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3刻是如今的几点?为何古代斩首都要选在此时?背后有何意义

雁易爱历史 2025-03-13 18:50:43

古代的午时3刻是如今哪个时间?

为何斩首都会定在此时?

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今天史先生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或许一提到斩首

大家率先想到的就是影视剧中的斩首画面

通常是犯人被押至死刑台

经审判官员下令后

刽子手手起刀落便结束了犯人的一生

但和影视剧相比

真实的历史更加残酷

要知道斩首并非简单的行为

它是一门考验技术的死刑执行方式

对于被判死刑的罪犯而言

生命的终结已是无法避免

他们临死前唯一希望的

就是能少受些苦楚

因此刽子手的技艺以及所用兵器的锋利程度

便成为了决定他们临刑时痛苦程度的关键

斩首所使用的工具

在历史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

最初的斩首使用过刀、斧等兵器

这些兵器的演变

与冷兵器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所有的斩首工具中

斧头可能是对罪犯来说最为痛苦的选择

斧头依靠其重量和使用者的力量造成伤害

若使用者的力量不足或斧刃不够锋利

受刑者就可能遭受二次甚至多次伤害

比如谭嗣同的遭遇

由于刀刃过于钝拙

他遭受了多次砍击才最终离世

其过程相较于其他受刑者更为痛苦

关于斩首刑罚的起源

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

斩首刑罚可追溯至西周时代

其依据是《尚书·吕刑》中对西周刑罚体系的描述

在这一史册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知道西周的刑法大体可以分为五刑

这种指五刑

不是五种刑罚

而是带有五刑属性的刑罚

死刑也是西周刑罚体系的一部分

种类有五种以上

其中的“斩”

便是斩首的意思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斩首刑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种观点则来自于《史记·孙武列传》

据悉春秋后期

孙子练兵时

吴王命他将一群妃子训练成正规军

当妃子们不服从命令时

孙子直接斩杀了担任队长的两名妃子

以整肃军纪

此事虽未直接提及“斩首”二字

但无疑展示了当时对于严重违规者的严厉处罚方式

还有学者认为

斩首刑罚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秦国密切相关

秦国是最早将法家思想应用于社会制度的国家

法家主张以刑罚来管理民众

因此秦国死刑种类繁多

其中包括了斩首这一方式

在史书的记载中

秦国的死刑至少有12种

其中提到的“斩”

以及《军爵律》中对叛逃投降士兵处罚中提到的“戮首”

均被解读为斩首之意

这些记载为斩首刑罚起源于战国时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斩首的起源源远流长

那斩首的过程是否像影视剧中那么简单呢?

在电视剧中

斩首似乎被简化为了一刀了事的场面

但实际上却有着一系列复杂且繁琐的工序

整个过程共有九个步骤

从磨刀、提刑、宣判

到游街、入刑场、验身等

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尤其是负责执行斩首的刽子手

不仅需要拥有精湛的砍头技术

更需具备超凡的胆识

斩首的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以磨刀为例

清朝刽子手所使用的斩首工具

并非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鬼头大刀

而是更为特制的斩首剑

这把剑的剑面比常规武器更宽

类似唐朝的陌刀

需要双手紧握才能发挥其威力

斩首前对剑的精心打磨

不仅是为了确保剑的锋利度

使受刑者在行刑时减少痛苦

更是对当朝律法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至于游街这一步骤

更是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它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当朝律法的威严

更是为了教育百姓

由于古达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仅仅用言语解释律法的残酷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让死刑犯在众目睽睽之下游街示众

随后在刑场接受斩首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

足以让百姓深刻感受到律法的严酷和不可侵犯

从而产生敬畏之心

在影视剧中

我们常听到“午时三刻就斩首”的说法

似乎这成为了古代统治者惯用的套路

事实上这一传统并非自古就有

而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才开始确立的

在此之前历朝历代执行斩首的时间通常是在未时

即现代时间观念中的一点到三点之间

古人选择未时作为斩首的时间

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

在这个时间执行斩首

可以确保阳气足以驱散一切妖魔邪祟

让受刑者的灵魂在死后即刻消散

无法形成怨灵

也无法转世投胎

可以说是让他们在生前死后都受到一定的惩罚

这与古人的迷信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在斩首的时辰上面

古人十分讲究

既然一开始的斩首时间是未时

后来又为何会改成午时三刻呢?

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这还得从明朝的皇帝朱祁镇说起

或许一提到朱祁镇

大家率先想到的就是他在瓦剌留学的屈辱生涯

但实际上这位皇帝也并非一事无成

他对于斩首执行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

在古代一旦斩首时间错过

就必须等到次日执行

朱祁镇在位时

为了防范冤假错案

他特别规定死刑犯可以向皇帝上奏三次

只有在确定案情无法再审理后

再执行死讯

不过朱祁镇的本意虽好

却意外地被一些罪犯钻了律法的空子

他们常常在斩首当天的未时前就喊冤

迫使朝廷不得不重新审理案件

待案情重新审理完毕后

原本预定的斩首吉日已然错过

官员们不得不将斩首工作推迟数日

这种情况频繁发生

令一些官员不堪其扰

于是官员们向明朝皇帝上奏

建议将斩首时间改为午时

并同时禁止受刑者在斩首当日喊冤

官员们建议若有冤情

罪犯应在斩首前一日提出

这样一来

斩首工作的执行便能更为顺畅

所以到了嘉靖年间

斩首的时间就被正式确定为午时三刻了

午时即正午的十一点至一点

这一时刻一般阳光炽烈

在玄学中

更被视为一个能够压制邪祟鬼怪的吉时

不过将这一时间用于斩首

并非仅仅出于提高工作效率

更深层次地

它与古代皇权神授的思想紧密相连

在我国古代

皇权被赋予了天命所归的崇高地位

皇位的传承和皇朝的建立

皆被视为上天的意志

因此皇帝的日常行为

包括行刑时间

都需与天道变化相契合

这里的“天道”

不仅包含了神权的象征

还涵盖了季节时令的变化

所以才有了“秋后问斩”这一传统

所谓“秋后”

即指秋冬之交

九月至十二月之间

根据中国的玄学文化

这段时间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节

灵魂易被困在阳间难以超度

而午时作为阳气最盛的时刻之一

选择在此时斩首

不仅意味着对受刑者肉体的直接制裁

更在精神层面对其灵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

这一做法

既体现了皇权的威严

也反映了古人对天命、时节与鬼神之说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当然古人也是很人性化的

在犯人临死前

他们也会给犯人吃上一顿好的

美其名曰吃饱了好上路

也算是一种人道主义吧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可以留言一起讨论

0 阅读:25
雁易爱历史

雁易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