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病不满足军衔晋升,45岁开始离休,休养了45年整,活到了90岁

运赛过去 2025-04-06 20:52:34

刘竹溪,一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他的故事却能让人心里一震。他是个老军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里立下过大功,可惜因为身体垮了,没能往上晋升军衔。

45岁那年,他不得不离开部队,开始休养,这一休就是整整45年,直到90岁去世。90年的人生,前面是枪林弹雨,后面是病痛折磨,可他愣是挺了过来。

从北京到山东,战火点燃人生

1919年刘竹溪出生在北京,祖籍山东。两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回到了山东老家。那时候的中国,正乱得不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鬼子大举入侵,山东也成了战场。18岁的刘竹溪没犹豫,秘密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了他的抗战路。

1938年3月,他带着山东益都(现在叫青州市)车站铁路护路队的一部分人,跑到了临淄县,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冀鲁别动纵队第二梯队第三大队”。

那时候山东的局势乱成一团,军阀韩复榘扔下济南跑了,日军很快就占了大半个山东。关键时刻,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站了出来,成了抵抗日本的主力。

同年4月,刘竹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会儿他才19岁,就已经扛起了枪,开始跟日军干上了。他第一次大行动是破袭胶济铁路淄河到益都这一段。

他和战友们晚上偷偷摸过去,用铁锹撬开枕木,埋好炸药,一声巨响,铁轨炸断了,日军的补给线也被掐了。这事儿干得漂亮,直接让日军头疼了好一阵。

7月,他的部队整编成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十团,他先是当连司务长,后来又干起了营军需员,管物资调配。别看这些活儿听起来不起眼,战场上没吃的没穿的,部队还能打吗?

刘竹溪干得认真,保证了队伍的后勤。到了12月,部队又改编成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他被调到团司令部当秘书,负责记录和传递命令。

战火淬炼,21岁当上营教导员

1939年,刘竹溪被调到连队当指导员。这支队伍刚搭起来,党员少,骨干缺,战士里好多是大字不识的文盲。

他没嫌弃,晚上就凑在篝火边,用大白话给战士们讲为什么要打仗,讲日本鬼子有多坏,讲胜利后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战士们听着听着,眼睛就亮了,士气慢慢提了起来。

5月,他带着队伍参加了刘家井子抗击日军的战斗。那场仗打得硬,他趴在战壕里指挥,子弹嗖嗖地飞,愣是带着人把日军打退了。

8月,他又领队去淄河流域收拾顽军秦启荣的部队。那次是夜袭,他带着人摸进敌营,打了个措手不及,又赢了一仗。

1941年,21岁的他升成了营教导员。这年纪在今天也就是个刚出校门的小伙子,可在战场上,他已经是个能独当一面的指挥员了。

抗战胜利后,刘竹溪没歇着,又回了山东滨县敌占区开辟新区。他带着70多人的小队,深入敌后,一边动员老百姓,一边跟敌人周旋。队伍越打越大,最后发展到1000多人,干掉了上千敌人。

1945年8月,滨县独立营扩编成独立团,他当了副团长,带着队伍围剿伪军和顽军残部,一口气俘虏了2000多人。同年冬天,他升任团长,搞了个“百日大练兵”,把部队练得更结实。后来,他又被调到渤海军区特务二团当副团长,继续在前线冲锋。

济南战役重伤,差点没命

1948年的济南战役,是刘竹溪人生的一大转折。那时候解放战争正打得火热,他带着队伍穿插敌阵,硬是冲破了敌人的防线。可就在这时候,一颗手榴弹炸了,碎片直接打在他脸上,右下颌骨碎了,7颗牙齿没了,血流得堵住了喉咙。

他倒在地上,疼得要命,可还是撑着指挥战斗,直到昏过去。战友们赶紧把他抬下去,卫生部的副部长左英亲自抢救,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场伤太重了,他的脸毁了半边,吃饭说话都费劲。

可两个月后,伤还没好全,他就又上了淮海战役的战场,继续指挥作战。后来,他还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和福建的战斗。每次上阵,他都拼尽全力,完全不把自己那条命当回事。为了民族解放,他真是把血都流干了。

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炮兵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刘竹溪也没闲着,开始搞炮兵训练和组建。1950年春天,上海的专家给他做了面部修复手术,总算能用右边嘴嚼东西了。

同年9月,他当上了第二十八军第八十四师的参谋长,后来又干过炮兵主任、司令,一路升到副军长。1955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1957年还拿了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这俩勋章可不是随便给的,那是实打实用功劳换来的。

可就在事业正顺的时候,问题来了。1959年,中央军委调整校级军官军衔,好多人都有机会往上走,但他却没份儿。原因很简单,济南战役那次重伤留下的后遗症太严重了,脸残了不说,多年打仗还攒下一堆病,身体根本扛不住繁重的工作。这机会一错过,他的前途也就卡住了。

45岁离休,病痛缠身45年

到了1965年,刘竹溪才45岁,可身体已经不行了。领导看他实在干不动了,就让他离职休养。这一走,他就再没回过部队,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休养生活。

离休后,他被安排住在南京军区的一处住所,房间挺简单,没啥讲究。他想锻炼身体,可走几步就喘得不行。医生一查,说他得了肝硬化,后来还两次病危住进医院。好不容易熬过来了,又查出结肠癌和肺癌。这病一拖就是8年,化疗把他头发弄没了,人瘦得皮包骨,可他从没抱怨过一句。

这45年,他过得不容易。病痛天天折磨着他,走路得拄拐杖,慢得像乌龟爬,可他还是坚持穿上旧军装,把勋章别在胸前。没事的时候,他就翻翻老照片,跟儿女讲讲当年战场上的事。那些回忆里,有血有泪,也有骄傲。

90岁去世,骨灰里28粒弹片

2010年3月25日,刘竹溪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走了,90岁。

他走得平静,去世前还叫来儿女,交代了几件事:丧事简单点,不开追悼会;遗体捐了,骨灰分三份,一份留南京,一份送山东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一份给上海的弟弟;还有,让儿女照顾好他老伴。他这一辈子,没为自己想过啥,走的时候还这么朴实。

他去世后,儿女收拾骨灰时,找到了28粒弹片,有的大得像花生,小的像米粒。这些碎片,是他当年在战场上拼杀留下的证据,也让人明白他受过多少苦。

0 阅读:16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