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叫兽称"985送外卖很正常,这是中产化的必然结果",难道不是阶层固化?

思如哲思 2025-02-17 11:47:07

前言:谁在掩盖系统性的不公?

- 38岁川大哲学硕士陈涛,失业后转行送外卖,坦言“心态崩溃但获得治愈”,却被网友质疑“浪费教育资源”;

- 7万硕士送外卖的数据曾引爆“读书无用论”,大学教授痛批“白瞎文凭”;

- 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逆袭成亿万富翁,却用了20年才撕掉“耻辱”标签;

…… ……

高学历低就业,是教育资源浪费,还是职业偏见作祟?

近日,复旦教授梁永安称“985送外卖很正常”,并将这一现象归因于“中产化社会趋势”——服务业扩张、蓝领收入反超白领、职业选择多元化。

话音未落,网友晒出上海陆家嘴外卖站数据——7名骑手拥有硕士学历,其中2人毕业于复旦、同济,每日骑行里程超50公里,月薪却不足8000元。

更刺痛的对比是:

1. 中国家庭培养一名985硕士平均花费120万,而骑手平均回本周期需15年;

2. 日本“东大毕业生开出租车”引发全民反思,中国相似现象却被包装为“职业平等”;

3. 70后父母存款60%用于子女教育投资,00后子女却将40%收入用于偿还网贷。

当高学历者涌入“低门槛”行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支持者说:

1、生存权高于面子:在经济下行、就业门槛攀升的当下,“先就业再择业”是务实选择。“连面包都没有,何谈理想?”

2、职业平等观:送外卖同样需要智慧与韧性,如优化路线、应对突发状况,本质是“街头经济学”的实践;

3、反精英主义:若所有人追逐“高大上”岗位,基层服务谁来做?社会结构的畸形才是真正的危机。

反对者痛斥:

1、教育资源错配:国家投入培养的“精英”,却从事无需专业技能的工作,是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

2、逃避主义陷阱:部分年轻人以“灵活就业”为借口,逃避职场竞争,加剧“躺平”风气;

3、系统性不公:35岁年龄歧视、企业用工门槛畸高,逼得高学历者“降维求生”。

这场争论的核心,实则是社会对“成功”的单一想象——将高学历与高地位强行绑定,却漠视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重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叫兽强调,高等教育应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工具人”。送外卖的经历,或许正是一场打破认知壁垒的社会实验。若读书只为谋求阶层跃升,才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谁在定义体面?

当“外卖员硕士”被群嘲时,鲜少有人追问:为何送外卖不能成为职业理想?若收入可观、时间自由,为何不能是主动选择?社会对体力劳动的歧视,本质是阶级固化的投影。

说来说去,还是社会就业环境存在根本问题:

首先,是年龄歧视:38岁硕士因超龄被拒,暴露职场35岁红线的荒诞;

其次,产业升级滞后:高端岗位不足,迫使人才向下兼容;

再者,社会保障缺位:若失业救济、职业培训完善,谁愿被迫谋生?

985送外卖的争议,不该只停留在“对”与“不对”的表面,而更应反思3个问题:

1、是谁制定了成功的标准?

2、是谁让高学历者陷入“体面”与“生存”的两难?

3、是谁在掩盖系统性的不公?

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让所有人挤上独木桥,而是让每一条路都拥有尊严!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づ瘋誑﹠d鉐頭

づ瘋誑﹠d鉐頭

2
2025-02-21 08:36

唉……[哭哭]

思如哲思

思如哲思

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处境」,思考更好的「人生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