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抵都知道,陈诚在东北一共就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把陈明仁干掉了。第二件把当地的保安团整编成了暂编师。第三件把主力拆了和暂编师合并。
陈诚出任东北军事主帅,属于临危受命。
我们甚至都理解不了,蒋校长为何会选这样一位军事将领前往在全国战场中极具份量的东北战场。陈诚在国军诸多将领中,口碑并不好,但因官场作风还算清廉,属于蒋介石身边的绝对大红人。
蒋校长选择陈诚的另一个原因,还是因为陈诚比较听话。可能对他而言,听话远比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有意义。
陈诚就这样出任东北最高军事长官,成为东北行辕主任。
陈诚上任东北的背景,是因为杜聿明没能拦住临江危机后南北满我军会师,东野的夏季攻势,使得东北原来国军防线上的外围据点全部丢失,导致东北大局处于一种极端危险的境地。
这是夏季攻势前的敌我双方态势图。
这是东野发动夏季攻势之后的敌我态势图。
这样的态势图,也是陈诚上任东北行辕主任的基本盘。
东野部队从败退辽西走廊,到四平大撤离,再到临江危机。这一连串的战败,反而给了东野足够成长的好机会。国军在漫长的战线上兵力越来越分散,据点驻防的兵力上面也就愈加稀薄。
随之伴随而来的便是猛烈的反击。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结束,东野夏季、秋季、冬季三个大攻势直接扫崩了国军的防线,这是全国任何一个战场上都无法复制的战争奇迹。
我有时候就在想,咋就会这样啊。东野三个攻势,国军在东北的防线竟然就崩盘了,而且是那种没有任何反击能力的大崩盘。明明前期还是直捣黄龙式的碾压,这换作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想象。
陈诚是想要在东北有所作为的。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马扩充军队,加强防线各据点上的兵力配置。为此,他不仅从华东战场带来了王铁汉的49军,还对东北战场的正规国军和地方保安团进行了全面的大整编。
论其最受人诟病的东北部队大整编而言,本质上也没有错。部队整编在所有部队中几乎都存在,而且也是必须要随时进行的基本操作。
我们常说,陈诚的部队大整编,将本来在东北战场中占据着绝对主导作用的王牌兵团,拆成了碎片。例如其中颇有战斗力的新1军和新6军。但换句话说,如果你是陈诚,执掌东北面临兵源不足,尚有保安团在地方上打转儿的情况,会不会调动这些保安团上战场?
那自然是上的。而且想要确保其形成一支尚有战斗力,还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部队,只能是补充到现有的、存在战斗力的部队身上。
只是,任何部队战斗力的形成都需要时间,都需要时间来淬炼,但因为东北战场上我军的大攻势进攻实在太过猛烈,陈诚无法争取到如此多的时间,他更看不到他所扩编的部队成为王牌军的时刻。
陈诚所接过来的是杜聿明执掌东北时期的基本盘。在杜聿明时代,地方保安团属于管辖地方政权的野蛮部队,这些保安团部队基本和杜聿明有着一层人情关系。所以,杜聿明对这些鱼肉民间的部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严令这些部队上战场。
陈诚接盘东北后,先将各个地方上的保安团整编为暂编师,再将这些暂编师配置给正规军,属于太正常的整军操作。
即便是我军扩充部队,基本上也是这条路子。这就相当于今天的新兵下连队,基本上是一样的道理。
东北战场大逆局的根源在于,东野有着超强的兵源,兵力几乎是滚雪球的以每年近30万大军的数量实现野战军的增长,在这种基数的增长下,即便陈诚从其他战场上有能力调兵,即便陈诚有雷霆手段可以实现部队大整编,即便蒋介石可以走马观花的再换军事主帅,这一切也都是徒劳的。
我觉得陈诚在回忆录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好:
我到东北后的作法,概括起来说,只有十二个字,即:整饬内部、安裕民生、培养战力是也。
至于怎样 「整饬」?怎样 「安裕」?怎样 「培养」?「卑之无甚高论」,我只提出一个 「正常化」的口号,以为一切设施的准则。所谓 「正常化」,就是因为当时目所见的耳所听的都太不正常,不能不加以纠正罢了。我只是纠正一些太不正常的現象,使之归于正常而已。
孬孬孬,陈诚在东北的神操作,是把伪满伪军全部遣散。原本李宗仁白崇禧的计划是抢占东北,收编伪军
拆分了新一军和新六军,这操作太骚了!
杂牌部队只能作为兵员补充进主力部队,要想成建制提高杂牌部队的作战能力,可从主力部队抽调中下级军官形成部队架构和培养体系,要打弱小开始培养自信。
这个和苏联、关东军一点关系都没
这个苏联没有一点关系
作者可能不知道东野有线兵团。东野没收编那么多伪军
收编的伪车战斗力太差!李运昌曾克林就是吃了他们的亏。
国民党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输,根本不可能赢得了
杜聿明没能拿下南满,国军在东北始终是四面受敌的状态
把尖子班的学霸们拆开,分到其他的普通班,让学霸们带动学渣们好好学习,提高整个班的学习成绩。真是想多了,结果是都成了学渣。
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