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橞:朱元璋19子,打开城门主动投降,笑问朱棣:能否保我们平安

楚风文史 2024-06-14 00:52: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自古以来,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独特而引人瞩目的故事。在古代帝王的世界里,子女常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朱橞,朱元璋的第十九子,其身份注定了他命运的曲折与不同寻常。然而,当他主动打开城门,选择投降给朱棣时,似乎又有着另一番谜一般的意味。

这一幕究竟蕴含着何种深意?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否揭示了更多深层次的真相?

从忠诚到背信弃义——朱橞的"墙头草"之路

1402年,寒风萧瑟的南京城内,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之争正在上演。建文帝的二十万大军与燕王朱棣的精锐部队相持不下,双方鏖战正酣。

作为守城大将的朱橞,此时却显得左右为难、踌躇满志。朱橞乃是朱元璋的第19子,虽然与建文帝同派,但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初,他就选择了保全自己的道路。

他瞅准时势,与同任守城将领李景隆商议后,毅然决定开城纳降,将南京的重要咽喉金川门交给了燕军。朱橞一脸媚笑迎接燕王朱棣,还殷勤地问道:"四哥,我这样迎接你,能否保我们平安?"

这一举动却是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建文帝得知金川门失守,心中充满了悔恨与痛苦。他深知,若非朱橞与李景隆的背叛,自己的大军尚能一战,南京城也不会这么快沦陷。

朱橞的这一反复无常的表现,令人不禁感叹,他究竟是个标准的"墙头草",还是别有用心的投机者?

究其原因,或许朱橞只是一个擅于把握时机、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在建文帝势力占优的情况下,他选择忠诚效命;而一旦形势发生变化,他又迅速投诚于燕军阵营,企图以此保全自己。

这种心术不正、缺乏信仰的行为,也会给一个人带来极大的声誉损失。朱橞此后虽然获得了丰厚回报,但他始终无法逃脱"墙头草"的公众形象。他的名声早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污点。

忠诚并非获取回报的前提——朱橞的不当"厚赏"

朱棣赢得这场争夺帝位的战争,登基为明成祖后,却对这位忠心耿耿的亲弟弟朱橞,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优厚赏赐。朱橞的这番"高明之举"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还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朱棣不仅每年增加其俸禄2000石(相当于今日60万元),还赏赐了大量马匹、银两、锦缎等财物,并将他的封地从偏僻的吴兴改至富饶的长沙。

朱橞对此喜不自胜,连连拜谢。他由衷地庆幸自己当初的"英明决断",不但保住了性命,还换来了前所未有的富贵荣华。然而,朱棣内心其实并不认同这种投降派。他之所以予以厚赏,更多的是出于权宜之计。

改封地至富饶的长沙,表面上是封赏,实则是将朱橞从权力的中心推向了边缘,远离朝廷的是非纷争。朱棣深知,若是让这样一个投机取巧、道德操守有限的人留在身边,必定会成为隐患。

朱棣作为明初的开国功臣,自然明白忠诚并非获取回报的必然前提。他对待朱橞的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一个成熟君主的政治智慧,也折射出了明初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

朱橞虽然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建文帝,但同时又拯救了燕王朱棣的政权,所以获得了丰厚的赏赐。这说明,在权力斗争中,有时忠诚反而不如投机取巧更有利。

骄奢淫逸的蜕变——朱橞的"长沙日子"

在长沙,朱橞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权力。他利用功勋和朝廷的信任,为所欲为,目中无人,甚至不惜杀害两位朝中元老。这种骄奢淫逸的行径,终于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和弹劾。

朱棣对朱橞的种种不法行为,心知肚明却按兵不动。他明白,只要暂时纵容朱橞,等待时机成熟,一举将其彻底铲除。

果不其然,朱橞越发狂妄,逐渐染指大权,竟然试图拉拢蜀王朱椿,准备联手谋求篡位。在长沙的这段时间里,朱橞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

从一个曾经忠心耿耿、勇于献城的大将,转变成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权臣。他不仅仗着自己的功勋和地位为所欲为,甚至还妄图篡夺皇位,令人不齿。

这种蜕变的根源,或许正是源自于太过轻易获得的权势和财富。长沙的富庶和自由,完全满足了朱橞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

加之朱棣的睁一眼闭一眼,更助长了他的骄奢淫逸。他不再满足于眼前的荣华,开始追求更大的权力,甚至不惜倾覆政局。

或许在朱橞看来,他只是在尽自己应尽的职责,以求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但在朝中大臣眼中,他已然成为一个危险的叛徒,必须受到严惩。

逆境中的善终——朱棣对待朱橞的仁慈

朱棣最终并未对朱橞下手夺取性命,而是选择了更为温和的处置方式。他虽然废除了朱橞的一切爵位,但也没有让他就此凋零于深宫之中。

相反,朱棣只是将他禁锢终生,成为一介庶人,远离权力的旋涡。这种处置也显示了朱棣的睿智与宽容。

作为一个征战沙场、登基称帝的武将出身,朱棣大可以采取更为残酷的手段,但他最终选择了仁慈。

这或许也与朱棣本人对家人的感情有关。我们可以发现,朱棣对待朱橞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厚赏到最后的处置,都体现了一种深思熟虑、仁慈宽容的特点。

无论是理性的政治考量,还是情感上的缓和,朱棣都没有选择彻底斩草除根,而是给予了朱橞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种处置方式也许源于朱棣对亲族的眷顾之情。作为一代枭雄,他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虽然朱橞背信弃义,但最终却依然是自己的血亲。

在铲除这一隐患时,他选择了仁慈,留下了一条生路。这不仅是出于对亲情的眷顾,也反映了一个成熟君主的政治智慧。

最终结局——朱橞的落魄与沦亡

但是,朱橞并没有从这场劫难中吸取教训,反而继续他的狂妄之路。在长沙的日子对他来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他虽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权力,但同时也失去了朝堂的支持和帝王的信任。

朱橞渐渐地变得骄傲自大,甚至开始妄想一些不该有的念头。他忘记了,他的地位和一切都是朱棣赐予的,而一旦朱棣改变主意,他的一切也将烟消云散。

这种自负和贪婪,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在长沙的晚年,朱橞不仅因为满怀篡位的阴谋而惨遭废黜,连同他的子孙后代也遭到了禁锢。

他这一生从忠诚到背信弃义,从受宠到遭贬,从登峰造极到一蹶不振,可谓是人生的百转千回。无论是在建文帝还是燕王朱棣手下,朱橞都表现出了十分机警的样子,善于把握时势。

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然而,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最终还是导致了他的覆灭。

朱橞忘记了,即使他在关键时刻救了燕王,但他仍然只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亲王,朱棣从未真正信任过他。

朱橞的落魄和沦亡,同时也成为了明初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想要在权力的漩涡中立足,光凭机警和投机并不足够,唯有忠诚和才干才能真正获得重用。

朱橞虽然能够保全性命,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所有,成为一个可悲的失败者。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无情与讽刺吧。

结语

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朱橞,最终沦为一介庶人,终生被禁锢,可谓是人生的一个缩影。

他的悲剧性命运,不仅折射出明初复杂的权力斗争,更彰显了忠诚并非获取回报的必然前提。

无论是出于政治考量,还是出于仁慈的情怀,朱棣最终都没有对这位亲弟弟采取极端手段。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无奈与宽容吧。

0 阅读:0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