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廖耀湘的回忆录中,曾说他进攻黑山、大虎山的原因,因为辽中地区尽为沼泽,影响了他大军的撤退。
这是他兵退营口过程中,屡次提过的一处区域。
一、辽中沼泽辽中沼泽,其实也是东北辽泽的水患发源地。这里曾是辽泽水患的拐角,辽河常年在这里决道蔓延,形成了千年之久的「辽泽」。
当时的辽泽,因为辽河水患治理困难,到了汛期河水暴涨,蔓延到周围地区,形成一片又一片的积水潭。汛期结束后,这些积水潭即便退水,但淤泥没膝,根本无法行军。
辽河水患辐射如今北镇、盘山、大洼、台安、辽中、新民六个地方,这块区域属于切割辽东和辽西地区的绝对天然屏障,行军此地就算是阎王爷也得绕行。
我们看明朝地图,其长城防御体系中,有一处“三角倒勾”区域,当时的明朝为啥要搞一处这样的区域,其实就是沿着辽泽修筑了一条边塞长城。这块区域属于沼泽地带,就算再拼命,也只能绕行。
那时候,辽东地区置有辽东重镇辽阳,其核心作用也是堵截从辽东区域过来的敌军。后来努尔哈赤攻破重镇辽阳,在小镇沈阳建都,每次兴兵不再从辽阳出兵绕行辽泽,而是专门从沈阳北面,绕行燕山山脉,突袭北京城。
可以说辽泽影响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战事。
到了近代,官方开始治理辽河入海水患,虽然仍旧存在积水成泥的沼泽地区,但良田渐渐开发,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有时汛期早退,行军根本不成问题。
二、廖耀湘的策略在辽沈战役进行的时候,廖耀湘已经在自己想好了出路。他要带领他的兵团从黑山、大虎山的侧翼行军,然后兵退至营口地区再做打算。
这在当时的态势下,的确不失为一步好棋。
但如果他侧辽中行军,显然比黑山、大虎山地区更为安全,因为侧辽中行军,他只是在渡河方面费时间,并不需要进行攻坚作战。
而侧黑山、大虎山地区行军,不仅有我军的强力阻击,他需要压迫我军,至少是离开黑山地区,求得赢取兵团侧翼的安全空间。如此,他既要费心费力渡河,又要费心费力的攻打重兵捍卫的据点,绝对得不偿失。
廖耀湘兵退兵营口时,到底还存不存在沼泽地呢?答案是存在,但是却能行军。
就如廖耀湘后来说:我与49军军长郑庭笈通了电话,然后他报告这一带的地形与交通状况,他说地图上著名的大虎山以东至辽河边的沼泽地带,实际已不存在。现在到处都村落密布,到处是耕地。
所以,问题就来了。
既然“到处村落密布,到处耕地”,那么就证明他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廖耀湘作为兵团司令官,这点侦察情报都搞不到,或者说他骄狂到了根本没有做这方面的侦察情报的地步。那就真的是将十余万大军的生死视为儿戏!
这也难怪,他手里所谓的精锐,在两天内被打掉战斗力,剩下的两天被全部扫平。
用户10xxx90
能不能分析石牌保卫战?能不能分析台儿庄战役?那么多抗倭战斗都不值得分析?
剑&二十三
写文章前麻烦看看决战之后,这批人在功德林里面搞得复盘
用户11xxx20
事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