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解放战争的转折点,通常会讲到两个。一个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开启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另一个是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主力部队基本在这三场战役中被消灭殆尽。然而,在我看来,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另有深意,三大战役实际上是在国民党垮台前夕,中共抓住时机进行的关键军事对决。
早在1948年8月,毛泽东就说过:“解放战争如同爬山,此刻咱们翻过了山坳,最艰难的爬坡时段已然结束。”既然最难的爬坡阶段都已经过去,那么三大战役就像是走下坡路,越走越顺利。问题来了,解放战争中,到底什么时候才是“翻山坳”的关键阶段呢?答案是1948年8月之前的那几个月。为什么8月之后就翻过了最难的坎儿呢?这就要从豫东战役说起。
豫东战役一直存在不少争议,它的意义也长期被低估。实际上,我认为这场战役才是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下面,就来讲讲这场比电影还精彩、充满波折悬念的战役。
战役背景
1947年初,解放区的局势非常不利。前一年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虽然自身也有很大损失,但战略目的基本达到,解放区被大幅压缩,解放军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从地图上看,各个解放区的形势都不容乐观。
在东北,解放区被分成南满和北满两块,互不相连,南满只有4个县的地盘,如果没有朝鲜作为后路,国民党一旦进攻,南满就危险了;在华北,张家口失守后,中共对外联系的通道被切断,晋察冀根据地也被切成几块,国民党随时可以从张家口发兵进攻;在华中,两淮丢失后,华中野战军不仅失去了税源,苏北根据地也沦陷了,只能依靠山东解放区和东北的支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张凤集战役失利后,鲁西南根据地丢失,根据地变小了;在陕北边区,西野被胡宗南、西北两马、阎锡山包围,当地贫穷,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虽然国民党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后方宋子文乱搞经济,引发了经济危机,前线占领大片地区后兵力不足,想要再次全面进攻,财力和兵力都跟不上,只能挑选一两个重点方向出击。蒋介石盯上了中共在关内的三个重要根据地:延安是政治根据地,沂蒙山是军事根据地,胶东是交通供应根据地。他在陕北派胡宗南带领23万军队,在山东派45万大军,重点进攻这两个解放区。
中共当然要进行反击,最好的方向就是国民党防御的弱点——“哑铃”的中间。毛泽东提出:“蒋介石搞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逼咱在华北决战。他没料到,自己一伸手,胸膛就露出来了。咱就来个针锋相对,也搞黄河战略——拖住他的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把“刀”就是刘邓的中野,行动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被看作是解放军从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的起点,为了策应中野,1947年7月华野也派出一半兵力到外线作战。
传统史书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大多是从军事角度出发,其实当时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无奈之举。解放战争打了一年,解放军虽然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但也丢失了不少解放区。就拿关内战场来说,开始时晋冀鲁豫、山东、苏北三块解放区相对富庶,但到了1947年中后期,苏北丢了,晋冀鲁豫变小了,山东遭到重点进攻,鲁中南反复争夺,胶东一度失守,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47年7月,关内解放区面临着困境:面积大幅缩水,经济下滑,还得养活上百万军队,负担极重。8月胶东沦陷后,华野的日子最难过,山东解放区粮食征不上来,货币贬值,经济几乎崩溃。数据显示,1947年9月解放区的物价相比1940年涨了346倍,国统区涨得更多,达到2023倍,但国统区地域广阔,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冲击,调整经济措施还有潜力,而解放区却快要支撑不住了,刘伯承就曾说过“山东的水都快喝光了”。
从全国局势来看,1947年解放军也有机会。东北解放军的形势很好,土地改革后在农村站稳了脚跟,越打越强,国民党军队收缩到大城市,勉强维持交通线。再给一两年,东野有望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拿下东北全境,再入关南下,北方的战局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山东、华北僵持,东北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准备在江南进行总动员,如果一两年内在国统区编练出150万到200万军队,东野南下后鹿死谁手还很难说。所以,从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到淮海战役前,国共双方其实就是在争时间:看是东野先在东北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入关参战,还是国民党先在江南编练出大军,从而在华北取得军事优势。在这种局面下,中野、华野部分主力在1947年7月转战外线是必然的,这样既能减轻解放区的经济压力,吃敌人的粮食,又能破坏国统区的经济,降低国统区的动员效率。
外线作战困境与转机
但是,1947年中野、华野外线作战并不顺利。脱离根据地后,后勤、伤病安置成了难题,运动能力下降,没有了群众基础,情报优势也丧失了,国军能够掌握解放军的动向,外线作战的解放军处境非常被动。中野在大别山转战4个月,12万大军锐减到7万,重武器全部丢失;华野叶飞、陈唐兵团外线作战连败,损失惨重。华野7月分兵后,内线陈粟兵团作战也不顺,南麻、临朐战役连败,8月丢了胶东解放区。内外线作战失利,我认为,1947年华野作战不利的主要原因是山东解放区的经济被战争拖垮,无法给军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面对困境,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二次土改,之前山东解放区已经先行一步。这次土改非常彻底,按人口平分土地,地主、富农、中农的土地都重新进行了分配,将根据地的农业经济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靠着土改的红利,1948年中野、华野恢复了元气,才有了下半年决战和三大战役胜利的物质基础。
1948年3月毛泽东让粟裕带领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下,破坏江南国统区的经济,延缓国民党的动员,为东野入关争取时间。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后上书,建议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几个大仗,中央经过几番沟通后勉强同意,让粟裕立下军令状:6个月内歼灭中原国民党精锐整编第5军为核心的6到12个整编旅。当时中原战场国民党军有57个整编旅,不好对付,3月后执行“重点防御”,精锐机动部队守交通线、救要点,普通部队守城。有邱清泉、胡琏、孙元良、张轸四个机动兵团,之前解放军攻坚中型城市很吃力,中原战场国民党军依托铁路网,调动迅速,攻城和打野战都很棘手。粟裕说服中央放弃渡江,还立下军令状,压力巨大,中央军委也支持他,让陈毅不参战,粟裕全权指挥部分纵队,还命令中野、华野山东兵团配合。这就是豫东战役前的形势。
战役过程
接下来讲讲战役过程。粟裕精心策划围歼邱清泉兵团,先调陈唐兵团从河南南部北上,引邱兵团南下;再率华野外线兵团南渡黄河,与陈唐兵团南北夹击,合围邱兵团于豫东、鲁西南;同时,苏北兵团破袭陇海路东段,山东兵团攻津浦路中段,吸引国民党机动兵力;让中野刘邓大军阻击胡琏、张轸等主力兵团北上。
5月下旬,豫东战役打响。陈士榘率3、8纵从河南南部向东北进发,路过许昌时,8纵一天就全歼了守敌国军独立二十一旅,然后继续北进。
邱兵团闻讯后南下阻击,鲁西南只剩下刘汝明四绥靖区部队。6月1日,粟裕率华野外线兵团南渡黄河进入菏泽地区,刘汝明收缩部队并向国防部报告,蒋介石命令邱兵团回援,又调多地国军增援,粟裕合围邱兵团的计划受阻,鲁西南国民党军云集十个整编师,华野只有4个半纵队加两广纵队,实力悬殊,围歼困难。但华野外线兵团吸引了大量国民党机动兵力,中原其他解放军部队活跃起来,许世友山东兵团围兖州、中野3个纵队逼襄樊、陈唐兵团佯攻开封,国民党军队手忙脚乱地救援,粟裕等待他们露出破绽。
6月16日晚,陈唐兵团包围开封,占领城东护城大堤,国民党军队没想到。解放军多点开花,国民党机动兵力不足,蒋介石调黄百韬25整编师救兖州、襄樊暂不管、集中兵力救开封,还对开封的防守很有信心,国防部制定了围歼华野外线兵团的计划。因为之前解放军攻坚中型城市很吃力,蒋介石认为开封能守10天,结果陈唐兵团佯攻变成了真打。为什么敢打呢?因为中共地下党拿到了开封城防图,国民党省党部下属文化服务社印刷部承印绝密城防图,地下党王一沙轻松拿到并交给了华野。有了城防图后,陈唐兵团避开国民党防御重点北门,从东西南三面攻击,6月17日发起进攻,战至18日黄昏,守军损失过半,主力收缩,国民党援军还没到。
开封守军危急,周边攻防战激烈。鲁西南邱清泉、刘汝明、区寿年兵团西进救援,华野外线兵团3个纵队阻击;郑州孙元良兵团东攻,中野9纵阻击;南阳吴绍周、信阳胡琏兵团北援,中野1、3纵和华野10纵阻击。总之,围绕开封,国共军队混战,6月22日,陈唐兵团攻克开封,歼敌约3万,缴获大批装备,豫东第一阶段胜利。但华野外线兵团对下一步计划争议很大,增援开封的国军主要有三块,孙元良兵团从西边来,相对孤立、较弱,多数人想打它,配合刘邓中野把握较大,还可能拿下郑州;粟裕计划放弃开封南下,引邱、区、刘跟踪,伺机歼敌,有风险,邱等兵团十几万人,粘在一起啃不动,还可能被合围。最后粟裕的方案得到执行。
解放军攻克开封,国民党震动,河南籍议员大闹,蒋介石严令收复。邱清泉兵团最积极,6月26日陈唐兵团撤出开封,27日邱、刘占领开封,刘不动,邱南下追击陈唐,区寿年兵团进睢杞地区后磨蹭,与邱拉开40公里的空挡,粟裕抓住机会,27日令陈唐兵团阻击邱,主力合围区寿年兵团,29日晨,将区兵团部及部分部队分割包围。粟裕本以为围歼杂牌军区寿年兵团容易,且国民党军可能不会积极增援,结果错了,捅了马蜂窝,邱清泉、胡琏拼命增援,因为区寿年兵团本要撤销,蒋介石还没决定它归谁,两人都想救了区兵团归自己。
29日晚,华野突击集团攻打龙王店,7月1日午后歼新编第21旅及整编第75师第6旅,正准备围歼剩余部队时,黄百韬兵团突然杀到睢杞战场!原来,黄百韬25师本是去救兖州的,许世友山东兵团没拖住,加上顾祝同想让黄竞争“7兵团司令长官”,黄星夜南下参战。华野没料到,战场形势急转直下,黄兵团推进到帝丘店,距区兵团很近,邱清泉兵团也到西边不远处,华野被围,形势危急。转机出现,区寿年盲目反攻,7月1日晚,其75整编师冲出村落,华野以攻对攻,激战至2日凌晨,俘区寿年及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区兵团大部被歼,只剩72师。
这时,粟裕大胆决策,留中野11纵监视72师,抽8纵主力会合其他纵队东移,准备吃掉黄百韬兵团,号召全军奋战,夺取全面胜利。
黄百韬兵团虽不强,但华野抽调5个纵队近10万人围歼,不惜削弱阻击邱清泉兵团的力量,没留预备队,是一场豪赌。赌国民党军队战术呆板、将领私心重、关键时刻保实力,结果赌对了,72师没有出击,黄百韬兵团慌乱收缩,邱清泉兵团前期保留了兵力。7月3日华野发动攻势,重创黄兵团,黄百韬带队冲锋,稳住了阵线,给华野造成了伤亡。
7月5日,邱清泉得知区兵团的惨状,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放出70师迂回到华野后方。7月6日,70师攻击,华野抽调兵力遏制,这时,徐州增援的74师快到了,胡琏18军也近了,华野无力再战,连夜全线撤退。
战役结果与影响
豫东战役,我军歼敌近9万,自身伤亡5万,代价很大,但仍是重大胜利,攻克开封,打击了区、黄兵团,战役目的基本实现。如果战役失败,国民党可能提前撤到江南,解放战争的进程将会改写。虽然黄百韬逆袭、邱清泉迂回让国民党最后没有输,还让黄获青天白日勋章,但他们代价惨重,区兵团大部被歼,黄兵团重创,邱兵团伤亡大,丢了开封,只是重创了华野外线兵团。
豫东战役前,国民党“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的策略比较成功,中野、华野外线作战难以打破僵局。豫东战役后,该策略破产。国民党拼死一搏,丢了兖州、开封,损兵折将,之后线、点都守不住,将领们找不到战败的理由,意志消沉。
豫东战役的后续影响很大。之后,许世友山东兵团攻取兖州,切断津浦铁路,华野合围济南,徐州剿总不敢救援,济南解放,王耀武被俘;中野从大别山转出后,连克襄樊、郑州等城市,壮大了自身,到淮海战役前恢复到12万大军。国民党全线溃败,所以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结语
豫东战役是粟裕大将战争经历中最紧张最艰难的一仗,在这场战役中也将粟裕在复杂严峻战场局面下运筹帷幄机变百出的军事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林彪后来评价豫东战役是“粟裕尽打神仙仗”,刘伯承评价是“我也不敢打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