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 Voltaire (1694-11-21~1778-05-30)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8e78d6040114ae28b7370e769ce6b7a.jpg)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1.生平和著述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Fran çois-Marie Arouet),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卒于巴黎。
伏尔泰在求学时期受到自由主义思潮、特别是P.贝勒反对宗教狂热著作的影响,中学毕业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发表揭露宫廷腐败和教会专横的讽刺诗,于1717年和1725年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并从1726年起被迫流亡英国。
在英国,伏尔泰努力学习英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成为I.牛顿和J.洛克的信徒。
伏尔泰于1729年回到法国,积极开展启蒙宣传活动。他在1730~1732年,连续发表了悲剧《布鲁杜斯》、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对宗教偏执和封建专制主义作了尖锐的揭露和抨击。
1734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通信》,全面论述了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这一重要著作出版后,立即遭到查禁,伏尔泰被迫逃亡到洛兰省边境的西雷城堡。伏尔泰在这里住了15年,完成了大量著述。主要哲学专著有《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等。
1750年,伏尔泰应腓特烈二世之邀,怀着劝说这位普鲁士王推行开明政治的幻想来到柏林,在德国逗留了四五年。这期间他出版了重要史学专著《路易十四朝纪事》,系统地论述了他关于实行开明君主制度的政治主张。当伏尔泰终于认识到自己被这位伪善的专制君主欺骗和利用以后,便于1755年不辞而别,到法国和瑞士边境一个偏僻地方凡尔那购置地产定居下来。
从此,伏尔泰开始了反封建战斗生活的新阶段。他加强了与国内外著名学者的联系,热情支持百科全书派的D.狄德罗等新一代启蒙学者,利用各种斗争形式抨击宗教狂热和封建王朝的罪行,推动了为民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
这一时期他除继续创作一系列戏剧作品外,还完成了历史著作《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哲理诗《里斯本的灾难》,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
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伏尔泰的声望愈来愈高。1778年初,84岁高龄的伏尔泰重返巴黎,受到人民群众盛大欢迎,最终确立了他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崇高地位。
2.哲学思想与对教会的批判
伏尔泰所坚持的哲学观点,是自然神论形态的唯物主义。这种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从J.洛克那里接受的经验论,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承认外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伏尔泰虽然对于洛克的学说没有多少推进,但是,他在克服洛克“内省经验”的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同时,却发挥了这个学说的战斗性。一方面,他批判了G.W.莱布尼茨为宗教神学张目的“前定和谐”论和R.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又反对G.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他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否定了宗教神学关于灵魂不灭并可脱离肉体存在的教义。
他在接受牛顿关于自然界都受引力定律统一支配时,没有陷入宿命论,反而批评宿命论和绝对机械决定论,从而为政治上争取个人自由确立了理论根据。根据这种哲学观点,伏尔泰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教会的黑暗和反动。
伏尔泰认为宗教迷误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于教会散布的蒙昧主义,是它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热。虽然他没有真正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只是比较肤浅地把宗教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无知和僧侣的欺骗,但是他从人类理性和历史事实两个方面对宗教教义的荒诞不经和教权主义罪恶的揭露和批判还是相当深刻的。他指出,基督耶稣不过是一个凡人,《圣经》不过是一些荒诞透顶的神话故事,而一部教会史就是充满迫害、抢劫、谋杀的罪恶史。针对教会提出著名的战斗口号:“打倒丑类”,在团结反宗教力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在伏尔泰的主要活动时期,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法国资产阶级处于相对劣势,这决定了他的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在哲学上,他始终没有摆脱神,还没有达到公开的唯物论和无神论;在历史观方面,他宣传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以救世主自居,蔑视群众,没摆脱历史唯心论;在政治方面,他在揭露封建专制制度时,对共和思想持暧昧态度,长期幻想依靠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7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