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教授的“先啃老再就业”深深地捅了中国高等教育一刀

谭浩俊 2024-11-12 10:06:04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提出的“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

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啃老”并非不劳而获、消极躺平,而是重要的自我探索过程。年轻人毕业后无须急于工作,应当趁年轻挖掘兴趣、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即使花两三年探索世界后没有很快得到太实际的回报,但还是拥有了不一样的过程,看过世界和生命的颜色,未尝不是一种“满载而归”。他还表示,“啃老”需要综合看家庭经济能力,以及青年人的未来规划意识、心理成熟度等。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的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不开阔,观念很陈旧,就是因为有太多梁永安教授这样的人,说他们是“书呆子”吧,有点骂人的感觉,不是太好听;说他们是教授吧,真的缺乏教授的基本素质;说他们是老师吧,所言所行,完全不像老师的样子。

让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先不就业,而是花两三年时间“啃老”,并在“啃老”中了解世界、探索世界,挖掘自己的兴趣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我们不禁要问,那上大学干什么呢?为什么不高中或初中毕业就在家“啃老”,啃上四年、五年的老呢?为什么国家要花那么多钱养那么多老师干嘛呢?难道大学生在大学中,就听老师灌输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就听老师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吗?请问梁永安教授,你在复旦大学是如何教授学生的,除了空洞的理论知识之外,教授过学生社会知识吗?帮助学生挖掘过兴趣和理解过世界的多样性吗?

不管家庭条件多么艰难的学生,都要想方设法筹足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很多学生还要通过贷款助学;不管国家财政多么艰难,也要确保教育经费不减少。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还要在家“啃老”两三年再去就业,世界上有这个道理吗?就算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作为老师,也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就业,那是老师的失职,是学校的耻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确实,从梁永安教授的这种观点中,应当反思的不只是观点本身,而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是中国大学老师的整体素质。因为,梁永安教授能够公开这样的观点,一方面,说明他自己就是一位不称职的老师,是只会教授空洞理论知识,无法教授学生社会知识的老师,所谓教授,也是完全依靠发表几篇作品、论文,出几本没有价值的书,以及从事老师职业的时间获得,而不是水平真的达到了教授的层次。不然,不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先回家“啃老”的;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大学中老师的整体素质,可能都是光有理论,且没有深度、没有观点、没有想法的理论。更多的老师,都像农夫山泉的广告一样,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因此,大学毕业只能证明学生拿到了一份学历,而没有能力提升。不然,怎么要毕业后继续“啃老”提高就业能力呢?

都说社会是最好的大学,从梁永安教授的“啃老”观点中,更可以看到一、二。因为,老师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家庭到讲台,根本不了解社会,因此,让他们去给学生传授社会知识,让他们去了解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只是一个幻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此,父母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到大学,除了给孩子带回来一张文凭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从头再来,必须自己教孩子,自己拿钱再给孩子去熟悉和了解社会,让孩子自己去悟兴趣是什么。

也正因为如此,梁永安教授的观点,也给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而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成功吗?大学的老师们合格吗?大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行为、教育理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吗?教育体制改革,到底应当向何处去?到底重点在学生还是在老师,或者是大学的管理者们?这些个问题不弄清楚,中国教育是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也是很难提高的,教育是生产力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

0 阅读:13
谭浩俊

谭浩俊

著名财经评论员,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