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
1991年,拉维尼乌姆古道旁的这片广阔墓地,已经让考古队员们习惯了日复一日的发现,那些公元前八、七世纪的陶罐、武器碎片或是零星的饰品,不断从土层中显露出来,拼接起罗马诞生之初的模糊图景。

一个编号被定为“359”的发掘点,彻底打破了这种按部就班的节奏。初步清理掉表层土壤后,显露出来的不是预想中的墓穴边缘,而是一段粗大、深埋地下的物体,质地看起来像是…木头?随着挖掘范围的审慎扩大,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轮廓逐渐清晰:这竟然像是一截巨大的、被某种力量横置并埋入地下的树干,而墓葬的核心区域,似乎就被完整地包裹在这段古老的树木内部。
大家围着这个奇特的“树棺”,小心翼翼地用刷子清理掉附着的泥土,试图看清更多细节。树木的纹理在潮湿的泥土下依稀可见,它的尺寸相当可观,牢牢占据着墓穴的中心。问题立刻浮现出来: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直接进入内部进行清理发掘,如何保证不会因为内部空间的限制和木质结构的脆弱而破坏掉可能存在的遗骸、随葬品及其原始的相互位置?

树干内部的情况完全是未知的,也许早已腐朽不堪,任何一点扰动都可能导致结构性的坍塌,将所有信息瞬间化为乌有。这脆弱的平衡,这种与树木融为一体的安葬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信息,远比几件零散的出土物更加珍贵。
经过现场多次、反复的观察、测量和讨论,各种可能的发掘方案被提出,又被一一否决。常规的方法在这里显然行不通,风险评估的结果令人无法接受。最终,一个相当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颇具魄力的方案被提了出来,并获得了团队的一致同意:放弃现场发掘。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保护措施——将整个包含树干墓穴的土方,像切割一块巨大的蛋糕一样,原封不动地从原地提取出来!

考古队员们和被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359号墓穴周围划定了一个足够大的范围,他们开始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地向下挖掘这个巨大土方块四周的土壤,形成一道深深的壕沟,如同为一座小小的城堡挖掘护城河。
更困难的步骤来了——如何安全地将这个重达数吨的土块与下方的地基分离,并将其整体吊装起来。这需要特殊的工具和加固措施,人们用木板和金属框架小心地对土块的侧面和底部进行加固和支撑。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足以容纳整个土方的特制木箱被运到了现场。这个木箱结构坚固,内部也铺设了缓冲材料,准备迎接这位沉睡了近三千年的“住客”。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通过起重设备和无数双手的协同努力,这个包裹着古老秘密的巨大土方,被极其缓慢地、平稳地吊起,然后更加缓慢地、准确地放入那个早已等待着的巨大木箱之中。这个珍贵无比,却又充满未知的时间胶囊,就这样被暂时保护了起来,运往了安全的库房。
谜底终于揭晓
漫长的二十年里,关于木箱内部情况的猜测从未停止,担忧也始终萦绕在研究人员的心头:近三千年的时光,加上特殊的有机环境,那截树干之内,是否还剩下什么?是否所有的有机物,包括那位神秘墓主的遗骸,都早已尘归尘,土归土,只留下一个空洞的树壳和一段无法解读的历史?直到2021年,曙光终于降临。

考古科学,特别是微观发掘技术、无损成像技术以及有机物保护科学的长足进步,终于让专家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们开启这个尘封了二十年之久的木箱,对359号墓穴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清理的决定,终于被提上日程。
专家团队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他们不能使用大型工具,只能依靠类似牙科探针、小毛刷、竹签等微型工具,一点一点地剥离树干周围以及内部填充的土壤,每一粒被移除的土都要经过筛选,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要被详细记录和三维扫描。
两年时间,就在这样屏息凝神、一丝不苟的操作中悄然流逝。最终,当清理工作逐步深入到树干的核心区域时,那个悬置了二十多年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在朽化的木质纤维和填充的泥土之间,清晰地显露出人类骨骼的痕迹!树干之内,确实完整地保存着一具人类遗骸。

紧接着,更为详细的科学分析工作全面展开。通过对骨盆形态、头骨特征以及牙齿发育程度和骨骺愈合情况的仔细研究,人类学家确定了墓主的生物学信息:这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她的生命定格在了大约18到24岁之间,正值青春年华。为了确定她生活的确切年代,研究人员提取了骨骼样本以及树干本身的木材样本,进行了放射性碳-14测年分析。
通过测量样本中碳-14同位素的衰变程度,科学家们得以精确地推算出她的死亡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30年左右。这个时间点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它恰恰处于罗马传说中建城的关键时期(传统上认为罗马建于公元前753年)。
华丽的陪葬品
随着年轻女墓主的遗骸在树干内部被成功确认并初步清理出来,考古学家们的工作重心便转向了那些与她一同沉睡了近三千年的随葬物品。首先引起关注的是附着在遗骸周围的大量装饰品,尽管经过漫长时间的埋藏,织物本身可能早已分解殆尽,只留下一些难以辨认的纤维痕迹或是在泥土中印下的纹路,但缝缀或佩戴其上的饰品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数量最为惊人的是散落在遗骸胸部、腰部及下肢周围的大量青铜材质的小型吊坠。这些吊坠被精心制作成了各种具体形象,包括清晰可辨的人物造型和多种动物的轮廓,展现出早期伊特鲁里亚和拉丁地区深受东方影响的“东方化时期”艺术风格的特征。它们的工艺相当精巧,细节丰富,每一个小小的坠饰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除了数量众多的青铜坠饰,更加彰显其主人财富和地位的是其他材质的珍贵饰品。在她的颈部和手腕等处,考古学家发现了由来自遥远波罗的海地区的琥珀制作的珠子或饰片。琥珀,这种被称为“北方之金”的化石树脂,在当时的地中海世界是极其珍贵的舶来品,需要通过漫长而艰险的贸易路线才能抵达意大利中部。

此外,一些闪耀着柔和光泽的银质饰品也被发现,可能是扣合衣物的别针(fibula)或是戒指、手镯之类的物件。在那个铁器时代早期,白银同样是贵重金属,其价值不言而喻。这些来自远方的琥珀和贵重的银饰,与本地风格的青铜坠饰相结合,共同勾勒出一位拥有不凡身家和社会联系的年轻女性形象。
除了装点自身的华丽饰物,这位女性的“树棺”之内还放置了相当丰富的随葬物品,这些物品大多与当时的生活,特别是贵族阶层的宴饮和仪式活动息息相关。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几件铁质的长杆状器具,根据其形态判断,应该是用于烧烤大块肉食的烤肉叉(obeloi)。

当然,用于盛放食物和饮料的容器也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学家清理出了若干件青铜和陶瓷材质的容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得以一窥近三千年前,在罗马城刚刚崛起的那段关键时期,拉提姆地区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交礼仪乃至他们的精神信仰和对来世的观念。
穿越时空的展出
当长达两年的细致清理和初步研究工作告一段落,359号墓穴的秘密终于在实验室灯光下逐渐清晰时,一个新的任务便摆在了所有参与者面前:如何将这一非凡的发现,以及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有效地传递给公众。

在展览筹备阶段,首要任务是对所有出土物进行全面、细致的保护和修复。那些在地下埋藏了近三千年的青铜吊坠护身符,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铜锈,需要保护专家运用精密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小心翼翼地去除有害锈蚀,稳定其金属结构,同时尽可能保留下能够反映原始工艺和使用痕迹的信息。
最具挑战性的,无疑是那截巨大的树干及其内部的遗骸。木材本身在潮湿的地下环境中已经部分朽化,出土后面临着干燥、开裂、变形甚至坍塌的风险。保护专家必须采用特殊的化学药剂对其进行浸透和加固处理,以稳定其结构,同时还要确保这些处理不会对内部的人类骨骼造成损害。

遗骸本身也需要人类学专家和保护专家的共同协作,进行清洁、加固和必要的修复,以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地展示。这个过程涉及到跨学科的紧密合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之前的发掘工作。
展览的设计也经过了反复推敲。展览的布局从拉维尼乌姆墓地的整体概况开始,通过地图、照片和文字说明,交代发现的地理和时代背景。接着,会重点介绍359号墓穴的特殊性,特别是“树棺”这一核心元素,或许会辅以发掘现场的照片、工作记录甚至三维扫描模型,让观众理解当初整体切割和封存决策的必要性。

这次展览的举办,为理解那个关键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丧葬信仰、物质文化和对外交流,提供了扎实而生动的材料,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罗马文明起源的认知。
参考资料:[1]徐知兰.“昆蒂利尼别墅”考古发现储存间,罗马,意大利[J].世界建筑,2006(9):1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