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航母撤出南海,电子战指挥官被解职!这种对抗输一场就滚蛋?

军武次位面 2024-01-04 19:03:48

【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

在你搓手机游戏的时候,想没想过战场上的“电子竞技”应该是什么样的?

据《参考消息》援引美国《星条旗报》网站报道,驻扎在日本横须贺的美国第七舰队发布的一份声明称,第136电子战中队的指挥官威廉·库尔特中校被第一航母战斗群指挥官卡洛斯·萨尔迪耶洛解职,“原因是对他的指挥能力失去信心”。

第136电子战中队配备的是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库尔特自2023年1月以来一直担任该中队指挥官,去年10月份,该中队被部署到位于西太平洋的“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上。

▲F-18“三兄弟”,远处是F-18E,中间是F-18F,近处是EF-18“咆哮者”电子战攻击机

大家应该知道,就在中菲爆发新的一轮海上摩擦后,从菲律宾海出发,途经苏里高海峡、苏禄海等海域,最终穿越巴拉巴克海峡进入南海,其目的不言自明。

但此时的中国海军山东舰也在完成11月在渤海的训练任务后南下,日夜兼程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海域,与已经部署在这里的052C/D驱逐舰和056A轻型护卫舰一起,形成对峙美军的态势。

联系到这次美航母电子战中队指挥官被解职的消息,不难看出,这次中美南海对峙中肯定是有很多故事发生,至于发生了什么,你肯定懂。

▲歼16D“咆哮狼”电子战机

现代的电子战真的是放大版的电子竞技吗?

1994年,美国与朝鲜因核问题产生矛盾,形势剑拔弩张,10月,美国第七舰队“小鹰号”航母战斗群,浩浩荡荡驶入黄海附近。

某天,青岛雷达站的空情雷达检测屏幕上,在东北方向突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一百多架战斗机,这些目标速度极快,现场所有人一下子就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经过分析,这些空中目标声势浩大,不大可能是来自规模有限的关岛基地,按理说也不可能在我军的雷达监视下飞这么远,直到眼皮子底下才发现。

尽管疑惑不已,但为了保险起见,我军还是派出了战斗机前往目标方位查证,然而飞行员们到达预定空域很久也没发现有飞机的踪影。

难不成是咱们的雷达出了问题?可随后不久,山东其他地区的雷达站也纷纷传来了发现机群的消息,为了防止遗漏,我军飞机再次起飞查证,结果只在盐城附近发现了一架外军战机。

正当驾驶员准备一探究竟时,对方战机紧急调转方向,隐匿身形,消失地无影无踪。万般无奈下,我方战机只能返航,2天后,南京军区的雷达监测站,再次发生相同情况,三天时间内周边空军雷达竟然出现了200到700架次飞机信号。

后来,经过专家日夜研究,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原来就是美军的电子战机EA-6B,每次都是它实施电子干扰,释放出大量假目标的信号,此时是我们第一次见识这种实战化的电子对抗,基本没有应对手段。

所谓电子对抗也叫电子战,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和电磁能量来干扰、破坏或控制敌方的电子系统和通信网络,保障己方电子设备发挥效能而采取的各种电子措施和行动。

现代电子战包括雷达对抗、无线电通信对抗、光电对抗等,基本内容有电子对抗侦察、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

早在1905年日俄海战时,电子对抗就已经初现雏形,当时日方先利用无线电侦察设备截获了俄方舰队的无线电电报,掌握了俄舰的作战动向,然后日军舰队在俄军舰队的航路上进行伏击,使俄军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大获全胜。

到二战时,一些新型电子战样式随即出现,像日军偷袭珍珠港、德军夜袭伦敦,以及诺曼底登陆战役中,都运用了电子干扰、电子欺骗技术。

二战后,专用电子战飞机开始出现,以前固定小范围欺骗或干扰的方式,转变成了覆盖范围更广的移动式,同时,反辐射导弹之类的硬杀伤电子战武器,也被运用于战场。

像1982年的叙以贝卡谷地之战中,以军用RC-707电子战飞机释放强电子干扰,用E-2预警机实施指挥,由F-15、F-16战机发射反辐射导弹,将叙军19个防空导弹基地全部摧毁。

海湾战争之后,新型电子战装备井喷式涌现,电子战作战样式越来越多,像美军在发动战争前不但要动用各种侦察卫星、飞机实施侦察,还要在每轮空袭前进行强大的电子干扰和远程精确打击。

那么,现代的电子对抗到底是怎么实施的呢?

电子对抗按照作战对象可以分为无线电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光电对抗、水声对抗、卫星对抗以及网络对抗。

其中无线电通信对抗就是电子对抗最早的形式,其最初就是用来截获或干扰对方无线电通信,并防止己方的通信被对方侦听和干扰,后来逐渐发展为通信侦察与反侦察,通信干扰与反干扰。

而今天咱们要说的重点则是在海上最常用的雷达对抗,也就是中国1994年所经历的华东异常空情的罪魁祸首。

雷达对抗就是通过干扰使雷达无法得到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或使真实的目标雷达回波淹没在许多假目标中,以致于不被敌方探测跟踪,其分类有很多,如下图所示:

其中,无源干扰是由一些不需要能量的箔条、诱饵或其他反射物组成,主要用来扰乱、遮蔽或对电子系统造成其他不利影响,这些箔条是长度为半个雷达工作波长的偶极子,在实际应用中则常把不同长度的箔条打包,以在宽频带内对雷达进行有效干扰。

这种干扰手段极具观赏性,军舰或飞机在发现导弹来袭后就会抛洒出大量金属箔条,箔条在空中快速散开形成壮丽亮眼的箔条云,此时雷达显示屏上目标的回波信号就会淹没在箔条回波信号当中,军舰或飞机就可以借此机会逃之夭夭了。

诱饵则是一类尺寸很小的目标,其通过使用反射器及龙伯透镜来增加雷达反射截面积以模拟战机,从而分散防空系统的注意力以增加突防飞机的存活率,像战机被锁定后发射的诱饵弹就是干这个用的。

与无需能量的无缘干扰不同,有源干扰是用专用发射机发射无线电信号,阻碍被干扰雷达正常检测、识别有用信号及提取信号参数的背景,从而干扰或阻止雷达系统正常运作,可分为遮盖性和欺骗性两大类。

遮盖性干扰最常用形式是点频噪声干扰、扫频噪声干扰和阻塞式噪声干扰,其中,点频、扫频干扰都是在被干扰雷达中心频率和带宽较窄的情况下使用。

打个比方说,就像是你打着手电找兔子,但我却在对面同时打开一个或几个跟你一样的手电照向你,你的手电光往哪儿移,我就往哪儿移,这样你就眼花发现不了兔子到底在哪。

但由于有许多雷达采用在宽带上频率捷变应对,也就是不停地变化频率,干扰就不容易跟上了,这个时候就要上简单粗暴的阻塞式干扰,也就是直接在雷达的整个谱段同时干扰,让雷达显示屏上全是雪花。

这就相当于你在找兔子的时候,我直接在对面打开了个巨大的探照灯,直接连你都照进去,这样你直接就啥都看不见了,像刘慈欣的小说《全频段阻塞式干扰》中,就对这种干扰描述得比较详尽。

欺骗性干扰主要靠有目的地发射或辐射脉冲或连续波信号,使敌方只能获得失真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等参数,在敌方雷达荧光屏上显示的是与真目标相似的假回波。

欺骗性干扰机主要分为应答机与转发机,应答机负责产生模拟雷达真实回波时间特性的非相参信号,转发机则负责产生模拟真实雷达回波幅度、频率及时间特性的相参信号,常用的欺骗的干扰有角度欺骗、距离欺骗、速度欺骗和混合干扰。

角度欺骗针对的是雷达发射出的圆锥扫描电磁波束,干扰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分辨出回波信号的强弱变化,并发射欺骗脉冲,将弱回波补强,抹平信号强度差,使雷达无法判断目标方位,或者将弱回波信号变得比强回波信号更强,让雷达测出完全相反的方位。

距离欺骗则专门针对雷达的距离跟踪能力,主要有距离波门拖引和距离波门牵引两种,前者是通过增大功率和拖引极小的脉冲间隔转发敌雷达脉冲,延迟回波信号脉冲到达敌雷达显示器的时间,使雷达距离跟踪电路得出的目标距离比实际大得多。

后者则主要针对前沿跟踪,使用脉冲重复频率跟踪系统预测后续每一个脉冲的到达时间,在回波信号脉冲到达之前发射一个功率更大的脉冲,使目标看起来正向雷达运动,雷达距离跟踪器得出的距离要比实际距离短,使雷达误判目标距离。

速度欺骗干扰较为简单,利用的就是多普勒原理,改变雷达回波的频率就可以造成雷达的测速误差。

在1994年华东异常空情中,就是EA-6B利用电子战侦察系统,搜集到我军雷达信号特点后,利用大型电子战吊舱,模拟出我军雷达信号,然后制造了上百架战斗机的假象发送回去,由于其发出的信号反射率强,反射回的信号,已远远超过我军雷达的处理能力,这就导致我军雷达系统出现了“bug”。

打那次吃了电子战的亏以后,中国也长了个心眼,在1996年的台海演习中,美国故技重施,派遣“小鹰号”上的4架舰载EA-6B再次对中国实施电子干扰,企图窃取我军火控雷达数据。

此时的解放军虽然暂时还没有能力实现对抗,但在俄罗斯引进的部分电子战技术加持下,已经可以处乱不惊,这一次,我国以同样的信号向美国发送消息,警告道:“这里是中国,不是伊拉克。”美国只好悻悻离开。

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经过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在电子战飞机领域终于结出了硕果。

2007年,加挂了干扰吊舱具备一定电子战能力的歼轰7亮相,2022年,专用的电子战飞机歼-16D公开亮相,与此同时,还有“高新”系列电子战机的不断图陈出新。

后来又在歼15舰载机的基础上,结合歼16D的技术特点,发展了歼-15 D电子战机,它能够加挂电子干扰吊舱、反辐射导弹等等装备,综合能力优于美国的EA18G电子战机。

在去年8月份,央媒就曾披露,在山东舰编队在执行远洋训练计划时,遭遇外军电子战机群的袭扰,很快进入的一级战备状态,出动舰载机将多达26架外军无人机驱离。

再联系到这次南海交锋后,美军电子战中队指挥官被解职,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军的电子战技术进步有多大,面对美军的电子战机,但凡再来进犯,我必“骑脸”输出!

▲航展上的歼16D“咆哮狼”
2 阅读:302

军武次位面

简介:军迷每周的节日,制作最燃的军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