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光荣与梦想》研讨会,在京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主创代表与业界专家就《光荣与梦想》的主题思想、艺术价值、现实意义、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讨论。
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作品,《光荣与梦想》从1919年五四运动讲起,一直到1954年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结尾。
在40集的篇幅里,剧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立国的三十多年历程,其中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引发了不少观众共鸣。
编年体叙事的“取与舍”剧集横跨时间长、篇幅有限,必须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取舍。如何安排不同历史事件的书写笔墨,如何平衡不同人物的戏份比例,如何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拍得深入人心?这些都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导演刘江表示,创作《光荣与梦想》时,“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是他的创作准则。刘江认为故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坚持历史逻辑的基础上,遵循艺术规律,怎么去讲比讲什么更加重要。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认为,《光荣与梦想》在建党百年的电视剧创作中属于一部“大”剧,其有三“大”。
其一,历史体量大。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更多是选取某个历史阶段、特定历史事件,又或是某个特定人物。这部剧则写出建党、建军、建国的整个历程,对中国革命主题有了更完整的表达。
其二,艺术雄心大。过往党史题材剧的创作,存在纪实性过强、想象力缺乏、拍摄手法程式化的情况。《光荣与梦想》则在故事化、新鲜度、追求诗与情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展现出导演自身的艺术追求。
其三,思考意义大。这部剧积累下的经验对以后党史剧创作亦有借鉴意义。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则谈到,这部以点带面、以情动人、以史实征服人、以细节感染人。
尤其是剧集开头,1982年修缮杨家板仓故居时,泥瓦匠发现杨开慧手稿《偶感》。创作者用今人的视角建立了跟历史沟通的渠道,也建立一个让革命的血与火跟革命领袖的情感并行不悖的渠道。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科研部主任黄如军表示,剧集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与梦想”这个主题,展现出那段波澜壮阔、烽火硝烟、血雨腥风的历史。
此外,这部剧在故事脉络清晰、史实准确的基础上还突出了重点。比如,对黄埔军校的细致描写,又或是周恩来作为前线总指挥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剧集都有充分展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重大史实也像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
诗意影像与燃情表达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该剧将人与历史的巧妙融合表示了肯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认为,“失去人的电视剧艺术就失去了根本,《光荣与梦想》剧中人物与事件关系的结合非常好。”
从1996年出演电视剧《遵义会议》开始,至今演员刘劲已经饰演了26年周恩来。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亲历者,他表示这部剧采用同期录音又有很多长镜头设计,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必须台词熟练、情绪连贯。期间,也少不了创作者的即兴发挥。
比如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那场戏。听闻儿子牺牲的消息,毛泽东极为难过,拿出梳子睹物思人。当时的剧情设计是,毛泽东转而将梳子放在桌子上。
怎知,演员唐国强入戏后,因为情绪激动意外将梳子掉到了地上。此时,饰演周恩来的刘劲并没有停住,而是顺势把戏继续演了下去。他捡起这把梳子并将其放在毛泽东手里,扶了扶对方的肩膀以示安慰。此时,两人情绪达到极致,不少观众感动落泪。
中国视协电视艺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张子扬认为,这部剧不仅是对于诗意表达的艺术化探索,剧中几个大历史事件的转折使用了纪录片的调度方式,也非常有新意。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边国立表示,开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精心的史诗选择和细节融入,让这部剧剧拥有着庞大的艺术格局。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认为,该剧以新鲜的、微观的角度展开了宏大的叙事。“剧中包含了战争与爱情,包含了伟业与细节,包含了浪漫与写实,包含了过去与现在。这些对立因素统一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表示,这部剧把现代历史剧与政治报告剧的样式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历史报告剧这一新的剧集样式。
围绕毛泽东的亲情、爱情,这部剧用了颇多笔墨。写人物情感是为了以此拉近他与观众的距离,与观众产生共情。而他的情感又与革命相互联系,将“伟人”平凡化,是该剧的一个重要探索。
这种表达方式产生了从大事件中见小细节,大场面中出小景色的奇特美学效果。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表示,这部作品既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史,又是革命领袖的心灵成长史。
“毛泽东、周恩来这一代人的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合二为一,当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毫不犹豫舍己为人乃至舍生取义,这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不仅属于过去的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
【文/文朔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