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高玩进阶—虫洞、成品香味、制作工艺及名贵材料认知

假正经的木头人 2022-02-02 03:25:57

接上篇沉香进阶系列—嫁接棋楠篇​

本篇部分前引:

海南黄花梨高玩进阶—材料赏析开篇:顶级霸王岭芝麻点瘤疤钉山峰凤尾

海南黄花梨高玩进阶—虫蛀芝麻点解析

大半年没出海黄相关文章,主要是认为该写的都写了。

相关文章看完后,新手应该大致能构建出基本逻辑框架,缺的只是接触经验。

只要逻辑对,经验可以慢慢补。

但这半个多月碰上两个案例,让我发现还有要写的东西。

接下来会有两篇文章分别对应遇到的案例。

本篇内容偏向中高阶玩家(中阶以下不太能接触到),主讲名贵材料正确认知、部分特征认知。

下一篇内容则偏向中阶及以下水准玩家,主讲海越沉水紫油梨。

入正文

案例简要描述

材料为霸王岭爆满芝麻点凤尾水波山峰纹2CM+板材,客户认为其侧面孔洞为虫咬洞,而我没发现并告知;

同料制作之成品手串客户认为直接生闻没闻到海黄的降香味,无法辨认其品种。

一、孔洞:

案例材料图示

(注:板材特殊,切面大范围暴露,且表面无老包壳,要在冬季南货北运,表面需进行封胶处理,白痕非裂,均为胶迹。)

材料全貌

左一为本案例未上胶前状态

客户描述为虫洞部分

客户描述为虫洞部分

客述虫洞部分相邻板面(白痕为胶迹,非裂痕)

先说结论:孔洞非虫咬洞,实为钉子插入后留下的孔洞。

非虫咬洞的理论在去年年初的文章《海南黄花梨高玩进阶—虫蛀芝麻点解析》中后半段已经用粗黑体标明

【可于各平台查看该文发表日期。(注:文章若有改动,则发表日期会显示为改动时间,而非初始发表时间)】

上文链接中已详述虫咬料之特征及成因,一系列图示也已提供,可自行翻阅。

虫子是咬不动海南黄花梨已成型芯材的。

虫咬料能体现在芯材上的只有果,没有因。

简单来说,你不会在一件海南黄花梨的芯材上看到一个虫子直接咬出来的孔洞,你在芯材上能看到的,只有沿着被腐蚀坏死的白肉结出来的芯材。

这,就是果。

你在虫咬料的芯材上,只能够看到这种形态。

出现这种形态,不是因为虫子把成型的芯材咬出一道道的坑洼,而是这块地方它本是还未成芯材的白肉,因为虫咬后的一系列变化,这块白肉在形成芯材前便腐坏了,腐坏的白肉无法变成芯材,而未腐坏的部分继续发育,形成芯材。

是虫子把能形成芯材的白肉给弄没了,剩下未腐坏部位形成芯材,是这个顺序,不是反过来的。

这张图可以很清晰的表现出这个状态。

标识处即为受虫蛀影响而腐坏的白肉,可见完全无芯材,明显是白肉腐朽脆化,而旁边成型的芯材则未见腐朽痕迹。

这块地方没有能成芯材的白肉了,所以空了。

不是形成芯材之后再啃空的。

回到案例材料本身

材料通体芯材无白肉。

孔洞处明显为芯材,且此处取材可沉水,密度极大,虫子绝对咬不动。

再者,孔洞周边完全无腐朽之痕迹。

(侧面痕迹为胶水覆盖不均匀,非裂痕,可看前示正面拍摄图片)

若此处为虫蛀之孔洞,仅相隔不到3MM的正面处(向内深入方向)必有大范围腐坏,不可能完整无暇。

孔洞周边表现出向下凹陷之趋势,断口周边明显呈现出纤维拉扯撕裂之观感。

这种特征的孔洞,明显是之前钉了颗钉子进去,钉进钉子导致孔洞周边呈现凹陷感,把钉子拔出来后孔洞纤维向上拉扯形成断口,表现出明显撕扯痕迹。

而虫咬料的边缘光滑平整,完全没有凹陷和纤维撕扯的观感。

看看这虫咬的孔洞边缘,明显光滑平整。

虫咬的下嘴点是白肉

图片对比很明显,结论应该也很容易理解。

这种孔洞痕迹,只要在生活中有往木板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上钉钉子再拔出来的经验都应该能理解了。

至于你要问我它为什么会被钉上颗钉子…

那我咋知道…

就个人经验来说,大材好材上出现说不清楚用途的钉子是很常见的情况,别说玩家想不通为什么,就我们从业者大多数时候也不知道这个举动是为什么…

你们看这钉子…

这料子有刮削痕迹,明显之前有人刮下来煮水洗澡,这个可以理解,但煮水洗澡的料为什么要插根钉?

谁晓得他是不是闲着没事打根钉进去觉得好玩儿…

反正到我手上的时候它就是这样了。

以上,材料孔洞问题讲解完毕。

要从技术上解释某个现象,不难。

难的是判定逻辑的构建。

这块板材的成品和等级以及鉴赏在文头链接有,可自行移步。

这本就是我留作车珠用的材料,我自用的材料,肯定能过我这关。

我这关,可不是那么好过的。

板材,尤其是最高等级特殊纹理的板材,是最昂贵的。

特殊纹理中最昂贵的是瘤疤钉和芝麻点。

这两种材料在材料原始状态下的价格是没有切板后贵的。

原因无他,风险成本罢了。

它在还是个瘤包或者是有虫洞的原材时,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判断内里的具体情况,这个时候的卖价没有板材贵,其中的差价就是风险让渡。

如果这部分风险卖家不愿承担,买家愿意承担,那一整块料我相对便宜点卖给你,你自己去切,挣了是你的,赔了也是你的,大家都看得懂可能会赔的那部分风险。

如果这部分风险卖家自行承担,那承担风险的最大限度就是切板。

以海黄和紫檀为例,就是切成2CM+的板材,这个尺寸刚好能做2.0手串,也能完全表现出材料可能会有的风险。

切成这个尺寸的板了,它该烂该破的地方基本都会表现出来了,这个尺寸,该有什么问题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了。

所以,切成这个尺寸的板材,是最贵的,因为它已是无风险的明料。

而我们收这种板材,就是收明料,它呈现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预估它出多少东西,出什么东西,结果基本都能和你预估一致, 基本没有未知风险。

现在各位看官能明白为什么我八所和霸王岭两批芝麻点从不同人手里收来却都是同样厚度的切板料了么?

切板料,就像是开卷送分题,不用去揣测出题人的心思,题目也没有藏什么机巧,抄书就拿分。

反过来说,在材料还没切板前,瘤疤钉和虫咬料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想玩高等级的材料,首先,要接受这种材料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尤其瘤疤钉和芝麻点这种病变形成的品相。

树有百态,天然形成的东西,尤其还是突变体,没瑕疵是运气,有瑕疵是常态。

具备基本技术水准、经验,可以自行对卖家的描述和材料表现进行判断。

若技术和经验不足,则建议认真听取技术分析。

二、成品香味

这个问题我一直没当回事,因为从没人把这当个事儿…

有人问过我这事儿,但从来没有上升到“这是个技术问题”的程度。

因为此事无关紧要且无实际操作价值,所以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同行,没人认真讲过这个事,但大家对此事的认知基本都是一致的, 只要是从业者,对这事儿的回答应该都一样。

我在写原材料香味时顺带提到过一嘴,提一嘴是因为案例中的板材在我刚拿到手时非常香(拿到手时才切成板个把礼拜,看过我当时直播材料的观众该有我提及香味浓郁的印象),香味可称标本级,故想到此事,以前也没写过,就顺带提一嘴。

提的时候主要还是讲解原材料层面的香味,成品还真没觉得有太多要拿来说的必要,捎带手提一下而已…

可见文《海南黄花梨高玩进阶—材料赏析开篇:顶级霸王岭芝麻点瘤疤钉山峰凤尾》尾段

在海南黄花梨、沉香、紫檀、 金丝楠、老山檀这些名贵木种里,海南黄花梨的香味是最淡的,无论是原材料层面还是成品后,它的香味表现都是最淡的,这个只要接触过这几个木种或现场观摩过加工过程,基本都能体会到。

海黄是玩品相而不是玩香味的木种,从不以香味作为核心卖点,在香味上一贯没有突出表现,珠子成品后超过一个月,大多数都闻不到明显香味,超过半年,基本都闻不到了。

能闻到的情况不是完全没有,但基本都有限定条件:

1、密封

能封口的壶、盒子之类的物件,久久打开一次是能闻到香味的。

部分珠子从做出来后就一直被密封着,未与空气和人手接触,没有过多氧化,这种也有概率能闻到。

2、工艺精度低

你们手上有壶有盒子的打开看看,对比一下,表面和内部是不是打磨抛光的精度不同,是不是里层能闻到香味,而表面闻不到。

这里没图,你们自己看看卖首饰盒和壶的,看看表面和内部是不是打磨抛光的精细程度有明显差别,一定是内部比表面粗糙的多,除了内部的确不太好打磨外,也是为了出味。

打磨抛光的精度越高,工艺越精细,成品就越好看,但相应的,香味也就更淡,这个原理很好理解吧?

几大木种里,只有海黄和金丝楠的打磨抛光工艺是最精细的,这是木种特性决定的。

沉香你精细打磨抛光它会糊化,会包浆失味;檀香如是;紫檀则偏重玻璃质感,没什么荧光感,这种你精细打磨抛光,它就直接包浆了,紫檀重盘轻戴,包浆了你还怎么盘?

这里面,只有海黄和金丝楠是有荧光表现的,其他几个木种都没有。

这两个木种具备荧光感,也注重荧光感,木种特性决定它们必须进行精细的打磨抛光。

你不精细点,它荧光感怎么体现出来?

体现不出它本该有的荧光感,那不叫完整的成品,那叫工艺水平不过关的次品!

打磨抛光工艺差劲的海黄和金丝楠,没一件是精品。

精品,要配精工。

这是最基本的通用审美和认知。

加工的目的,是在不影响木种应用场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木种的特征。

完美的把材料的特性表现出来,才是一件合格的成品。

至于打蜡上漆上胶很容易看,凭肉眼就能看,这属于基础认知,早期文章写过,此处不赘述。

《手串三问:打蜡、擦油、上漆》

至于其他情况下成品能不能闻到香味,这玩意儿就是玄学了。

成品的香味表现,在我们看来纯属玄学范畴。

莫说海南黄花梨这种本就不以香味为主的木种,就算是沉香,它香味表现也很随缘:天热了下雨了空气潮湿了,它大概率会很香,也有可能突然没味儿;天冷了空气干燥,它大概率会香味很淡,也有可能突然爆发香味。

理论上来说,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香味越容易表现出来。

实际操作中,变量不止温湿度,还有成品本身的状态,这是细胞层面的事,那谁说得准…

所以,想判断香味是否正确最靠谱最稳定的办法,就是加热。

这个加热的要求,最低是打磨机高转数打磨,最高是点燃。

无论成品本身是什么状态,这两个方法都能让你直观感受到其本体香味。

我们干这行的也就只能靠这两手,没有别的招!

你们以为我们收到没表现出纹理的材料时是怎么判断木种的?

收包浆老皮壳的黄花梨家具你光看能看出啥?

那不就是刀削断口闻味儿,火烧碎料闻味儿,除此之外还能怎样?

要闻味道,直接燃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直观最有用的做法。

香味这事儿在成品上基本没什么操作价值。

我就没想过有一天我居然得拆开来讲…

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是这样: 如果可以光凭成品味道就断定成品是否为海南黄花梨,这事儿必然会成为一个通用的标准。

要有用啊,我的同行们前辈们早就拿来说事儿了。

这么多同行,不是只有我会说话会上网会用电脑打字的…

要这么简单,大家又何苦来到处查资料到处问人求鉴定?

能看到我这儿的看官,大概是不会只看我一个人写的东西的,这么多同行,有谁敢写、敢说闻成品味道就能做出判断?

没人敢这么说的。

要这招有用,市面上哪还有这各显神通的假货?

看懂这些结论,不难。

难的是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

无相应的技术储备和操作经验,勿要轻易自行下判断。

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

我不擅长讲故事,聊木头,也不可以讲故事。

你们十年前在网上查木头,能看到的资料里, 大多数都是故事。

切…那些垃圾有什么用?

我想讲逻辑。

但树有百态,一个现象、结论抽象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任何直觉、也没有什么可以想象出来的具象的东西去辅助理解了。

我要怎么告诉你,这个线条和底色搭起来它就是对的,那个线条和底色搭起来它就是不对的?

我该怎么说清楚这个线条是行云流水,那个线条是僵硬死板?

我尝试把抽象的东西简单具象化,这才有四要素。

要不鉴定时的“你把细节拍清楚”、“你有没有商家原图”、“你再拍自然光我看看”是为什么?

我会对“正常商家的行为逻辑”进行描述,这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述直觉。

这才有鉴定时的“这是哪家店”、“他卖多少钱”、“他怎么描述的”。

当我没有办法通过图片完全确认的时候、当我凭图能基本确认但想让你听懂不是那么容易的时候,这些就是重要的辅助条件了。

你们提出的绝大多数疑问,我早有讲解过,只是它可能散落在各篇文章的小段中,这事儿没办法,文章是一篇篇写的,只能是想到什么问题、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但散归散,其实看完也不过个把小时,这个把小时的内容,是我用几万个小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

看不懂,可以问;不想看,也可以问。

但在未基本掌握基础认知及构建好框架前,不建议自由发挥。

逻辑成立的前提是技术支持,无技术支持,逻辑通常不成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