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凭栏
编辑| 凭栏
前言
最近,神舟十八号航天员返回地球,三位英雄凯旋归来。
但他们出舱后走不成路,脸也明显比出发前“圆润”了不少,这是怎么回事?
太空生存
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不仅要面对严苛的训练、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能够适应太空环境对身体带来的各种变化。
神舟十八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安全返回了地球,然而,在直播画面中,人们注意到,他们的脸部出现了明显的浮肿。
这种情况在多位中国航天员身上都有所体现,从较早期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成员到后来的神舟十三号团队,都经历了相似的生理变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航天员刘洋,当她结束太空任务返回地球时,公众看到的照片令人惊讶,她的面部出现明显浮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显著的外貌改变?
航天员的“肿脸”现象并非偶然,在地球上,重力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血液主要集中在下半身,航天员进入太空,失重的状态便会改变这一生理机制。
没有了重力的牵引,血液在体内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向上半身和头部移动,更均匀地分布在全身,包括头部,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肿脸”现象。
当你头朝下、脚朝上时,血液会显著涌向头部,导致面部出现红晕和肿胀,相较之下,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感受则更加极端和持久。
在失重状态下,他们的身体仿佛一直处于一种“倒立”的状态,血液不断向上半身和头部流动,造成面部浮肿。
长期处于微重力环境下,除了脸变肿,航天员的大脑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膨胀”,这种现象并非是大脑实质组织的增长,而是与脑脊液的分布和流动密切相关。
重力帮助调节脑脊液的正常循环,然而,在太空中,这种平衡被打破,脑脊液开始在颅腔内积聚,导致了所谓的“脑部充盈”现象。
这种脑部液体的增多可能会对航天员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还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和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这种“脑部膨胀”会对航天员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
但随着太空探索任务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科学家们仍需密切关注这一现象,以确保航天员的长期健康,因为航天员的健康是完成任务、安全返回地球的基石。
在太空环境下的适应过程,航天员除了脸部浮肿,还会经历其他变化?
太空影响
重力的作用使我们的骨骼不断承受一定的压力,从而维持其强度和密度,然而,在太空中,缺乏重力的影响,骨骼不再需要承受这种压力,导致骨密度的显著下降。
微重力环境下,骨骼中的钙质流失速度加快,研究表明,航天员在太空中每月可能失去约1%至2%的骨密度。
这种流失是渐进的,但在长时间的太空任务中,骨质的脆弱程度可能达到危险的水平,增加了骨折和其他骨骼相关疾病的风险。返回地球后,这种骨质疏松的状态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由于人体骨骼和肌肉承受的压力大大减少,又导致骨骼中的钙质流失,随之而来的就是肌肉组织也逐渐萎缩,特别是下肢肌肉,如大腿和小腿肌肉,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肌肉组织同样依赖于重力来维持其力量和体积。在太空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负荷,肌肉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力量和质量。
肌肉的萎缩不仅影响航天员的力量和耐力,还可能对他们的运动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可能需要经过数周甚至数月的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到适合执行任务的状态。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航天员返回后,通常都是坐着或者半躺着出现在镜头中,很少有直立行走的情况,都是被人抬着。
除了这些,宇航员在太空心脏负担减轻,可能导致心脏肌肉的萎缩和功能下降。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航天员在返回地球时,面临心血管适应不良的问题,增加了运动时心脏负荷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空间站中,航天员需要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以减缓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速度。
他们还会服用特殊的药物,补充体内流失的钙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此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更先进的太空服和航天器,以尽可能模拟地球的重力环境,减轻微重力对人体的影响。
太空探索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航天员的健康和任务的完成造成影响。
太空医学专业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生的,它融合了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致力于研究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开发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治疗方法。
以“肿脸”为例,虽然它本身并不危及生命,但它反映了体液在太空环境下的重新分布,这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的压力。
太空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体液重新分布的机制,或许有一天,航天员不再需要忍受“肿脸”的困扰,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样自在地生活和工作。
随着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界需要继续关注这些问题,以便为未来的航天任务提供更好的保障。
那位宇航员出舱就自己行走的啊???一点常识也没有!!!!污蔑中国航天事业!!!反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