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接受“拉拢”,后脚买枪炮对日宣战,主席亲切称他为“同志”

霍雨昕阿 2025-03-30 15:29:46

电视剧《江桥风云》中描绘了一幕情景:日本关东军代表松本造访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提议其“下台让位”,并提出以500万元作为友好合作的表示。出乎意料的是,马占山立刻表示希望即刻获得这笔资金。面对松本既期待又不解的询问这笔钱的“用途”,马占山给出了一个让他啼笑皆非的回应:

“我会获取武器来对抗你们。”

确实,为了促进剧情的进展,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往往包含一定程度的夸大处理,然而,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这些内容却与马占山一贯的实际行为相吻合。

与同时代众多坚守正面战场、抵抗外敌的中国将领相比较,马占山曾有一段时期采取了不同策略,他暂时栖身于日伪政权内部,暗中筹划。在巧妙获取敌人的资金、粮食及武器装备后,他立即改变立场,将武器对准敌人,再次高举抗日旗帜,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可以说,马占山是一位性格独特、经历非凡且贡献突出的抗日将领。特别要提及的是,1938年8月末,当马占山访问延安时,在一次欢迎晚会上,主讲人发表了讲话,其中提到了这样一句:

八年前,红军已与马将军结成抗日盟友。

一句“战友”,充分彰显了马占山对抗日救亡事业的卓越贡献。身为草莽英雄的他,自“九一八事变”起,始终坚定不移地投身抗日斗争,这一行为足以让他配得上“战友”这一称呼。

1931年冬季,日本关东军在策划并执行“九一八事变”后,趁着东北军采取“不抵抗”策略的机会,迅速行动,在短短四十多天里,成功占领了辽宁省与吉林省。随后,他们的军队继续向北推进,目标直指与苏联边境接壤的黑龙江省。一旦黑龙江失守,整个东北地区将完全落入关东军的控制之中。此时,黑龙江省的主席万福麟已经逃离至北平,导致省内军政系统陷入了一片混乱,缺乏明确的领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倾向于投降或主张和谈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勾结。整个局势已经变得极其危急,形势不容乐观。

在生死存亡之际,马占山被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及军事总指挥,这一重任落在了他身为黑河警备司令的肩上,他负责统筹黑龙江省的所有军事与政治事务。与东北军的老将万福麟选择撤离不同,马占山展现出了坚定而显著的抗日意志。

10月19日,马占山甫一到达黑龙江省的行政中心齐齐哈尔,就接到了日方的恐吓式最后通牒,同时还感受到了省内主张屈服势力的压力。日军自恃强大,连手握重兵的张学良都无法制服他们,更别提马占山这位出身草莽、以山林为据点的前匪首了。

然而,日军此次必将为其狂妄行为付出代价。马占山不仅勇敢地发起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抗日行动的战斗,还通过这场战役向日军展示了中国军民坚决抵抗、捍卫国土的决心。在接任黑龙江省主席职位后不久,马占山在公开声明中阐述了以下观点:

我肩负保护国家和民众的责任,绝不能对民众的苦难和国土的失守袖手旁观。倘若战事不利,即便领土受损,也要维护我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尊严!

公告发布后,江桥战役的沉重帷幕悄然开启。这座位于洮昂铁路核心的嫩江大桥,构成了日军向齐齐哈尔推进的关键通道。马占山意识到其军事地位的关键,就职后立即集结了约1.3万人的省防部队、卫队团以及地方自卫军,在嫩江北岸建立防御工事,并决定炸毁大桥的三段桥面,以此阻挡敌人的攻势。

在此期间,关东军频繁利用特务机关长林义秀作为中介,多次对马占山施加压力并诱惑其“和平移交权力”,甚至派遣伪军张海鹏部作为前锋,企图进攻江桥。面对众多主张和平的人士以及省内富裕商人的联合请求与行动,马占山愤怒至极,他在公开场合毅然拔枪,以此震慑并遏制投降的风气。他坚定地向公众表明立场:

马占山已下定决心,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倘若我的行动有误,给国家带来困扰,你们大可取下我的首级,送至中央政府以承担罪责。

至此,主和派成员已无言以对。然而,与马占山的慷慨陈词相比,其上级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反应却让他感到失望。南京国民政府除了发电报口头表扬外,未给予任何实质性的军事援助。张学良虽下令锦州驻军出兵支援,但该部队却按兵不动,实际上使马占山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尽管如此,马占山仍然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在嫩江大桥给予日军沉重打击。1931年11月4日清晨,日军借口“维修桥梁”,调动超过4000名士兵,并在7架飞机和30多门火炮的支援下,向中国军队驻守的嫩江铁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马占山亲自前往前线,指挥士兵利用防御工事进行反击。战斗持续到6日夜晚,日军遗留下400多具尸体后败退,而中国守军则创下了用步枪击落一架敌机的抗战新纪录。

从11月7日开始,日军增兵至超过3万人,并配备了80架飞机和坦克部队进行猛烈攻击。马占山的部队在撤至三间房的主防御线后,士兵们“空腹激战,用刺刀进行白刃战,呐喊声震耳欲聋”。战壕被摧毁后,士兵们只能利用牺牲战友的身体作为掩护,继续浴血奋战直至子弹和粮食全部耗尽。战斗的残酷程度,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马占山指挥部队在江桥抗战中实现了以寡敌众的壮举,然而,在内部粮食弹药耗尽,外部缺乏支援的困境下,不得不于11月18日撤离齐齐哈尔。随后,他带领部队转战克山、海伦等地,持续进行抗日斗争。尽管这在战场上留下了遗憾,但从激发全国抗日救亡热情的深远影响来看,马占山的行动虽未能取得最终胜利,却仍具有荣耀。

次年二月,马占山身处日军重重包围、孤立无援的困境,采取了“假投降”的策略。他先口头向日方表示愿意担任伪黑龙江省长官,并配合出现在日军的官方宣传材料中。然而,在实际行动上,马占山却表现出敷衍的态度。这正是他巧妙运用“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策略的体现。利用这个“伪身份”,他暗中筹集了大量物资,包括2.8万支枪械、500多箱弹药、200万元银元以及日军的布防图等,并将这些物资全部秘密运往黑河区域。

同年4月,马占山向全国发布通电,揭示伪满洲国的傀儡真相,并重新组建了东北抗日救国军,亲自担任总指挥。随后,他指挥部队在大兴安岭地区机动作战,采用游击策略不断骚扰日军。期间,他们成功夺回了绥化、海伦等地,迫使关东军调集精锐部队进行围堵。

尽管最终因力量悬殊被迫撤退至苏联领土,但他们采取的“假投降后反击”的策略极大地提振了全国军民抵抗侵略的斗志。身处延安的领导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一行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与不屈不挠的精神”。马占山在后来的回忆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表示:

承受屈辱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能够洗刷耻辱。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抗战初期,张自忠留在北平与日军进行智斗的身影,同样展现出了他背负巨大压力的艰难决定。不容置疑的是,无论是谁,他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都是名副其实的抗日楷模。

江桥之战虽未能取胜,却成功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野心,即“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此举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强烈的抗日情绪。上海居民主动发起捐款活动,南洋地区的华侨则成立了“支援团体”。连市场上也出现了以马占山命名的香烟,其形象逐渐被视作抗战精神的象征。教育家陶行知曾作诗以赞扬这一事迹。

英勇将军似天神降,正义凛然关乎国运。他挥臂使星球回正轨,金牌频召亦难返归程!

马占山晚年与邓宝珊携手,致力于北平的和平解放事业,积极推动傅作义选择起义道路,为自己的生涯增添了为中华民族争取尊严的新一页。

当下,我们重新回顾江桥抗战的那段历史,心中不禁对马占山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现的英勇与担当表示敬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其精神实质,即坚守国土的信念、不畏强敌的勇气以及灵活多变的战略思维,这些依然是抵抗任何侵略行为的强大精神武器。

历史长河流淌不止,江桥战役的炮火声,长久回响,它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的斗志。在那段岁月里,江桥成为了战场,英勇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家园的长城。这场战役,不仅是对外敌的抗争,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它让人们看到,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这个民族都能挺直腰杆,勇敢面对。江桥抗战的记忆,如同一座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提醒着后人,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更要时刻保持警醒,守护好这片土地。这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成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