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擢升袭人,贾母是真不知道,还是“知之为不知”?

栖鸿侃红楼 2025-02-10 20:42:33

当然知道,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前儿太太赏了他四十两银子,也就是了。”

贾府之中,事事有规矩。虽然没有形成文字性的资料文件,但都有前例可循。

比如说,丫鬟没有替父母守孝的权力,姨娘是有的。前者见贾母的话:“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后者见雪雁的转述:“他(赵姨奶奶)和太太告了假,出去给他兄弟伴宿坐夜,明儿送殡去。”

如果你觉得雪雁描述的,可能是特例,那再参考袭人奔母丧时凤姐与周瑞家的的对话:“你们自然也知道这里的规矩的,也不用我嘱咐了”、“都知道。我们这去到那里,总叫他们人回避。若住下,必是另要一两间内房的。”她的职责就是“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当然也包括跟姨太太出门。所以袭人回娘家,派了她跟随,规矩是了然于胸的。也就是说,贾府一向有姨太太出门、外宿的规矩。什么情况要在外过夜,除了娘家有丧事之外?

周瑞家的知道规矩,贾母更知道。所以在王夫人解释袭人没跟着宝玉的原因是“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上前来”时,贾母才会有“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的质疑。

王夫人擢升袭人为屋里人,只提了月钱待遇,并没有“开脸”、给名分,对外也是保密的。可能在这次宴席之前,也真是瞒着贾母的。但随着王熙凤的一句“前儿太太赏了他四十两银子”,也就等于是告诉贾母了。

为什么要告诉贾母?还是因为袭人的身份。如果是妾、是屋里人,有热孝时就不跟着少爷参加宴席;如果是丫鬟,那就“讲不起这孝与不孝”了。王夫人要保密,又用“有热孝”来解释袭人缺席,是混淆了丫鬟与屋里人的区别。

能言善辩的王熙凤马上出场:“今儿晚上他便没孝,那园子里也须得他看着,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他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他不用来,只看屋子。”把袭人的缺席,解释为“竭力尽忠”、“克尽职任”。

尽忠是尽忠了,却泯灭了屋里人、姨太太的资格,会不会惹王夫人不高兴呢?于是王熙凤又补充:“散了又齐备,我们这里也不耽心,又可以全他的礼,岂不三处有益?”看屋子是看屋子,可也照顾到了姨太太的身份待遇。

照顾了王夫人,是不是不尊敬贾母呢?于是王熙凤再补上一句:“老祖宗要叫他,我叫他来就是了。”您的意见是最重要的,我现在请示您,按您的吩咐去实施。

说到这里,缺席问题是解决了。可贾母还疑惑,到底要不要“全他的礼”呢?这可不是小问题,涉及到袭人的身份地位。贾母已经退休,提拔一个丫鬟或子妾,是王夫人的权力,贾母轻易不会干涉。不干涉可以,瞒着老太太可不行。贾母怎么也要有知情权吧?

于是她又提问:“他妈几时没了,我怎么不知道?”“他妈没了,我想着要给几两银子发送,也就忘了。”

丧葬费、抚恤金不光是银子,也可以有衣裳之类。衣裳的赏赐可以酌情增减,银子是有定额的,正如赵姨娘的兄弟是“家里的”,给二十两;袭人是“外头的”,她母亲就给四十两。这些规矩,贾母也好,王熙凤也好,连刚刚参与管事的探春也好,都是心里有数。

所以贾母才说到“想着要给几两银子发送”的问题,其实是询问。王熙凤回答的“太太赏了他四十两银子”,就是告诉贾母,王夫人是按姨太太的标准来对待袭人的。

最晚到这时候,贾母也就知道了提拔袭人之事。以后就是“知之为不知”、假装不知道了。

0 阅读:5
栖鸿侃红楼

栖鸿侃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