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淮南争夺
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又把发展的重点转向淮南地区,自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底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与孙权展开了近十一年的淮南争夺战。淮南地区也成为曹、孙之间争夺的主要战场。
1.战略要地
淮南主要指合肥与寿春一带,淮水流域有着极其重要战略地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1af814646972b8161210073598fce3.jpg)
淮水流域交接南北,是中国东部最为重要的战略地区。中原可循汝、颖、泗、沂等水路以及众多路上抵达淮上,通过江淮地区,就可顺势而及长江,进入江南腹地。当南方欲北向发展时,以江淮地区为基础,越淮入中原,也相当便捷。所以淮水一线成为中间地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其中江淮地区尤其成为争夺的重点,因为六朝以江南为立国之根本,南方无论是守国还是向北方进攻,江淮必居必守。
孙权在江淮的军事行动,一方面是解除长江防线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是抢占北进的基地,毕竟孙权是想通过江淮稳定中原的。
2.首攻合肥
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底,孙权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拉开了淮南争夺战的序幕。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yu)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遂烧围走,城用得全。”
《三国志·张紘传》注引《吴书》记载:“合肥城久不拔,紘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勠力。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小宽之,以观其变。议者不同。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
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也将注意力转向淮南地区。《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勺陂屯田。”曹、孙双方在淮南的争夺逐渐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