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故事中的你我他 2025-03-24 08:54:49

2022年4月,《每日镜报》一篇“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的社论炸翻了欧洲舆论场。同一时期,调查数据显示58%的德国民众支持“价值观比钱袋子重要”,但2024年德国对华贸易额还是高达2463亿欧元,相当于全国GDP的6.3%。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矛盾,让德国成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夹心饼干”。总理朔尔茨在《中国战略》中写“要在巨人之间跳舞”,可当58%的民众选择站队美国时,大众汽车的流水线正为中国市场调整生产节奏。

历史滤镜下的站队逻辑

这家创刊于1945年的老牌媒体,编辑部墙上至今挂着首任总编的格言:“自由的火炬要由大西洋两岸一起举着”。70%的德国官员被机构报告点名,说他们对美国的亲近感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这种心态可以追溯到1948年柏林空运时期,美国飞机运来的物资被刻进几代德国人的记忆里,加上1990年两德统一时美国的支持,政治精英们总觉得“欠了老美人情债”。

2022年中远集团想投资汉堡港时,德国媒体突然集体炸锅。《明镜周刊》连发四周专题警告“红色资本入侵”,有政客甚至在报纸上喊话:“不能为了几个钱把灵魂卖给魔鬼!” 同期调查显示,支持“价值观优先”的民众比例五年间从36%涨到58%,比房价涨得还快。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发现,这种狂热背后是媒体与华尔街日报的资本关联——出版集团乔治·冯·霍尔茨布林克同时控制着两家媒体,意识形态输出像流水线一样标准。

​经济铁链:停不下来的中国依赖症

大众汽车的老总在股东会上急得不行:“中国工厂停工一天,总部就要亏4000万欧元!”宝马沈阳工厂的机器人效率是慕尼黑老厂的1.7倍,可欧盟还是嚷嚷要对中国电动车加税。汽车协会急得发公开信:这么搞欧洲技术要落后十年!慕尼黑工业大学翻出数据,中国在高铁、光伏等54个领域专利数超过德企总和,政府吓得砸470亿欧元搞“技术保护费”,结果西门子能源老板吐槽:“没了中国零件,风电成本直接飙升60%”。

绿色转型这块遮羞布也遮不住尴尬。环境部长刚宣布2030年淘汰煤电,转头就得偷偷买中国储能设备。工业联合会警告政府:“气候目标需要中国帮忙,但你们总在搞破坏!”更打脸的是,德国央行想用人民币结算,立马收到华盛顿的制裁警告。前驻华大使施明贤叹气:“自主战略就像戴着镣铐跳舞,绳子那头拴在华盛顿”。

​战略迷踪步:北约与欧洲军的左右互搏

默茨政府上台后更让人看不懂:一边骂特朗普搞单边主义,一边立法限制中资收购。2024年北约峰会上,德国代表支持日本入伙,却反对增加亚太军费,活像菜市场砍价的大妈。说要组建10万人的欧洲军,又强调“不是要取代北约”,被自家报纸嘲讽“拄着美国拐杖学走路”。

技术竞争更让德国冒冷汗。政府偷偷准备470亿欧元“技术保护费”,想锁死半导体和AI领域,可企业们还在眼巴巴等着中国零件。巴斯夫湛江项目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卡壳,经济部长却嘴硬:“安全最重要”。结果当年对华机械出口跌了12%,美国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倒是涨了38%。

​代价清单:制裁大棒下的呻吟

北溪2号管道项目被美国搅黄后,德国天然气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科隆经济研究所算过账:对华出口每少10亿欧元,德国就要丢1.2万个饭碗。2024年制造业指数连续八个月趴窝,汽车零件巨头直接关了三个本土工厂。汉堡港码头上,中远的起重机照样装卸集装箱,可《法兰克福汇报》还在喊“德国不需要第二个鲁尔区”。

金砖国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印度狂买俄罗斯石油,巴西进口中俄化肥,连阿拉伯油霸都敢对美国说不。德国机械协会提议在山东搞“工业4.0实验室”,中国大使在论坛上说:“莱茵河与长江的智慧应该一起浇灌未来”。可《每日镜报》编辑们还在敲键盘:“必须昭告天下站队美国”。

生存的方程式

当德国媒体还在吵吵“必须选边”时,长江和莱茵河的水早就流进了同一片海洋。慕尼黑车展上,宝马老板直播沈阳工厂的生产画面;柏林议会里,政客们为“价值观折旧”吵得面红耳赤。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选择题,AI治理和气候变化更不需要站队——需要的只是找到共同利益的公约数。

0 阅读:17
故事中的你我他

故事中的你我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