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延津(二)中国历史上的五个延津

午后阳光茶语 2024-12-23 05:10:55

话说延津(二)

——中国历史上的五个延津

作者:轩辕祭酒

关于“延津”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1.古代有一个名叫“廪延”的县城,同时又是黄河渡口,渡口又称“津”,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就叫做“廪延津”,简称“延津”。2.县人大朱彬主任,曾任县史志办主任,对方志颇有研究。据朱主任讲,古代黄河两岸渡口众多,人们就把这众多“绵延的津渡”合称为“延津”。以上两种说法,朱主任与本人曾请教过延津史志界前辈先贤,先生不置可否,只是说,延津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是在三国时期,正式被定为县名是北宋朝。

实际情况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好几个延津。就按距离由远及近的说。

第一个,最远的,是辽宁省的延津。唐朝时设置了延津州,属于安东都护府。治所即今辽宁铁岭市。辖境相当今辽宁铁岭市一带。辽朝时降为延津县。那个遥远的地方距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十万八千里,仅仅是一个同名现象。就像“东京”这个名称,隋朝时的洛阳、宋朝时的开封、越南的河内(越南语写作Đông Kinh)和鬼子国的首都(日语写作“東京”“とうきょう”),但这几个“东京”之间并无关联。

(《读史方舆纪要》铁岭卫的延津)

第二个延津是个泛称。郦道元(466或472—527)的《水经注》:“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

这句话指的是,黄河从原阳至滑县段通称“延津”。具体来讲,就是自卷(quān)城(今平原新区圈娄村)津始,经过廪延津(塔铺村)、棘津(汲津铺村)和延寿津(滑县零河村),至白马津(滑县白马墙村),这200多里的这段黄河,通称延津。

黄河的交通主要靠两岸横渡,渡口就是两岸交通的咽喉地带。特别在战乱年代,其作用更是显得紧要而关键。这段黄河之所以被称为“延津”,正如朱主任所说,是因为这段黄河两岸有五个重要渡口。

这五个重要渡口分别是卷城津、廪延津、棘津、延寿津和白马津。这里暂不展开,下文会有详述。

第三个延津在现在的滑县境内。滑县境内的这个延津,就是上文所谓泛称中的第四个渡口——“延寿津”,亦称“延津”或“大堨(è)”,后来叫灵昌津,即现在滑县的半坡店乡零河村北。名称如此变化多端,必有很多历史故事。

(《读史方舆纪要》:灵昌津本名延津)

确实,在这个渡口发生过很多神奇而惨烈的故事,按时间顺序随便简述几个——

(以下内容,请在小窗口浏览)

小窗口滑动查看

1. 斩蛟投璧。 春秋时有一个孔子的弟子,叫澹台(复姓,tán tái)灭明,字子羽,他带着一块价值连城的环形美玉乘船渡河,河伯(即黄河神,在本地传说中恶名昭彰,战国西门豹治邺故事中就有他)想夺其璧玉,派阳侯(即陵阳国侯,溺水而亡,死后河伯招其为下属,能为大波浪)兴起滔天巨浪,同时让两条蛟龙夹持渡船。“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水经注》)子羽左手握璧,右手持剑,手起剑落,一剑秒杀二蛟。渡河后,子羽将玉璧投入河中,河伯羞愧地将璧送回,投了三次,河伯送回三次,子羽将玉璧砸碎,潇洒而去。澹台子羽,好一位豪壮义气的少年!

2.曹袁战延津,关公杀颜良,诛文丑。建安五年(200年)四月, 曹操战袁绍,用谋士荀攸之计,关云长左手拉赤兔宝马缰,右手持青龙偃月刀,先斩了袁绍麾下猛将颜良,又砍掉袁绍爱将文丑首级。家喻户晓的故事,京剧《战延津》之“延津”即此处。不赘述。

3. 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9年三月,前赵刘渊部下刘景,攻克黄河北岸的黎阳(浚县),又在延津击败晋将王堪,将三万余人沉于黄河。可怜三万冤魂,永远定格在今日零河村北古黄河的泥沙之下。

4.石勒改该延津渡为灵昌。后赵太和元年(328 年),石勒攻打前赵刘曜,率4 万大军自延津渡河,但水流湍急,无法过河,忽一阵寒风吹过,河水结冰,军队过河后,大水流来,冲开河冰,河水如常,石勒至洛阳,斩前赵军5万,俘获刘曜,次年,前赵亡。“勒以为神灵之助也,命曰灵昌津”。这就是灵昌津的来历。历史上的灵昌县也就是在这里,治所在渡口南二十二里。

转眼间,唐朝灭亡,历史发展到了五代十国期,又一乱世也。欧阳修著名史论《伶官传序》里主角西突厥沙佗人叫李存勖(xù),李存勖的爸爸叫李克用,“一目微眇”故自号“独眼龙”。《新唐书》:克用“时时从其群豪射猎,或挂针于木,或立马鞭,百步射之辄中,群豪皆服以为神。”一箭双雕就是他经常玩的箭法,可见一只眼是很有利于瞄准的。李存勖灭后梁当皇帝,尊其父为“后唐太祖”,尊祖父为“后唐献祖”,李存勖的这位本名朱邪赤心的祖父后来叫李国昌,为了避讳,全国所有带“昌”的名称都要更改,于是灵昌就被改成了“灵河”。

(《零河村志》截图)

后来,不知何年月,大概是明朝,也不知何原因,灵河又变为“零河”,而现在当地人们的口语中村名则是念作“林河”。

第四个延津在新乡县。这个延津,《读史方舆纪要》是这样记载的:

《战国策》和《史记》记载,这个地方古代叫做“垝津”。“垝”这个字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本义是很高的城墙,后来不知怎么变成了反义——低矮坍塌的城墙。这个垝津,又叫延津关、延津城、临津,古代属于卫国所在地。。

(欧阳修编《新唐书》记载,唐朝时卫州新乡县东南有故延津关)

据清康熙《卫辉府志》载,具体位置在古汲县城(现卫辉市汲城村)南15公里,这个延津关现在的村名叫古固寨。

(清乾隆十二年《新乡县志》载,康熙年间杭州才子王嗣槐《七述赋》专讲新乡历史,其中提到了“垝津”,这个渡口是战国时期秦国占领卫国南部后建造的一个城墙很高的军镇渡口)

延津关叫垝津,这里的城墙在《诗经》里就叫“垝垣”,《诗经·卫风》里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故事内容,请在小窗口浏览)

小窗口滑动查看

古卫国延津关里有位特别漂亮的女孩,其漂亮之名远播,传遍整个卫国。有一个浚县的小混混,名字就叫“流氓”。他假装卖布卖线,实则打小美女的主意,女孩经不起流氓的甜言蜜语,假装矜持几句,很快就上了套。恋爱中的女人总是情痴癫狂智商归零的,她对流氓如痴如迷,分手时送他几十里远,然后天天“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诗经·氓》)

这里的“垝垣”就是垝津高高的城墙,“望复关”就是盼望流氓再次来到延津关。把这几句翻译出来就是:“登上垝津那高墙,盼回延津凝神望。不见他回延津关,心里忧伤泪千行。流氓忽到延津关,又笑又唱喜洋洋。”大概是年少女孩都喜欢另类,才会爱上一个流氓。后来她嫁给了流氓,流氓对她很不好,她于是觉得世间所有的男人都是坏人。她向娘家人诉苦,亲兄弟却笑话她:不是世间男人皆坏蛋,而是不该爱上流氓嫁流氓。《氓》这首诗现在被选入了高中课本,编者意图可能就是要告诫年轻人,不要为追求新奇异类而爱上流氓。

这个发生过充满教训的爱情故事的延津城,与古代的延津县隔着一条宽达近4公里的黄河,它只是黄河对岸的一个渡口而已。宽宽的黄河隔断了人们的交流,新乡县古固寨人说的是邯新片晋方言,今人称之为“小店儿话”,而黄河东岸的延津官亭村人说的则是中原官话(郑洛片中原方言)。

需要补充的是,在滑县据说历史上也有一个叫做“垝津”的地方,它就是滑县东南方向的万古乡妹村,村里有城隍庙,说明古代是一个县城。据考证,那里是古代韦县所在地,再远古时期是一个名叫豕(shǐ)韦国的小诸侯国,一个专门养猪的国家。那里应该不是西方秦国建立的垝津城,其名称演变可能只是:豕韦国——韦县——韦村——妹村。

第五个延津才跟今日延津县有关。由于远古时代本地叫廪延,塔铺村北就是古黄河渡口,名叫“廪延津”,简称延津。当时的延津就是一个黄河渡口名,并不是一个县级政府。

(塔铺村之塔,图片来自网络)

正式确立“延津县”这个名称,是在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1215年,金朝时期,升为延州。1272年,降为延津县。此后“延津县”这个名称就再没改变过。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个延津,此为“话说延津”的第二部分。

历史上的延津县多灾多难,因此其名称和城址也发生过多次变迁。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下篇题目:话说延津(三)延津的官方名称变化

0 阅读:0
午后阳光茶语

午后阳光茶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