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平阳街 48 号,有一座看似平常的 “中日友好楼”。它静静伫立,却承载着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下,中国养父母与日本遗孤之间跨越战火与仇恨的动人故事。
中日友好楼
01.黑暗的战争阴霾:日本开拓团与日本遗孤的悲剧“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悍然发动侵略,妄图吞并中国。作为侵略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发起了罪恶的 “开拓团” 计划,大量日本国民被有组织地派遣到中国东北。这些 “开拓团” 强占中国土地,将无数中国农民从自己的家园驱赶出去,使得众多家庭流离失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局势瞬间陷入混乱。“开拓团” 成员中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根本无法跟随大部队快速撤离,瞬间陷入绝境。在逃亡的慌乱中,大批日本儿童被无情遗弃在中国,成为了日本遗孤。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遗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多达 4000 余人 ,这些遗孤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最大的也不过十几岁,他们无辜地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在异国他乡,面临着饥饿、疾病与死亡的威胁。
02.黑暗中的曙光:中国养父母的无私大爱然而,即便战争的阴霾笼罩,人性的光辉却从未熄灭。彼时,善良的吉林人向这些无助的日本遗孤伸出了援手。他们尽管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富裕,尽管刚刚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但依旧选择用无私的爱接纳这些孩子。中国养父母们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将这些遗孤抚养成人,教他们汉语、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质朴的善良打破了战争带来的仇恨与隔阂。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收养一个孩子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但中国养父母们毫无怨言。他们给予这些遗孤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抚养,更是心灵上的温暖与关爱,让这些遗孤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03.爱与感恩的延续:遗孤楼的诞生时光流转至上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一位日本友好人士笠贯尚章,听闻了这些中国养父母的伟大事迹,深受触动。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民间友好交流成为促进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笠贯尚章决定投资 8000 万日元,为那些住房紧张的中国养父母建造一座楼,以此表达对中国养父母的感激之情。
当地政府也积极配合,在土地审批、拆迁安置以及建设施工等一系列工作上全力支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承载着感恩与友好的 “中日友好楼”,于 1990 年动工,1991 年建成。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日民间友好情谊的见证,是爱与宽容的象征。
这座楼里的每一扇窗、每一道门,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它提醒着我们,战争虽残酷,但人性的善良与爱永远能跨越重重阻碍,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与心相连。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友好。
出品:一点资讯吉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