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周”,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一个朝代的名称。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来,周幽王乱搞,镐京陷落,别视为西周王朝结束;再后来,周平王迁都到了洛邑,东周开始。
其实,这个所谓“西周”、“东周”两个朝代,都是“史称”,也就是后人这么分的,在当时,没有人这么分,只是都称为“周”。
而在战国时,如果你跟人提到“西周”和“东周”,没有人会想到是两个朝代的名称,大家会想到的是两个小国。
战国中期时,赵成侯“与韩分周为两”,周王畿之地被一分为二,也就是西周国和东周国。
当时的周室,土地本来就很小了,从中分出来的西周国就更是小得可怜了,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地图画得小一点,都可以忽略掉了。
这么个小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尚且难以保全自己。
然而,西周国最后居然“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参与鼓捣合纵攻秦。
结果,毫无悬念,秦王震怒,发兵灭了西周国!
都弱小成这样了,还要去招惹虎狼之秦,西周君就这么不知死吗?
西周国的生存之道西周国这样的小国,夹在一众大国之中,是真正的夹缝中求生存。
所以,西周国自立国开始,就一直在“借力打力”,利用大国之间的相互制衡来求生存。
1、秦国曾要召西周君去秦国,西周君不敢去。
于是,西周君派人去韩国,告诉韩王:秦召西周君,无非是要拉拢他,借他的道来攻韩国的南阳。大王何不出兵南阳?如果您出兵南阳,我们西周君就说畏惧韩国而不敢入秦,这样的话,秦国也必然不敢逾河来攻南阳!
于是,西周君通过借韩国之力,破坏了秦国挟持他的企图。
2、秦国要攻打西周国。
西周国派使者去劝秦王:攻打西周,得到的利益实在是很小,但却会在名义上让天下人憎恨秦国。天下人因秦攻西周的名声而憎恨秦,必定会向东倒向齐国!这样很不划算!
这一次,西周君又是利用秦与齐之间的微妙关系,中止了秦国的进攻。
由此可见,西周国在夹缝中求生存,主要是利用列国之间微妙的平衡,借力打力,求得生存。
而这方略得以实现,关键是天下格局的相对平衡。
到长平之战后,秦一家独大,唯一可能争取平衡的方法就只有合纵了!
所以,西周虽小,但在合纵一事上是最为积极的。
秦国是唯一威胁西周国很小,任何一个邻近的大国,只要愿意,灭掉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然而,一般情况下,没有谁愿意去灭西周。
“西周故天子之国也”,西周是周王朝的余脉,且九鼎尚在,地位和影响力摆在那里,尤其后来周天子也居住在西周王城,西周国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周天子。
所以,西周国君虽然不是周天子,但西周国却能够代表周天子。
所以,别看当时这些大国各个都称了王,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
你去打西周国,实际上也就是对天下诸侯发起挑战!
可以说,攻打西周国的军事难度微乎其微,但政治风险却是极大的。
所以,一直以来,很少有诸侯去打西周国的主意。
史书记载中,除了秦国外,也就只有楚国给西周君摆过臭脸。不过,那也只是因为西周君接待秦使的礼节过高,楚王愤怒发了发牢骚而已,并没有要动武!
而只有秦国,是真的一直在威胁西周君!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秦国既曾经“召”过西周君(挟持、控制),又曾经要发兵攻打西周!
要知道,那时的秦国,仍然还没有一家独大,就如此狼子野心了!
所以,西周君的使者直接对楚王说:今秦者,虎狼之国也!
西周虽然是大国环绕的夹缝生存之小国,但唯一对其构成灭国之危的,只有秦!
想要“事秦”来求生存,是不现实的,唯有继续鼓捣合纵,才能制衡秦国的野心,才能真正生存下来!
无处可退长平之战后,秦国一家独大。
然而,邯郸之战,秦国在赵、楚、魏联军的打击下失利。
即便如此,邯郸之战后,秦国仍然是一家独大!
只有继续维护和发展合纵关系,才可能威胁平衡,才可能使西周继续有夹缝中生存下去的机会!
很快,连考虑“平衡”这种抽象问题的必要都没有了!
邯郸战败后的秦国,立刻继续发起对韩国的大举进攻,连续打下了阳城等地!
如果秦军控制阳城等地,西周和东周,就将被秦国包围起来!
如果是那样的话,西周和东周实际上就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他们是被灭掉,还是被秦王“召”,也就看秦的心情了!
西周国要想存在下去,已经无路可退了!
只有做最后一搏!
最后一搏:看起来充满希望的反击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史记.周本纪》
西周国君发动了合纵。
而且,西周君与诸侯约定,出伊阙攻秦,切断秦军攻阳城的后路。
显然,西周君的企图,是与合纵各国至少保住阳城等地不被秦国控制。
当时参与合纵的,有魏楚韩赵四国。
魏楚赵三国,刚刚联合起来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如今又加上韩国和西周(韩国已经被打残,西周很弱,但倾尽全力而出,总是能增加一些力量的),采取的又是攻秦军后路的作战方法,看起来,要将秦军逼出阳城一带,看起来是很有希望的!
因此,西周君参与的这次合纵,看起来是有一定机会的,并不是盲动!
然而,西周君,到底忘了一件事!
各有心思,合纵失败坦率地说,这个时候,合纵各国是真心合纵的,都想要搞一把。
但是,大家的重点不一样!
赵国实力尤存。
但是,此时,赵国的重点,在争夺太原郡。
为了争夺太原郡,秦国在南面攻破赵国二十余县,赵国都没有强烈反映,只是“攻秦信梁军,破之”,全力进攻秦军留在太原郡的部队。
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地缘价值,太原都是赵国不可放弃的!
楚国的实力也不错。
但是,此时,楚国的重点,是经营鲁地。
就在这一年,楚国灭了鲁国,迁鲁君于莒。
这同样是无可厚非的,楚国自被白起揍过之后,迁都于陈,就要以陈为中心,全力经营淮泗地区,重振实力。
魏国这个时候的实力不咋地。
但是,从后面的情况看,魏国此时的重点,应该已经瞄准了东面。
2年后,魏国攻取了秦国的“飞地”定陶,又灭掉了卫国。
此后,魏国一直在经营东方,也就是以前宋国的一些地方。
魏国的情况有点不一样。阳城等地对魏国的安全也是比较重要的。
只是···“出伊阙”?别的不说,就伊阙那个地方,你魏国还敢再去一次吗?
赵楚如果不积极,魏国也是不敢去搞的!
韩国呢?
这个时候的韩国,早已经被打残了!剩下的军力,能保住自己剩下的土地就不错了,哪里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所以,“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可能来的只有西周国自己的“锐师”吧!
然而,可笑的,不是西周君,而是合纵诸国。
确实,天下很大,各国都可以有自己的发展重点。
但是,当时,秦国一家独大,唯有从天下的角度考虑问题,合纵各国才能厉害!
天下宽广,大家可以发展的地方很多,然而···“断天下之脊”,是当时秦国的战略设想!
而西周君要确保的阳城等地,实际上恰是“天下之脊”的重要部分!
所以···不是西周君的问题,是各诸侯王跟不上西周君···
亡国史书没有记载合纵战败没有,只直接说秦昭王怒···
看起来,合纵出伊阙攻秦的企图,应该是没有搞起来。
秦军这下就不客气了,立刻进攻西周国!
西周君哪里能抵抗?“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西周国,灭亡了!
同年,周赧王也死了。此后,名义上的周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
西周国虽然弱小,但他并不是一个笑话。
从《战国策》等史书的资料来看,西周国在外交上很有建树,又“恐伤民”,行德政。
一些学者认为,屈原在《离骚》中,就表达了在楚国不能实现抱负后想要去西周国的想法。
而最后主动去“招惹”秦国,并不是找死,而是主动求生的奋起反抗!
而以当时合纵各国的条件看,西周君“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的意图,既是现实的,又是真的符合各国利益的!
然而···六国到底已经昏庸,不能全力配合···
如此,不只是西周国灭了,“天下之脊”也逐渐被秦掌握了!
西周君,不是一个笑话···当时的六国之君才是笑话!
鹤啸九天
[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