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说一说《红楼梦》里的贾敬,诚如有读者表示,这老哥们儿真的是谜一般的男子,他出身高贵,身份尊荣,还凭自己的本事考科举中进士,按理说呢,只要他愿意,想当什么官当不上呢,四五十岁混个三公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吧。
面对开满鲜花的阳关道,这哥们儿偏偏选了去道观里修仙,并且把爵位和家族责任都甩给给儿子贾珍。
书中直到贾敬服食丹砂胀死,他出现的章节也没几次,但结合与他紧密相关的人物和一些细节描写,我们也可以简单识别作者勾勒出来的这个人物形象,下面咱们就详细的展开分析一下,或许他的堂侄女贾元春才是促成他去道观里修仙的关键人物。
话说贾敬乃是贾府第三代长房嫡长子,宁国府爵位和家业的继承人,他爷爷是宁国公贾演,他爹是一品将军贾代化。
又因为宁国府是贾府长房,宁国府的男主人就是贾府族长,所以贾敬可以算是《红楼梦》中贾府活着出场过的男性中身份最为尊贵的那一位。贾赦虽然是国公的儿子,袭一品将军,但是按照封建礼教长幼有序的规则,他还要靠后站。

我们都知道贾府是武勋贵族世家,当年宁荣二位国公是靠从龙有功帮着太祖皇帝打天下,封爵位赢得这泼天的富贵。但是当几十年过去,经历了一两代人之后,已经不要打仗了,那么贾府这样的武将家族会难免走下坡路。
比如贾代善虽然袭荣国公爵位,但是已经被皇帝派往姑苏监造海舫,修理海塘,预备接驾了,而贾代化这位一品将军则任职的只是京营节度使,到了贾敬、贾赦这第三代就是只剩下爵位而已。
从书中关于荣国府的描写,如贾敏嫁给林如海,贾元春进宫,贾珠考秀才娶了国子监祭酒之女为妻等等,都属于是贾府的家族发展的一些策略,总体来说就是贾府要向文官系统转型。
宁国府的爵位一开始就比荣国府应该是矮一等,所以宁国府的转型从贾敬就明确开始,贾敬也很争气的样子,他是乙卯科进士出身。
古代进士的录取比例是几十万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基数不是全国人口,而是读书人阶层,而历史上进士的平均年龄是在35岁左右。
明明可以袭爵靠祖荫混吃等死,偏偏要靠实力考个进士,贾敬他真的是因为学问太任性吗?
很遗憾应该不是的!赖嬷嬷说:“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
很显然贾敬当年是被他爹贾代化给揍着长大的,而且还是比贾政打宝玉,贾赦打贾琏更狠。算起来应该是类似于柳湘莲打薛蟠那种。再看看贾珍惩治贾蓉,直接让小厮照脸上吐口水的作践,也是不拿儿子当人看的,可见这也是宁国府的家传了。
那么贾敬他在贾代化的严格要求下,考上了进士,这就是好事吗?宁国府就能因此走好运,兴家望族吗?其实未必!
古代的科举,那本是给寒门子弟开辟的一条上进之路,贵族官宦子弟想入仕完全可以不靠科举,比如袭爵、袭官、特荫、荫护、保举、荐举、姻亲关系、捐纳等等,就像贾赦所说:“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
古代这些贵族子弟如果和寒门读书人一起参加科举,一来是会挤占名额,二是容易因为他们身份太过显赫出现舞弊现象,影响科举公平的声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皇帝对这个贵族世家以及这个贵族子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和他家族的命运。
《红楼梦》里贵族子弟考科举中进士的有两个人,除了贾敬还有一个林如海。同样是挤占了寒门读书人的名额考上了进士,人家林如海的人生仕途与贾敬完全不同。
皇帝对林如海可以说是非常之重用,钦点为探花郎,让他做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总理两淮盐政,承担着朝廷一半的赋税收入,相当于是帮皇帝拿着钱袋子。
那还不是因为林家的爵位到了林如海这一代就没了,跌出贵族行列,没有勋贵特权了,甚至林如海家里人丁都很稀疏,在朝在野都没太多的瓜葛,皇帝用起林如海来就比较十分的放心,既能利用他的才华办大事,还能利用他旧勋贵后代的身份做个招牌,安抚老牌贵族们的心,彰显皇帝对老贵族功臣们的仁德。
作者没写皇帝对贾敬中进士什么态度,但作者却详细的写了他的堂弟贾政的人生经历做对照,也是在侧面写贾敬。
“(贾政)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
这就很有意思了,皇帝特意问贾代善除了长子还有几个儿子,听说还有一个贾政,立马就赐工部主事,看上去是“因恤先臣”,但是贾政后来都四五十岁了,才升了半级做了个员外郎,真的是因为他自己太拉吗?
更绝的是贾政后来他出任过学政一职,这个官职可不一般,全称叫做“提督学政”,是清朝时特有的一个官职名,负责的是出差去管理一省的教育,相当于是中央特派地方的来主抓教育和科举的钦差,有独立的印信甚至独立的衙门,在地方上跟督抚平起平坐的。
因为官职的特殊性,所以清朝规定学政每省只派一个,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职中选取进士出身的官员去担任。
那么,如果贾政他一直都没有功名,在六品和从五品的工部闲职上混吃等死了二十多年,一直在吃祖宗特荫的红利,却在成为皇帝老丈人之后不久,皇帝就特意派给了他这么个官职,到底是重用他呢?还是羞辱他呢?从后来贾政回京后并没有升迁,甚至导致他名利心大灰来看,多半是被皇帝给气的。

他甚至也因此放弃了逼着儿子宝玉再去考科举功名,他甚至想到了贾府的先辈们。
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
什么叫做“深精举业”呢?就是擅长科举八股的意思,如果连个举人都没考上,有资格被称之为深精举业吗?肯定是没有的。所以贾府的爷们里,不止贾敬中过进士,可能还有其他人考中进士,至于举人、秀才,也不在少数。比如那位在贾府私塾中号称“当今之老儒”的贾代儒,如果他连秀才功名都没有,他怎么有资格和脸面掌管荣国府的家塾,教导荣国府的贵族和亲戚的子弟们呢?
那么贾府这些前辈的爷们里,考上了功名但没能发迹进入朝廷中心为官做宰的爷们,他们事业失败的原因,或许就是贾敬不做官的原因,那就是:来自皇帝的忌惮与压制。
《红楼梦》中的贾府一门二国公凭军功封爵,二代都能掌握京营兵权,可谓是富贵到达了古代武将异姓封爵的巅峰也不为过吧,可他们却还想让子孙考科举进入仕途,往文官集团钻营,往朝政权力中心里挤,皇帝他还能睡安稳吗?
很多读者可能会拿清朝八旗贵族世家成功转型的案例来对照,认为《红楼梦》里的皇帝他不至于这样对付贾府。
可是清朝真的是特例,因为皇帝太需要笼络八旗贵族帮助他巩固统治了,所以他会尽可能的重用八旗子弟,鼓励他们入军营,入仕,入官学以及考科举。有爵位和世袭官职的子弟如果还能参加科举取的功名,那一定会倍受重用,升职那真是又快又高,比如和珅、崇绮啊,以及比较有名的武勋贵族转科举世家的嵩申家族等等,反正跑不了是能做上封疆大吏的。
但《红楼梦》里的爵位制度虽然像是参考了清朝,可是皇帝对这些功臣勋旧的态度更像古代其他时期。如今我们只说说古代一些大同小异的皇帝与勋贵功臣们的关系,比如刘邦、刘秀、朱元璋、赵匡胤等都是各有特色嘛。
其中呢东汉帝刘秀对待功臣的方式和《红楼梦》里的皇帝最为相似,咱们就来重点看看东汉初期皇帝和勋贵们的博弈。
汉光武帝刘秀能够消灭各地军阀,夺得天下靠的不仅是自己文武双全,更离不开几大豪强家族的支持,为此他甚至让发妻阴丽华委屈做妃妾,而让后娶的郭圣通当皇后,只因为郭圣通背后的势力更加强大。
刘秀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给了这些功臣丰厚的爵位和赏赐,但是当他登上帝位之后就开始限制这些人,一是夺取他们的军权,二是不授予他们重要官职,美其名曰是为了保护这些功臣,也实实在在给到这些功臣优厚的爵禄,增加他们的食邑,是不是提供丰厚财物赏赐,以及提供情绪价值,让这些功臣勋贵们过得是体面又尊荣富贵,并鼓励这些军功封爵的贵族子弟们学习儒家思想和礼仪,遵守君臣之道。
刘秀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专制集权统治,他也的确是达到了稳定政局的目的,反正东汉初年的勋贵功臣们并没有重复西汉初年的故事。
那我们对照再来看看《红楼梦》里的贾府的经历:宁荣二公一门二国公的显赫荣耀,他们开创了奢靡富贵的生活排场;贾府祠堂里满满的御笔亲题匾额赞誉;贾府号称诗礼簪缨之族,宽仁待下世家;贾府子孙个个都读书;可是可是贾府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贾府的爷们就算精深举业的,凭本事参加科举,考中进士举人秀才的也都没有当上高官……这一切好像都有一双无形的手推动造成,那就是书中的皇帝。

这个皇帝不是贾元春的丈夫,而是前面提到的往上一辈的太上皇或更往上的者太祖皇帝,也正因为如此,贾府才没法选择站队新帝,毕竟前任皇帝给的太多了嘛。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很多读者可能会反问:既然老皇帝让贾府躺平,为什么贾代化、贾代善却又不甘寂寞拼命催子孙科举入仕争当显眼包呢?咱们下一篇再说。
乐乐
小编文采不错,就是算术差了点。取一个进士几百万分之一,如果一科取10名那就是赶考者有几千万人之多,姑且算他三千万吧,可以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十还多,就是除了女士小孩都去赶考!
用户不在线
这样说贾宝玉是学习考个功名还是等世袭似乎都不可能了,经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