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称帝后一日在朝堂上下诏曰:“朕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情同兄弟,如今二弟关羽被孙权所害,我必要给关羽报仇雪恨。”说罢,赵云站出来劝阻,刘备不听,继续下令练兵准备亲征。朝中很多官员都去找诸葛亮,让诸葛亮带头再去劝谏,诸葛亮于是带着百官前去苦谏刘备,刘备稍微犹豫了。这时候张飞来添油加醋了,坚持请大哥出兵为二哥关羽报仇。第二天,从事祭酒秦宓又劝谏,刘备气死了,把劝谏表扔在地上,说:“朕意已决,无须再劝。”
历史的真相和《三国演义》还是有区别的,历史上诸葛亮是没有劝谏的。而赵云、秦宓两人确实是劝谏了的。对于夷陵之战,诸葛亮只是在事后感叹道:“如果法正还在世,一定能劝阻刘备,使他不进兵东吴,即使进兵东吴,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劝谏呢?原因只能猜测,其一,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本身是没有错的,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夺回荆州战略要地,而且双方的兵力蜀军是略占优的,这场战争的胜负是难料的,诸葛亮也摸不准输赢。其二,赵云和秦宓两人的谏言基本已经包括了诸葛亮的想法意见,赵云地位也够高了,秦宓又是益州学士,他们的话都不听,诸葛亮又何必自讨没趣呢?
其三,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如果他站出来说不同意刘备东征,那么朝中会更混乱,军心会更浮动,反而对蜀军不利。其四,诸葛亮从出山以来,都是秉着东和孙权的原则,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也位高权重,诸葛亮的劝谏可能会被歹人口舌。
既然诸葛亮不言明反对伐吴,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一起去呢?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 : 外面出征用不着他,内部治理必须要他。
纵观刘备的军事行动,哪一次是和诸葛亮一起进行的呢?基本没有,入蜀刘备带的是军师中郎将庞统,取汉中带的是法正,后面的夷陵之战刘备带的是尚书令刘巴以及侍中马良。这三次比较大的战役,刘备都是让诸葛亮守备后方的。
再看看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他的军事能力是绝对可以的,但长于治军,短于谋略。就是说诸葛亮带兵出征治理军队很棒,而让他想出各种各样奇葩的计策是并不擅长的。而庞统和法正却是专门想奇谋的人才,所以会给人一种刘备更亲近这两人而远离了诸葛亮的错觉。故夷陵之战,刘备是总指挥,马良,刘巴等会给他意见,此时诸葛亮的存在作用就比不上法正了。诸葛亮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事后会说:如果法正在,必然不会让刘备这么惨败。
刘备出征,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诸葛亮又兼领司隶校尉。那么多职务在诸葛亮身上,他能抽得开身吗?每个郡每个县都会有事情需要处理,你以为诸葛亮在成都享清闲吗?诸葛亮身为朝中一把手,朝堂离不开他。在这里插一件事,刘备病重,诸葛亮前脚刚刚踏出成都,便有了汉嘉太守黄元的反叛,足见当时蜀汉并不太稳定。
那带不上诸葛亮,刘备为啥不带上赵云?
《云别传》记载: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意思就是说,赵云极力劝谏后,不得刘备的心,刘备让他做了江州都督,留在后方。显然,历史交代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云和刘备的战略意见有分歧。
还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呢?猜测可能还因为:赵云已经“练级”成功了,刘备需要培养出一些新的优秀将领,之后能辅佐后主刘禅。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带的是一些表现并不出众的将领,比如冯习、张南、傅肜、向宠等等,其中向宠便是此战中发现的一个好苗子,后来统领禁军。当初刘备入川,用的人是谁?也是新人魏延、辅匡、霍峻等等,刘备是善于大胆提拔并任用新人的!
另外,江州也是一个关键的位置,江州位于成都和永安之间,永安有难,江州可支援,成都有难,江州也可发兵。刘备亲征,留诸葛亮守成都,赵云守江州,两大心腹在,那么大本营不会乱。何况,就算是赵云加入了夷陵之战,临战发挥时,刘备也不一定会听取赵云的意见,改变不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局面,只能说可能败得不那么惨。
带不上赵云,那带个魏延也好呀,咋也不带呢?
魏延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显然其能力是绝对牛掰的,可为什么不带上他呢?主要原因便是魏延需要守备汉中。曹丕“篡汉”后,刘备方面是对他大骂之,自己拥戴汉室,刘备对曹丕那么不客气,曹魏会给他好果子吃吗?所以,汉中务必需要魏延继续镇守着,刘备才能放心东征。
夷陵战败,刘备虽说没了数万人,失去了一大波文臣武将,但至少还有老家可以回。如果说诸葛亮、魏延、赵云去参战了,那蜀汉大本营可就乱了套啦。
参考文献:《三国志》陈寿著,本篇仅是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