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放在明宋,刘禅能否配得上一个仁宗呢?

高旭评历史 2024-11-24 04:56:47

剪除权臣,善待百姓,三国最强二代之一的他却被认为是暗弱之君!

这篇写了刘璋的仁义,有意思的是,取代他位置的刘备后人,被戏称乐不思蜀的刘禅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

举两个事例。

1、

诸葛亮死后,刘禅素服发哀三日。

李邈上书: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在奏折中,李邈竟然将丞相比作吕禄、霍禹(西汉的两大权臣,后被皇帝诛杀),现在丞相走了,可以庆祝了。

李邈其人官职不低,历任益州从事、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加号安汉将军。

他本想搞一把政治投机。纵观中国历史,权臣死后,亲政的皇帝大都会搞一次大清洗,近的有汉宣帝,远的的有万历。

刘禅明确答复:我不是这种人!然后将这个小人杀了(后主怒,下狱诛之)

相父岂是你可以污蔑的!

诸葛亮大公无私,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更没有向司马懿那样,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后人,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蜀汉!

对相父,后主是真心爱戴和尊敬的!别想到我这里搞什么投机!

2、

出乎很多人的想象,姜维在汉末晋初时代风评很差,总结起来就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这点倒也是事实:姜维的用兵次数的确过于频繁!从第三次北伐开始,几乎年年要打大仗。

诸葛瞻上奏后主要求削夺姜维兵权,让其担任益州刺史(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理由就是: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

张翼劝他: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廖化也明确发表反对: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姜维根本听不进去。

随后他以得罪黄皓为由,找个借口不回成都,把大军带去了沓中(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以避内逼耳)

兵权是保住了,但君臣之间或多或少有了一些芥蒂,内部不统一的结果就是蜀汉浪费了最佳的堵漏机会(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

姜维后来又和钟会一同死在兵变中,你说世人会怎么看他?

直到成汉嘉宁二年(公元347年),桓温率兵攻打成汉,晋军攻占成都后,偶然发现了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

这份信的内容非常简短: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的苦心昭然若揭,即便在收到后主的降书后,依然在为复国而努力,肃然他用兵是频繁,但不能质疑他的忠义!

刘禅也不容易,一般亡国之君接到这种信件大致有两个选择:

1、举报姜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轻司马昭对他的怀疑,说不定后来就能留在成都。

2、即便不那么下作,也可以毁掉这封信。毕竟知情不报,一旦被人揭发,也是谋反大罪。

刘禅没有这么做,他深知这封信是证明姜维忠诚的最重要凭证,宁可自己担着风险,也要替他保管下来。

直到姜维兵败自尽,刘禅依然把密信保留着。

君臣不相负,又岂止刘备诸葛亮这一对,刘禅姜维这对亡国君臣更为难得!

咱们回过头再来看乐不思蜀的原委: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迁至洛阳,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

司马昭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

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不经感慨: 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蜀汉旧臣郤正闻此言,求见刘禅: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司马昭之后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就按照郤正的意思回答,司马昭不禁怀疑,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

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

左右皆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看似后主很傻很天真,真的是这样嘛?

司马昭一开始并没有把刘禅迁到洛阳的打算,钟会在成都密谋兵变,司马昭担心有人还会以刘禅的名义作乱,于是将蜀汉君臣一股脑打包弄到了洛阳。

刘禅早早就看出了司马昭的猜忌,不然同样的问题干嘛要问两遍,如果回答不慎,可能连累一大批随他入洛的蜀汉旧臣。

不如委屈下自己,装傻充愣而已,换来大家的平安,这是何等的仁义境界!

要是放在宋、明,刘禅能否配得上一个仁宗呢?

0 阅读:7

高旭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