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也没想到,24岁时他给自己取的笔名,竟和中国历史如此巧合

乐宝侃世界 2024-10-05 22:30:38

毛主席年少时便负有才名,胸怀天下。

《商鞅徙木立信论》是我们能读到的毛泽东最早的文稿,写下这篇文章时,毛主席只有19岁。

虽然这篇文章只有短短500多字,却得到了他当时的国文老师柳潜先生的称赞。

柳潜大赞毛泽东为:“伟大之器,假以时日,必有一番作为。”

1913年-1918年,毛泽东又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

就读期间,24岁的他写下了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不是柳潜先生所期待的关于社会理论的鸿篇巨制,但它的署名却暗含了往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也隐藏了一个和毛泽东一生都十分有缘的数字。

那么,这篇文章的署名是如何神奇地与中国历史轨迹相重合的?

这个名字又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缘分呢?

一切还要从头说起,他的名字,可不是随随便便起的。

笔画里的秘密:少年毛泽东的名字奇缘

1893年12月26日,在湖南韶山冲,一个叫毛顺生的农民家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改变中国命运的毛泽东。

你可能会问,为啥叫"泽东"呢?这里头有门道,在毛家的族谱里,"泽"是他们这一辈的字。

就像古代有些人叫"老大、老二",毛家用"泽"字来表示是同辈人。

至于"东",嘿,这可是有讲究的,在古人眼里,"东"就是老大的意思。

毛泽东前面有两个哥哥,可惜都没活下来,所以他爹妈给他取名"泽东",就是希望他能像老大一样,顶天立地,健康成长。

不过,小时候村里人可不叫他"泽东",而是"石三"或者"石三伢子"。

5岁那年,毛泽东的妈妈带着他去拜"石干娘",这"石干娘"可不是真人,而是韶山的一块观音石。

妈妈带他去拜石头,是为了求个平安,保佑孩子长命百岁。

从那以后,村里人就叫他"石三"了,"石"是因为拜了石头,"三"是因为他排行老三。

就这样,一个土里土气的小名就诞生了,时光飞逝,转眼间小毛泽东长大了,开始去学堂读书。

17岁那年,他来到了湘乡东山高等小学,这时候,他开始对自己的名字有了新想法。

你们知道梁启超吗?就是那个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

年轻的毛泽东可崇拜他了,梁启超的号是"任公",毛泽东就给自己取了个"子任"的笔名。

"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任"是学梁启超。

这名字的意思很简单——要像梁启超那样,以天下为己任。

再过几年,毛泽东来到了长沙,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这时候,他的名字又有了新花样,1915年,22岁的毛泽东在学校里贴出了一张"征友启事"。

这启事的署名,可有意思了——"二十八画生"。

原来,毛泽东的名字用繁体字写,正好是28画。

这个笔名,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名字和爱好结合起来了。

多聪明的想法,,用这个笔名,毛泽东还干了件大事。

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体育之研究》。

这可是他平生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且一发表就是7000多字的大文章。

署名就是"二十八画生",这篇文章一下子引起了轰动,连《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都赞不绝口。

就这样,24岁的毛泽东,凭着一个独特的笔名和一篇出色的文章,在思想界崭露头角。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随意的笔名,竟然会和他后来的革命生涯,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如此奇妙的联系呢?

从"润之"到"主席":一个青年的思想蜕变

除了青年毛泽东的"二十八画生"笔名以外,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就是"润之"。

说起"润之"这个名字,还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这得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说起。

那时候,毛泽东有个很敬重的老师,叫杨昌济,这位杨老师不仅学问好,而且很关心学生的成长。

他送给毛泽东一本书,叫《胡文忠公全集》,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晚清名臣胡林翼。

毛泽东拿到书,如获至宝,他废寝忘食地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胡林翼了不起。

胡林翼不仅学问好,而且能文能武,在实际工作中也很有一套。

这不正是毛泽东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吗,于是,毛泽东又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学润"。

因为胡林翼的号叫"润芝",杨老师看了,觉得很有意思,既然这么佩服胡林翼,干脆就叫'润芝'。

毛泽东想了想,觉得"芝"字有点女性化,就把它改成了"之"。

这样,"润之"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从此以后,很多人,特别是他的老同学和老朋友,都喜欢叫他"润之"。

一个名字的由来,竟然反映了一个年轻人思想的变化。

从崇拜梁启超到学习胡林翼,毛泽东的眼界在不断扩大,思想也在不断成熟。

不过,毛泽东可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

他吸收了梁启超的爱国热情,学习了胡林翼的实干精神,但他的目标更远大——他要找到救中国的道路。

1921年,28岁的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只有13个人参加,但他们的平均年龄,巧合地也是28岁。

从这时起,"润之"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接下来的日子可不太平。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起义军打了28天,终于到达了井冈山,就这样,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了农村。

1928年4月28日(又是28!),毛泽东在井冈山迎来了一位重要的朋友——朱德。

两支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1929年12月28日(又是2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思想。

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建设理论,随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的名字也在变化。

有时候,为了安全,他会用化名,比如1929年,他曾用"杨引之"这个名字。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时,他又用过"李得胜"这个名字。

慢慢地,"毛主席"这个称呼开始流传开来,1945年重庆谈判,很多人已经这样称呼他了。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称呼就更普及了。

从"润之"到"主席",毛泽东的名字变化,也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从笔名到国运:一个名字背后的中国故事

看到这,相信大家已经了解“泽东”、“润之”和“二十八画生”,以及神奇的数字28。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碎片拼起来,看看它们组成了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

回想一下,24岁的毛泽东给自己取了个“二十八画生”的笔名。

当时的他,可能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才学和抱负。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随意的选择,竟然成了他一生和中国历史的一个奇妙注脚?

“泽东”这个名字,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和家族的传统,它代表着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起点。

“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展现的是毛泽东初露锋芒的才华。

而“毛主席”这个称呼,则是革命胜利后,人民对他的爱戴和尊敬的体现。

有趣的是,这些名字变迁的背后,总有一个若隐若现的数字——28。

28岁时,毛泽东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2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在这28年里,发生了无数与28有关的重要事件:秋收起义后28天到达井冈山,1928年4月28日朱毛会师,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

这些巧合,仿佛是历史在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但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28年,正好是一代人的黄金岁月,从风华正茂的28岁,到年富力强的56岁,正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用这28年,完成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24岁时取的“二十八画生”笔名,仿佛是一个预言。

它预示着,他将用28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共产党完成一次伟大的历史使命。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巧合神秘化,正如周恩来对尼克松说的那样,开国大典鸣放28响礼炮,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而不是为了纪念毛泽东的笔名。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巧合背后的历史意义。

它们提醒我们,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进程,有时候会产生奇妙的共鸣。

也许,历史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但是,这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巧合,却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它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的选择,如何与一个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

而中国,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中国。

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行动组成的。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而这些浪花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让我们以毛泽东的故事为镜,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

参考资料:人民文摘——毛泽东与四个数字的不解之缘

46 阅读:10517
评论列表

乐宝侃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