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医,有多神呢?先看看《三国志. 魏志. 华佗传》中记载的两个故事。
广陵郡太守陈登得了病,心中烦躁,脸色发红,没有食欲。华佗为他切脉说:“你的胃里有好几升虫子,会在腹内形成肿胀坚硬的毒疮,这些都是因为你平时喜欢吃生鱼、生肉造成的。”
华佗开了药方,让人做了二升药汤,陈登喝后,一顿饭的功夫,便吐出三升小虫,小虫赤红色的头还在动,身体还是生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的模样。
陈登以为这样病就好了,华佗却说:“这种病三年后还会复发,碰到良医你才能活。”果然,三年后陈登病发,华佗也已不在,最后如华佗所言,不治而亡。
还有一个督邮(汉代官名)得病已痊愈,还是觉得不踏实,就找到华佗复查一下。华佗为他把了脉,说:“你还是有些虚症,并没有康复,不要做让你疲劳的事,尤其不能行男女之事,否则必死,而且临死时,会吐舌数寸。”
好巧不巧,这位督邮的妻子听说丈夫病愈了,便从百里之外前来探望,晚上没有把持住,行了云雨之事,果然,这位督邮间隔三日病发,而且死时的样子,完全如华佗所说。
华佗这样的神奇“医案”,《三国志》里还有不少,虽然是正史所载,但现在看来,还是有些玄幻、不真实。其实,在那个巫医不分的时代,典籍中的记载中有水分、甚至有很大水分,都不足为怪。
但有一点却是真的,那就是华佗是那个时代非常杰出的医生。不然,也不会成为阅人无数、雄才大略的曹操的私人医生。
在曹操因华佗桀骜不驯,把他杀了后,遇到自己最爱的儿子曹冲患病难医之时,大感后悔“我不该杀了华佗,以至于现在我的儿子(无人能医)活活地死去。”
关于华佗杰出的医学成就,除了他发明了麻沸散并进行最早的外科手术、擅长针灸之术、创造了“五禽戏”,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开挂”神技外,有没有留下总结毕生所学的专著呢? 有,也没有!
说有,是因为确有记载华佗曾写过一本“此可以活人”的呕心之作《青囊书》;说没有,是因为,这本书同样没有流传下来。
关于华佗《青囊书》演绎最丰富、最传神的是《三国演义》,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华佗死之前,想把凝结自己毕生所学的《青囊书》,送给对自己不错的吴姓狱卒,希望他能够继承衣钵、悬壶济世,写了字条让小吴到自己家中去取。
小吴从华佗妻子处取来此书,甚是感激,并把书藏于家里。没过几天华佗死了,小吴认认真真地料理了华佗的后事,准备回去好好研读《青囊书》。
等小吴回到家时,发现妻子正在烧那本书,赶紧从火里夺了出来。可是《青囊书》只烧得剩了一两页。狱卒大骂妻子问他为何烧书。
妻子哭着回答道:“华神医一辈子救活了多少人,就算你学得跟他一样医术精湛,最后还是一样死在牢狱之中,要这本书又有什么用呢?” 狱卒只得无奈叹息。而《青囊书》残页,也只剩下怎样阉割鸡和猪一类的零碎内容了。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但关于《青囊书》这一段,虽是戏说,却也不是完全无所本。事实上,“华佗送书狱卒”的典故,在正史《三国志·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中都有提及,只不过内容简单,远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有故事性。
《三国志·华佗传》是这样写的: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后汉书·华佗传》所载内容,基本和《三国志》中描写的一样: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强与,索火烧之。
华佗到底有没写过《青囊书》,一直很有争议,正史如《三国志》、《后汉书》记载的只言片语,并没有明确提及那本“可以活人”的书叫《青囊书》。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BUG,华佗为什么要把记载了毕生所学的《青囊书》,传给一个姓吴的狱吏?只是因为小吴同学在里面对华佗老师照顾的周到吗?要知道,华佗可是有徒弟的,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两个,一个叫吴普,一个叫樊阿。“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三国志》记载)。
《三国志》甚至明确提到,吴普从华佗那里学到了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时,听力和视力仍然很好,牙齿也完整坚固;
而樊阿不仅跟华佗学了针疗法,还被教授了“漆叶青黏散”的秘方(漆叶的粉末一升,青黏的粉末十四两,按这个做比例,长期服用此药能打掉三种寄生虫即蛔虫、赤虫、蛲虫,对五脏有利,使身体轻便,使人的头发不会变白),樊阿遵照师父的教导去做,活到一百多岁。
为啥这两个完全可以继承华佗衣钵的徒弟,没能从师母那里拿到那本绝世医书?而是在临终之前,让一个既无渊源,又无基础的狱卒,去取那本《青囊书》?小吴同学这么有慧根吗,半路出家能学得会?仔细捋一捋,确实有些经不起推敲。
但话又说回来,作为救人无数的一代神医,如果一辈子不记录、总结啥的,也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不太符合常理,难道是华佗一直很忙,没得空?
总之,不管华佗有没写过《青囊书》,不管《青囊书》里记载了多么高妙的医术,至少它没有流传下来,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后世有不少以《青囊书》为名的著作,比如《新唐书》中收录窦蒙《青囊书》十卷,《宋史》收录陆贽《青囊书》十卷。但这都和医术无关,当然也和神医华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