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为《神农本草经》第55味药,来源为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产自四川峨嵋、洪雅,“雅连”产四川洪雅,“云连”产云南德钦、维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挖,《别录》曰∶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月、八月采根。
【性状】
味连多集聚成簇,弯曲,形如鸡爪,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有的中空。
雅连多为单枝,圆柱形,微弯曲,“过桥”较长。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炮制】
萸黄连:取净吴茱萸,加水煎煮半小时,取汁,闷润至吴茱萸汁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姜黄连、酒黄连:方法同上
听西杂记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 痛,久服令人不忘。 【产地】产四川者良,雅州者尤可贵,云南及他省亦有之,为山野多年生草本,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黄连为清火除湿健胃要药,功能治湿滞,解热毒,益肝胆,厚肠胃,主治肠澼下痢,天行热疾,胎毒疳疾,效益甚多。 【别录】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容川】黄连之味正苦,入心经以泻火。清火之药,是水交于火也,故能止血,凡药得苦味 者,其中必含水性,故能降火,此为水火互根之理。其质枯而不泽,其纯于苦味而无气,故 守而不走,为去暑之要药。 【倪注】按此药专治热与利湿,凡出现热症皆可用,但是须要辨明是属于何种热,例如虚热, 则须在去热药中增加补虚的药物,像黄连阿胶汤;如是实热,则须在去热的药中加去实的药 物,像三黄泻心汤之类,学者按此推之,即可善用黄连。黄连大寒,得水之性,故去热。与 阿胶鸡子黄为填离清坎之药,故治心内之热。 【禁忌】血少气虚,致惊悸烦燥,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泻,真阴 不足内热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