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就来讲讲辽沈战役,这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石破天惊”的大战。
一、传统印象与别样视角
对于很多历史迷来说,辽沈战役那是相当熟悉,在传统史书里,它是三大战役的“开门红”,过程特别精彩。不过呢,在我看来,它可算得上是三大战役中最惊险、最让人揪心的一战,就像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得全盘皆输。刚听到这个说法,估计有人要急着反驳了,别慌,听我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一一道来。
二、战前力量对比剖析
1948 年 8 月的时候,东北野战军那可真是兵强马壮,有 12 个纵队,还有炮兵纵队和铁道纵队,光主力部队就 70 万人,要是再算上地方部队,加起来超过 100 万,在战场上那是想打哪就打哪,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再瞅瞅国民党军呢,正规军 4 个兵团部、14 个军,看着人也不少,有 48 万,可连上地方部队也就 55 万左右。而且啊,从 1947 年开始,被东野连着打了夏、秋、冬三次大仗,被揍得鼻青脸肿,只能像乌龟一样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这三个地方,战略上完全处于被动,连招架之力都快没了。
这么一看,战前形势明明白白,东野兵力是国民党军的两倍,在东北大地上纵横驰骋,国民党军就守着几个孤城,感觉东野闭着眼打都输不了。但实际上,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到处都是暗藏的“雷区”。
三、作战计划分歧:打锦州之险
先说这作战计划,打锦州,简直就是一步超级大胆、超级惊险的险棋。
早在 1948 年 2 月 7 日,毛主席高瞻远瞩,瞅着全国和东北的战局,给东野指了条路:得提防着国民党军从东北往华北跑,要我说,把他们关在东北,一口一口吃掉,对咱才最有利。把地图摊开一看就懂,这关键一步就是得拿下锦州,只要把锦州拿下,就等于把东北国民党军的退路给堵死了,到时候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
可东野的高层领导们却不这么想。到了 4 月 18 日,林彪、罗荣桓等一帮子领导联名给中央发电报,说得斩钉截铁:“现在看,打长春才是最好的办法,别的主意我们都琢磨透了,都不合适。”这可不是哪一个人随便说说,是东野高层集体研究后的决定。
现在咱们回头看,毛主席的主意肯定是对的。但当时东野高层为啥深思熟虑之后,还是觉得打锦州风险太大呢?说到底,就是后勤保障太难了。锦州周边压根儿就没有咱们的根据地,要是东野主力跑到锦州去打仗,后勤补给就得靠东北根据地,还得沿着四平—彰武—阜新这条铁路线送。关键是,沈阳的国民党军重兵集结,离彰武才 135 公里,他们要是瞅准机会冲出来,把这条补给线给切断,那可跟切菜似的容易。
这时候,咱就得看看抗美援朝的例子了。抗美援朝前期,志愿军的主力好多都是东野的部队。那时候,美军飞机天天狂轰滥炸,咱们的后勤又很薄弱,志愿军每次打仗,基本都是靠着战前囤的那些粮食弹药,等这些快用完了,没了补给,就只能停止进攻,往后撤找补给,一般最多就能撑 7 天,所以美军那边都把志愿军的进攻叫“礼拜攻势”。同样的道理,东野要是在锦州开战,补给线被切断,光靠部队出发前带的那些吃的用的,最多也就能撑 7 天。
这意味着啥呢?东野必须得在 7 天之内,不但要把锦州打下来,还得把从锦州南北两边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给击退,要是做不到,那就得弹尽粮绝,陷入绝境。而且锦州这地方,地理条件也很糟糕,西边是大草原,东边是大海,南北两边还有国民党军的大部队压过来,想跑都没地儿跑,这可太要命了。相比之下,打长春虽然可能会让沈阳的国民党军主力跑掉一部分,战果没那么大,但至少不会把东野的主力搭进去,稳稳当当的,所以东野高层觉得打长春更靠谱。
既然这样,毛主席为啥还铁了心要走这步险棋呢?毛主席有句特别有名的话:“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这就体现了他老人家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要是东野去打长春,沈阳、锦州的国民党军主力,加起来有 35 万呢,大概率会跑回关内,这就跟给解放战争拖后腿似的,会让整个进程变慢。打锦州虽然风险大,可正好符合“解放战争要加快”的战略想法。另外,毛主席心里跟明镜似的,断定华北剿总傅作义的部队不会拼命来救锦州,后来事实也证明,毛主席这预判简直神了。就这样,经过好几个月的电报你来我往,毛主席苦口婆心,总算在 1948 年 7 月中旬说服了东野高层。8 月中旬,东野大军浩浩荡荡南下,辽沈战役正式打响。
四、战役开启与国民党军的迟缓
东野的行动特别迅速,9 月 12 日就全线出击,那攻势猛得就像暴风雨,又是突袭铁路,又是包围城镇,把锦州周边的据点一个个拿下,到了 29 日,锦州已经被围得严严实实,外面的很多阵地都被东野占领了。让人没想到的是,国民党军这边反应特别迟钝,东野最担心的补给线被切断的情况,压根儿就没发生。
国民党军到底咋回事呢?这里面问题大了。一方面,高层决策特别拖沓。东野 9 月 12 日就动手了,国民党军高层过了十多天才搞清楚东野到底想干啥,蒋介石赶紧下令空运援兵,可已经晚了,锦州机场很快就被东野的炮火给控制住了。另一方面,国民党军将帅之间各怀鬼胎。蒋介石和傅作义商量好了,从关内调部队组成“东进兵团”,又让卫立煌集结部队弄个“西进兵团”,想两边夹击,把东野给消灭在锦州。可真干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傅作义手里攥着华北 60 万大军,本来能出大力气,可当时国民党政权眼看就要倒了,他心里也犯嘀咕,不太愿意增援锦州。蒋介石呢,在锦州决战的节骨眼上,因为上海那边出了点事儿,被宋美龄叫走了,傅作义一看,心里拔凉拔凉的,就只派了 5 个师意思意思。
卫立煌自从当上东北剿总司令,就一直消极怠工,对增援锦州这事一百个不愿意,底下的廖耀湘虽然是蒋介石的嫡系,可一看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从沈阳出来后,也是磨磨蹭蹭,心里想着实在不行就从营口跑路。结果一直到 10 月 12 日,廖耀湘才不紧不慢地把东野的补给线给切断,这时候东野早就利用前面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铁路线囤了好多物资,根本不怕补给断了,国民党军呢,因为内部乱糟糟的,把最好的出兵时机全给浪费了。
五、林彪的犹豫与转变
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国共双方心里都有点发虚。国民党军怕东野太厉害,增援的时候畏畏缩缩;东野这边呢,主力部队全集中在汕头,地方小,补给不方便,还没地儿躲没地儿藏,心里也直打鼓。10 月 2 日,东野好不容易把锦州包围了,结果一打听,葫芦岛那边的国民党军又增加了 5 个师,一下子变成 9 个师 10 万多人,林彪这时候心里也动摇了,当天晚上就单独给中央发电报,说想掉头回去打长春。林彪作为东野的统帅,压力大得很啊,东野这百万大军,那可是共产党辛辛苦苦攒了两年的家底,要是有个闪失,可就全完了,他能不紧张吗?
但神奇的是,10 月 3 日上午,林彪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和罗荣桓、刘亚楼又给中央发电报,说还是决定打锦州,只要准备充分,拿下锦州没问题,还能消灭不少敌人,要是现在回攻长春,太耽误时间。这是为啥呢?原来是义县的战报起了大作用。义县是锦州的外围关键据点,城墙又高又厚,防守特别严密。东野的 3 纵和炮兵纵队一起,还带着其他两个师的部队,10 月 1 日开始进攻,本来大家都觉得这得是一场恶战,没想到才 4 个小时就把城给攻下来了。东野高层 10 月 2 日就知道义县打胜了,不过详细战报应该是晚上才送到司令部。估计林彪那时候正为葫芦岛国民党军增兵的事儿发愁,没顾得上看,等他给中央发电报说想回师长春之后,才看到这份战报。
六、壕沟战术定军心
这份战报为啥这么重要呢?因为在义县战斗中,3 纵发明了一种特别厉害的壕沟战术。简单来说,就是攻城的部队在平原上挖好多壕沟,一直挖到离敌人的防线就几十米远,然后在那儿建立攻击阵地,等炮火支援一来,就能以最小的伤亡冲破敌人的城墙防线。城墙攻破之后,国民党军在城里还有其他防御阵地,可东野经过大练兵,战士们战术素养特别高,像“四快一慢”“三三战术”这些,让战士们小组作战能力超强,这种本事在城市里复杂的地形作战中可太有用了。这时候的东野,已经有点像后来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了,聚在一起力量大得很,散开又能到处灵活作战,就跟水银泻地似的,把国民党军的充当体系冲得七零八落。国民党军本来还想靠着城墙抵挡一阵,可东野这壕沟战术一用,城墙就跟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
林彪看到这份战报,一下子就重视起来了。10 月 3 日,他马上派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长苏静和训练处副处长刘成,去 3 纵了解打义县的详细情况;10 月 4 日,林彪和东野高层专门听苏静和刘成汇报;10 月 7 日,林彪又单独把苏静叫到自己住的地方,仔细问挖壕沟的细节。
听完汇报之后,林彪就给攻打锦州的东野各部队下了特别详细的挖壕沟命令,要求每个师得用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就是 6 个营去挖壕沟,剩下的当尖刀部队,在后面做好突击准备,还得不怕伤亡、不怕疲劳,大胆地挖到离敌人五六十米的地方,每个师要挖 3 条或者 5 条壕沟,每条沟高一米五、宽一米五,先挖卧沟再挖站沟,必须坚决执行,不能偷懒。他还强调,以后东北全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攻打大城市,这次挖壕沟要是干得好,以后打仗就更有把握赢,只要壕沟挖得好,敌人的火力再猛、工事再坚固,也不怕。
下完命令,林彪对攻克锦州就信心满满了。根据苏静回忆录记载,10 月 8 日,林彪把苏静叫到住处说:“锦州这地方,地形对咱们发挥火力特别有利,拿下锦州没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守住塔山一线阵地,挡住增援的敌人。你去告诉 4 纵的领导,让他们死打硬拼,一定要守住阵地,给咱创造一个英勇顽强的防御战例。”
七、锦州、塔山——决胜关键
锦州之战,主要在两个地方打,一个是锦州城,一个是塔山。其实这两个战场,东野都有很大优势。在塔山防线,国民党军集中了 9 个师 10 万人,想增援锦州,东野在塔山摆了 2 个纵队 10 万人阻击,后面还留了 1 个 1 纵当预备队,这 3 个纵队加起来超过 15 万,还有一个炮兵旅,光这个炮兵旅就有上百门大炮。国民党军这边,海陆空协同作战完全是一团糟,根本没训练过,哪能打得过东野的强大炮火,根本就打不穿塔山防线。
锦州城里呢,国民党军只有 10 万人,东野可是集中了 5 个主力纵队加炮兵纵队,一共 30 万大军,还有近千门大炮,再加上新发明的壕沟战术,这攻击势头,锐不可当。10 月 9 日,东野开始攻打锦州外围的据点,两天就把外面的据点都扫清了,10 月 11 日对锦州发起总攻,只用了 31 个小时就把锦州攻克了!10 月 12 日,廖耀湘才刚把彰武攻占,切断东野补给线没两天,东野就拿下锦州了,锦州守将范汉杰都被活捉了。
范汉杰被抓之后,垂头丧气地说:“打锦州这一招,不是有雄才大略的人,根本想不出来。锦州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中间断了。”他还总结了东野能这么快拿下锦州的原因:“你们攻打锦州的时候,炮兵火力太猛了,完全超出想象,我们的炮火全被压制住了,我们走到哪儿,炮弹就跟到哪儿,指挥所都被炸了。还有你们部队的近迫挖壕作业,太熟练了,我们在地面上根本看不到你们部队怎么运动,没办法组织反击,再加上你们部队作战勇猛,冲锋起来根本挡不住。”
八、国民党的末路与战役落幕
锦州一被攻克,辽沈战役基本就大局已定。这时候,国民党军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赶紧把沈阳和廖耀湘兵团从营口撤走。可蒋介石呢,就跟输红了眼的赌徒似的,完全失去理智,非要严令廖耀湘兵团和葫芦岛侯镜如兵团南北对进,去收复锦州。这两个兵团加起来才 25 万人,蒋介石居然让他们去跟刚刚拿下锦州、士气高涨的 70 万东野主力硬拼,这不是送死是什么?
结果可想而知,10 月 28 日,廖耀湘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徘徊了几天,被东野主力抓住机会迂回包抄,全军覆没。接着,东北国民党军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垮台。长春的郑洞国集团投降,沈阳的国民党军也乱成一团,11 月 2 日,沈阳解放,蒋介石在东北的老本全赔光了。
九、复盘总结:历史的抉择
回顾辽沈战役,战前形势看着东野占优,实际上危机四伏,这是三大战役里最凶险的一战,也是国民党军最有机会赢的一战。战役前期,蒋介石的决策是对的,可 1948 年的国民党政权已经烂到根儿了,就像一台破机器,又笨又慢,到处生锈。面对东野在锦州发起的凌厉攻击,国民党军不但反应慢,内部将帅还互相扯后腿,大把的好机会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现在咱们复盘辽沈战役,完全能理解林彪和东野高层战前的顾虑,还有战役中间的犹豫。只有毛主席这样的伟人,有超越常人的眼光,敢把稳赢的机会(先打长春)放在一边,押上东野的全部主力,在锦州跟国民党军决一死战。打锦州虽然是险棋,可要是看透了国民党政权已经腐朽不堪、运转不灵的本质,这就是一步“趁你病,要你命”的狠棋!
而且,东野能这么快拿下锦州,壕沟战术功不可没,这体现了解放军勇于创新、生机勃勃的劲头。1948 年的解放军和日薄西山、暮气沉沉的国民党军一比,完全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结语
所以说,蒋介石丢了大陆,一点都不冤。就算是当时在国际上威风八面的美国,碰上共产党和解放军,也只有挨打的份儿。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1949 年之前,中国军队在欧美国家眼里就是弱爆了,可 1949 年之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完全变了样,虽然装备还是很简陋,可那股子旺盛的斗志、高超的小组作战技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把美国军队打得晕头转向。最重要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永远都有一股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劲儿,在锦州战役里创造了壕沟战术,打得国民党军晕头转向,在抗美援朝战争里,又发明了反斜面 + 坑道战术,让美军的强大火力根本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用户48xxx70
锦州是哪一天打下的,查查资料再说
黑桃J
小编你要觉得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最凶险的,什么远离根据地补给是大问题,那刘邓大军就不该千里跃进大别山,还要面对白崇禧33个旅的围剿。东北国军纸面上有14个军,其实还是最初的七八个军抽出一个主力师和地方的保安支队改编成的暂编师成立的新三军,新五军,新七军,新八军,兵力是增加了,战斗力没有提高,看看守锦州的国军,大部分是新兵,葫芦岛锦西的东进兵团,号称11个师,其中暂编62师和暂编57师没有战斗力,烟台海运的39军两个师没赶上,再去掉守锦西的54军198师和预备队92军21师,实际参加进攻塔山的62军三个师,54军第8师,和独立95师。塔山有东野4纵,11纵和两个独立师,后面高桥还有总预备队一纵两个师,凭国军东进兵团五个师,能冲到锦州城下和锦州守军一起打败东野围城的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么?有你说的那么凶险么?你太小看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像辽沈这种富裕仗,我军之前就没打过,就这样的优势局面,林彪还想让华北野战军积极配合,既然东野是主力,就得承担主力的责任,只想打老爷仗,一点风险不想担当,那就换人上。好好看看淮海战役,华野 30几万人,就敢主动进攻兵力占优势的徐州国军,并且取得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