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欧洲历史的书籍,让我联想到之前刷到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古代皇帝,最爱的女人,通常不是皇后?
我个人觉得,提问的人,显然是混淆了小说世界和真实的历史。
就拿咸丰帝来说,在他的后宫里,有一个存在感极强的慈禧,但他最爱重的人是慈安太后。
慈安就是在咸丰帝的安排下,选秀入宫不到半年,就迅速成为正宫皇后。
这升职速度,堪比火箭。
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大部分有实权的皇帝,只要有能力有机会,都会把后位留给自己最爱的女人。
君王最爱的女人,不是自己的妻子,这种情况最常见于西方王室。
在西方漫长的王权历史上,极少有平民女子嫁入王室,成为王后。
英国王室存续至今,也只有凯特王妃算是真正的平民王妃。
至于之前就号称平民王妃的戴安娜,其家族直到现在也是妥妥的贵族阶层。
欧洲诸国的王室联姻,其封建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多了。
缔结姻亲的双方,要考虑对方的家庭地位、财产多寡、继承权顺序等等诸多因素。
为什么西方很容易产生终生未婚最后选择去修道院的公主?
一是西方能称公主的人,多得像是有一个公主批发市场。
二是公主出嫁,嫁妆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有些时候为了维持女方家庭的财产和地位,父母会刻意引导女儿前往修道院。
把女儿金尊玉贵养在修道院的开销,和嫁妆一比,完全不值一提。
这还能显示家族女儿对宗教的虔诚。
西方社会长期受到宗教的影响和主导,在宗教背景下,这样的做法,更能为家族博得好名声。
这也说明,没有诱人嫁妆的女性,很难获得门当户对的好姻缘。
在这样的规则下,西方贵族对婚姻,就来了一套双重标准。
古代西方的统治者,是和贵族共治。
他们很难想象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帝王的权力和财富。
所以他们在正妻配偶上,向下兼容的可能性就更低。
明面上的标准是婚姻神圣,受到上帝保佑和约束。
为了现实利益,为了防止家族阶层下滑,即使是王室家庭,也要讲究强强联合。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法兰西王室。
法兰西的王后,从来出身显赫。
但这仅仅是表面。
法国国王,都有自己的情人。
即使是出身寒微的底层女子,只要国王看上,国王会赐予对方爵位、珠宝、金钱和豪宅,让其拥有合法地位和财力,能够声势浩大出现在宫廷之内。
于是,法国历史上就有一个特殊的词汇,叫做首席情妇。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还是中国人取名,更有味道。
这首席情妇不就是相当于贵妃,正妻之下,小老婆之首。
在法国宫廷内部,大家是能接受国王的首席情绪,其排场大过王后。
因为,国王的情人,有一部分属性就是拿来炫耀的展示品嘛。
国王和王后的婚姻,是利益结合,那么国王和情人,更有可能出于爱情。
法国著名的毒蛇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在丈夫活着的时候,就不得不处处讨好丈夫的首席情妇迪亚娜。
凯瑟琳子女的生活和教育,都有迪亚娜一手安排。
凯瑟琳身为王后和母亲,反而得处处退让。
这让凯瑟琳十分恼火,但在丈夫面前,她也得带着温和面具,和迪亚娜处好关系。
迪亚娜在国王的授意下,能干预朝政,左右人事。
可以说,亨利二世在位期间,迪亚娜一直行使王后的大权。
直到丈夫去世,凯瑟琳才把迪亚娜赶出宫去,收回国王赐予迪亚娜的城堡。
而这座城堡,是凯瑟琳早就想要的房产了。
到了路易十五,国王最后一任首席情妇杜巴丽夫人,和新来的王储妃玛丽·安托瓦内特明争暗斗,玛丽·安托瓦内特不屑于正眼瞧一下杜巴丽夫人,杜巴丽夫人一定要让年轻气盛的王储妃服软。
最后在路易十五的干预下,这场斗气以王储妃低头,划下终点。
但凡事都有代价。
首席情妇在国王在位时,自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种不是合法途径而是通过旁门左道得来的富贵权势,最容易招人忌恨。
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不是有一句很著名的名言吗?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些上位者。
一旦国王成为过去式,国王的情人们,下场好一些的,能带走一部分财产,离开宫廷,衣食无忧,安度余生。
下场惨烈一些的人,会成为事实上的流放者,能平安度日,就算不错了。
和玛丽·安托瓦内特干架的杜巴丽夫人,两个人的缘分还没有结束。
玛丽·安托瓦内特和杜巴丽夫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一起上了断头台。
自此,法兰西宫廷的情妇干政,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