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0多万买一块荒地,真是个傻子!”
1987年,骆锦星为了一片荒地,不惜花费525万高价拍卖而得。
当时不少人为他的这种“傻子”行为嘲笑他。
那放到现在,这片“荒地”是赚了还是赔了?骆锦星又是谁?
参军入伍
1934年,骆锦星出生在广东惠州,年仅十五岁的骆锦星,怀揣着报国之志考入了军校,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将年轻的骆锦星推向了残酷的战场,做为当时稀缺的军校人才,他被分配到后勤部门担任通讯兵。
这并非他所期望的冲锋陷阵,但管理电台发报、整理战场信息同样至关重,在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用电波传递着希望。
战争结束后,骆锦星脱下军装,被分配到国家邮电局工作,他从一名普通的职员做起,他一步一个脚印升任邮电局副局长。
深圳的召唤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邓小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将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寻找新的突破口。
1979年,深圳撤县设市,成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奔赴深圳,投身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建设浪潮中。
在广东工作的骆锦星也接到了时代的召唤,他被调离熟悉的邮电系统,前往深圳市房管局担任副局长,负责管理深圳的城市建设。
他从未接触过房地产和城市建设领域,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面对全新的领域,骆锦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
他曾向上级请示,希望调往其他岗位,担心自己的经验不足会耽误深圳的建设进度,但当时具备相关经验的人才凤毛麟角,中央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接替他。
骆锦星没有退缩,毅然接受了挑战,改革开放是国家的大计,深圳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自己必须迎难而上,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力排众议
随着一栋栋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深圳的住房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但摆在骆锦星面前的,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深圳的城市化进程。
当时省里对于引进哪种类型的商人存在较大分歧,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引进工厂,以解决深圳的就业问题,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主流的思路,毕竟解决就业,稳定社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骆锦星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引进房地产商,可以更有效地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最终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
1987年,随着土地政策的逐步开放,深圳市政府决定举行中国第一次土地公开竞标,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尝试,标志着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骆锦星被任命为这次竞标的代表,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竞标当天,现场气氛热烈,700个座位座无虚席,起拍价200万元,每次加价5元。
竞价过程紧张激烈,竞争者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当价格叫到390万元时,骆锦星果断喊出400万元,但竞争并未就此停止,另一位竞标者继续加价。
骆锦星的手心已经渗出了汗珠,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这块地皮对于深圳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自己决不能放弃,最终他以525万元的价格成功竞得这块地皮,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也有人质疑骆锦星的举动,认为他花高价买下这块地皮并不值得,甚至嘲笑他是个“傻子”,但骆锦星心中早已有了清晰的规划。
竞标结束后,骆锦星立即联系了香港的房地产商,希望能够合作开发这块地皮,当时与香港商人合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骆锦星相信,只要项目成功,就能带来巨大的回报。
他与港商合作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一经推出,便引发了抢购热潮,5000多人排队抢购,每平方米售价1600元,几乎不到一个小时,所有房屋便销售一空。
公司净赚400万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3年后,当初售价1600元每平方米的房子,价格已经涨到了5万多元。
移山填湖
深圳初创时期,面临不少困难,罗湖位于深圳可是最早开发的区域,紧挨着香港,是咱们内地和香港交流的重要枢纽。
但罗湖的地势却存在先天不足,这片地方地势较低,一到雨季就成了水乡泽国,所以大家都叫它“落湖”。
如何解决罗湖的水患问题,成为摆在骆锦星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方论证和实地考察,骆锦星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方案——“移山填湖”。
这个方案的就是将罗湖山挖掉,用挖出的土方填平罗湖的洼地,既能解决水患问题,又能开拓新的城市建设用地。
1980年底,“移山填湖”工程正式启动,90万立方米的罗湖山被夷为平地,化作130万立方米的土壤,填平了罗湖的洼地,有的地方甚至被垫高了4米多,罗湖的平均海拔被抬高了1.07米,彻底告别了“落湖”的历史。
移山填湖为罗湖的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罗湖小区最初规划面积为0.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了1.1平方公里,总投资预算达到了惊人的3亿元。
在当时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资金难题,再次成为摆在骆锦星面前的一道难题,骆锦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东湖丽苑的项目推进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土地的巨大潜力。
他很快就看明白了,土地不仅能盖房,还能当资源赚钱,通过土地换钱,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孕育而生,收取土地使用费。
在当时的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土地不能买卖、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骆锦星的想法无疑挑战了现有的法律框架,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违宪”的。
骆锦星回忆起在部队时读过的《列宁选集》,其中提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为他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敢于跳脱老框框,大胆去尝试新的发展路子。
他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上级领导,他们仔细考虑后一致觉得骆锦星的计划不错,于是鼓励他勇敢去试一试。
获得批准后,骆锦星立即行动起来,他提议按照1:10的比例来建高楼,每平方米的土地费用是5000块,签了合同先付一半,剩下的钱在卖楼的时候付齐。
罗湖一次性把5块地租出去,到手了超过5个亿的资金,这笔巨款为罗湖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深圳的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东湖丽苑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商品房住宅区。
文/编辑:ToT
参考资料:
新华社-2018年5月22日-《改革开放的精神从未褪色——三代企业家眼中的深圳》
百度百科-骆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