩子也好,他都会瞬间被各种美好感觉笼罩着。
如此苏轼,成为历史上最有趣的灵魂,实在是情理之中。
话说回来,苏轼能让所有家人都对他如此好,其大前提是有的,这个大前提便是:他对他们,亦是极好。
可叹,人间真正的好文,本不是用笔写就,而是用情写就。与其说,是苏轼的才学成就了他的无数千古奇文,不如说,是他在人间所拥有的“情义”成就了它们。
父母兄弟成就了他 他和妻妾子女们相互成就
老苏幸运,多得人助。天真旷达,心眼不多,仕途一贬再贬,玩不过那帮子心眼多的也正常[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