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暂养增重,微量元素添加,脱壳同步化,规格整齐策略
在众多的水产养殖品种中,大闸蟹以其独特的鲜美口感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备受青睐。大闸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是中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在江浙沪一带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从养殖场景来看,无论是大规模的养殖场,还是小型的家庭养殖,甚至是散养的模式下,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拿养殖场的散养大闸蟹来说,在养殖过程中发现蟹的生长速度参差不齐,规格不整齐,这可让养殖户很是头疼。就像我邻居老李,他在南方的一个小村庄里搞了个大闸蟹散养池。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别人的蟹又大又齐整,个个体肥膏满,而自己的蟹却大小不一,个头小的蟹在市场上根本卖不上好价钱,他心里那叫一个着急。
这大闸蟹养殖中的一大痛点就是增重缓慢。养殖大闸蟹不像养一些生长速度快的鱼类,它生长是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从蟹苗到成品蟹,3个月的时间可能才刚刚有了一个比较看得见的生长变化。这时候如果不能想办法让蟹增重,养殖周期就会拉长,成本也就会相应增加。比如说,在北方一个干冷的养殖地区,冬季寒冷的天气会使得大闸蟹的摄食能力下降,生长几乎停滞。要是在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又容易引发疾病,蟹的健康状况受到影响,增重也会受到阻碍。
还有就是规格不整齐这个问题。这就好比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身高、体重各不相同一样。在大闸蟹养殖中,规格不整齐意味着不能统一出塘销售。如果有个大的蟹已经达到市场销售的最佳规格了,可那些小的蟹却还没长大,就只能把大的蟹先卖掉,小的蟹继续养。这样一来,大的蟹可能就不能卖出最高的价格,因为它不是在一个规格整齐的群体里,而小的蟹又在占用着养殖的资源。
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就是暂养增重策略。暂养增重简单说就是在合适的条件下,让蟹在一个相对狭小但管理精细的环境里,增加摄食量从而增重。比如说在一些靠近水源地的地方,有养殖户会把蟹放在专门的暂养池里。南方湿热地区的水质比较肥,里面富含各种微生物和小型的水生生物。养殖户可以在暂养池里种植一些挺水植物,像水葫芦。这水葫芦在夏天能给蟹池遮阴,减少水体中溶氧的消耗,同时还能为蟹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而北方干冷地区的养殖户可能会选择芦苇这种植物。芦苇的根系发达,在枯萎的时候可以腐烂在水中,增加水体的肥力,给虾蟹提供更多可摄食的营养物质。
不过在暂养增重的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添加也很关键。就像我们人吃饭,除了米饭面条这些主食,还得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一样。大闸蟹生长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微量元素,比如钙、磷、铁、锰等。这些微量元素虽然需要的量不多,但缺少了它们,蟹的生长就会出现问题。拿钙来说吧,这就像是大闸蟹“盖房子”的材料,如果缺钙,蟹的壳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和硬化。在暂养池发现,添加了微量元素的大闸蟹,蟹壳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壳质也更坚硬,在遇到天敌的时候就更有抵抗能力。南方的一个养殖户小王,在他的暂养池里添加了专门调配的微量元素溶液,一个月后,蟹的体重平均增长了5%左右,而且蟹壳的光泽度很好,看起来就健康茁壮。
还有脱壳同步化这个问题。大闸蟹的生长是通过蜕壳来实现的,一次蜕壳就意味着它在长一岁,长一圈。但是如果蟹的蜕壳时间各不相同,那就会造成很多麻烦。在养殖场里,蜕壳不同步的话就难以统一管理。比如在某个300亩的大闸蟹养殖场,由于水域面积比较大,水质和环境因素存在一定差异,蟹的蜕壳时间就比较分散。这就使得在蜕壳期投喂的饵料不能完全被利用,因为有些蟹已经开始蜕壳了,需要安静的环境,不能被过多的活动干扰,而有些蟹还在准备蜕壳,需要更多的营养补充。
为了实现脱壳同步化,养殖户可以从环境和营养两个方面入手。在环境方面,要尽量保持养殖区域水温、水质等因素的稳定。就像在江苏阳澄湖地区的养殖户,他们会定期检测湖水的水温,当水温开始下降的时候,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调节小范围的水温,比如在水面覆盖一些遮阳网或者增加水体循环。这样就能使蟹们尽可能在同一时间适应水温的变化,蜕壳时间也会更趋近于同步。从营养方面来说,除了保证基本的饵料供应,也要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在南方一些池塘养殖大闸蟹的地方,养殖户会给蟹投喂一些小鱼、螺蛳之类的天然饵料,同时也搭配一些人工饲料。他们发现,在饲料里添加适量的豆粕和鱼粉,可以补充蟹生长所需的蛋白质,让蟹的身体储备足够的能量,为同步蜕壳做好准备。
下面是身边网友分享的一个案例。一位广西的网友说,他在家里的小池塘养了十几只大闸蟹,本来是图个乐趣,结果发现蟹的生长状况很不理想。蟹的个头都不大,而且蜕壳也不是很顺利,有两只蟹甚至蜕壳失败,最后死了。他就按照网上的建议,开始调整池塘的环境。他在池塘边种了一些菖蒲,菖蒲这种植物很特别,它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驱赶蚊虫和病菌。在饲料方面,他在网上学习到可以用一些果蔬皮,像西瓜皮,切碎后混入饲料中投喂。这样不仅增加了饲料的适口性,还补充了一些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发现蟹的生长速度变快了,蜕壳也比较同步了。
在大闸蟹的养殖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养殖的影响很大。南方湿热地区,气温较高,水流相对较缓。这种环境下水质容易富营养化,容易滋生病菌和寄生虫。所以养殖户在养殖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水质的调控。比如说在广东的一些养殖户,他们的养殖池塘经常会有蓝藻爆发的情况。一旦蓝藻爆发,水体的溶氧就会降低,水质也会变差,这对大闸蟹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他们就会定期投放一些吃藻的鱼类,像鲢鱼、鳙鱼,通过生物调控的方式来控制蓝藻的生长。
北方的养殖环境则比较干冷,冬季有较长的封冰期。在这个时期,蟹池的管理是个挑战。比如在黑龙江的一个养殖户,他的蟹池在封冰期前会把蟹集中转移到保暖设施比较好的暂养池里。在暂养池里,除了要控制好水温,还要注意水质的更新。因为封闭的环境下,水质容易恶化。他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部分水,同时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以保证蟹在冬季也能有一定的生长。
在暂养大闸蟹增重的过程中,植物的选择也很重要。比如菱角和芡实这两种水生植物。菱角在南方的稻田养殖大闸蟹的地方比较常见。菱角不仅可以为蟹提供遮蔽的场所,它的果实和叶子还可以作为蟹的食物补充。而芡实这种植物相对比较冷门,它的茎上有刺,蟹在活动的时候可以在刺丛中穿梭,这对蟹的身体有一定的锻炼作用。同时芡实的嫩叶和根茎也是蟹喜欢的食物。在北方的湿地养殖大闸蟹,芦苇和菖蒲是比较常见的。芦苇的纤维比较长,它在水中分解后可以为蟹提供更多的腐殖质。菖蒲除了驱虫的效果外,它的根系还能固定池底的淤泥,防止淤泥过多影响水质。
我们再回到大闸蟹暂养增重的话题上来。除了营养和环境因素,养殖密度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南方的一些小面积的蟹塘里,由于池塘空间有限,如果养殖密度过大,蟹之间会互相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这不利于蟹的生长。而在北方的一些大养殖场,虽然水域面积大,但如果密度控制不好,在集中投喂的时候,饵料不能快速被吃完,剩余的饵料在水中腐烂会污染水质,也会影响蟹的健康。
在实现大闸蟹规格整齐和蜕壳同步化的过程中,水质的酸碱度和溶氧量也非常关键。比如在南方的酸性水质地区,比如云南的某些山区,养殖户会在蟹池里投放一些石灰调节水质的酸碱度。而在北方的碱性水质地区,比如新疆的一些有小水域的地方(如果有的话),会通过换水或者添加酸性物质来调节。溶氧量不足的时候,蟹的生长速度会明显减慢,蜕壳也会不顺利。这时候增氧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季节的角度来看,在春季,大闸蟹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加强营养,补充微量元素,促进它们的生长发育。在夏季,要防止水温过高影响蟹的生长,还要注意疾病的防治。秋季是大闸蟹生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增重和规格提升的关键时期。冬季在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像北方要做好防寒,南方要做好水质调控和疾病预防。
大闸蟹养殖中的这些策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养殖环境、地域差异等多种因素不断调整。比如说在上海的一些近郊养殖场,由于靠近大城市,土地成本高,养殖池面积比较小,所以养殖密度相对较高,在管理上就要更加精细化,对微量元素的添加量、水质调控的频率等都要更精确地计算。
大闸蟹暂时养殖增重、脱壳同步化和规格整齐度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养殖场景来调整策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大闸蟹养殖的这些策略是否需要做出更大的变革呢?这是我们养殖户乃至整个水产行业都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