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卫战在东北战场的历史上,是一场悲情的小城保卫战。
我们先聊聊为啥要打这场四平保卫战。
东北战场的武力交锋,可以说是蒋介石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一个小范围试探。这场试探的结果是蒋介石没有那么自信,他麾下国军的真正实力,可能比他想象中还差那么一点意思。
这也是为啥当时的蒋介石在东北战场取得全面优势的时候,仍旧下令命令杜聿明停下来进攻东北。
这显然不符合蒋介石的态度。
但现实就是如此,那时候的蒋介石高度预知了国军在东北战场的弊端。没有足够的兵力调往东北,凭借几个军的兵力,着实占领不了当时东北九省的地盘。
杜聿明率领两个军打通辽西走廊后,一路高歌猛进,兵锋直指四平。
四平这个地方当时是辽北省的省会,因为位处东北战场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中长铁路的中点,所以成为敌我双方进入东北战场的第一战便发生在这里。
我觉得要不要打这一仗本质上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当时的我军(东北民主联军)除了从山东、冀热辽战场增调过来的十万绝对主力,其余所部皆是没有战斗力的新兵。也就是说,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属于混合部队,战斗力方面实在是差点意思。
林彪在这片战场中,以两翼为核心,铺了十余万的部队,准备在四平这座寂寂无名的小城下拼硬仗。
林总的布局,实际上就是一字长蛇阵。这套阵法,存在着天然的漏洞。因为侧翼太过宽大,作战防线就必须保证有随时延伸防守的能力。
那么,多余兵力的配置就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杜聿明对于四平小城的进攻一开始只用了第71军和新1军两个军的兵力,合计不到6万。这点兵力还不足以击穿四平防线。
敌我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僵局。
真正的破局者,就是在东北战场上作为机动兵团的廖耀湘。
廖耀湘本来也没有时间顾及四平战场,当时的他尚在环沈阳圈的本溪地区攻坚,本溪攻坚结束后,廖耀湘凭借机动兵团的巨大优势,乘坐汽车紧急北上(廖耀湘的新6军配备有300多辆道奇汽车),增援四平战场。
而参加增援的廖耀湘也并没有像陈明仁和孙立人一样在正面攻坚,他将目光盯在了四平战场侧翼的谷道。四平战场的东西两翼是四平防线上的巨大漏洞,只要国军进攻,林总就得及时调配兵力补充防线缺口。
这种解决“一字长蛇阵”防线漏洞的方法固然不错。但对于时间的把控和对敌人主攻防线的分析和研判必须准确无误。
林总对廖耀湘增援四平战场侦查信息的捕捉也很及时,当在得知廖耀湘率领新1军北上救援后,林总立马调集了城东高地塔子山(注意这个高地塔子山,它很重要)的部队前去围堵廖耀湘,结果廖耀湘以声东击西的方式,绕过了阻击阵地,直接来了个回旋大转弯猛攻兵力空虚的高地塔子山。
廖耀湘的这一手,战场震动。
塔子山是四平小城战场唯一的一处制高点,高地失守。四平防线洞开,廖耀湘退可协助前线的陈明仁和孙立人攻取四平,进可从后包抄,将东北民主联军兜在一张大网中。
林总在塔子山高地失守的当天,下达了紧急撤退命令,全部朝着松花江北撤。
廖耀湘这个人之所以在东北战场中被我军高度重视,就是因为他在每一次对我军的防线突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次战役他都以超级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成功实现战场救援。
可比起东北战场的民主联军的诸多战役失误,廖耀湘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也几乎没有任何试错的成本。因为,他的失误只有一次。
而一次,就是永远的失败。
至于,打这场四平保卫战的真正意义在哪?我还是想和大家唠叨一下,当时的国内局势全国都处于联合建国,全面和平的社会思潮中,更多的人是不想打这一仗的。而我们打这一仗的目的也很简单,对于在东北战场中一路高歌猛进的国军而言,如果这一仗我们能打赢国军,和平建国是有希望的,我们是有机会让蒋介石认清形势实现战后的共同理想的。
有些事情,不是做了我们才看到它没有意义,而是我们做了,可以看到诸多意义的存在。
用户48xxx70
廖耀湘率领新一军牛头不对马嘴[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