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拼多多对电商的冲击与改造有目共睹。拼多多,也从单一的公司名,逐渐抽象化为低价的一个符号。
随着阿里、京东筑起的电商高墙,被拼多多一刀砍开,“拼多多化”成为互联网大厂不得不去思考的战略方向。
美团,作为本地生活的霸主,以“即时零售”作为行业定位,与电商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因此对于“拼多多化”的战略思考最早也最深。
美团的“拼多多化”实验最早始于2020年,“外卖版拼多多”拼好饭上线试水,定位为面向下沉市场的低价外卖产品。
前期的拼好饭极其低调,直到2022年才开始被公司推广,且宣传力度远不及其它新业务。
拼好饭的第一次“出圈”,是今年“胖猫事件”引发。在胖猫的节俭日常中,但凡外卖,必用拼好饭。网络发酵的巨大共情下,拼好饭出圈成为节俭度日的标签之一。
其实早在拼好饭品牌出圈之前,业务量早已提前爆发。据交银国际分析,2023年拼好饭总单量已经达到11.6亿,占到了美团外卖订单的6%。
外卖版拼多多打开美团外卖,首页主菜单中,就能找到“拼好饭”的入口。
进入拼好饭,这是一个迥异于传统美团外卖的世界。
1.8的奶茶,5.9的汉堡套餐,5.9的套饭……这里的饭菜几乎都集中在10元以下,除了便宜,还是便宜。
传统美团外卖的展示逻辑,以店铺推荐为主,进入店铺后再来挑选喜欢的饭菜。而在拼好饭,推荐的逻辑变成了饭菜,弱化了店铺的权重,极致的低价成为诱惑消费者下单的唯一砝码。
消费者下单的模式也和拼多多如出一辙。
在拼好饭里的所有菜品,没有配送费,都是一口价,但无法直接单独购买,需要和2-4人拼团成功后才算成功。
在没有大力宣传的日子里,低价成为拼好饭最具诱惑力的诱饵,吸引着互联网上价格敏感的用户们。他们甚至在网络上自发建立起了拼好饭群,大家在群里互助拼单。拼单成功的成就感往往先于食物令他们满足。
低价的秘密拼好饭的商家运营,走的是独立于传统美团外卖的运营策略。
上架前,美团平台定向邀约商家,经过平台筛选通过的菜品,商家提供结算价给平台。
上架时,产品的拼单价格,由平台来制定。
上架后,用户拼单成功,按照拼单价格付款,平台按照结算价格给商家结算。
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平台既不抽取商家的佣金,也不要顾客的配送费用,还需要给骑手结算配送费,平台的利润就是拼单价扣除结算价再扣除骑手配送费。
以炸鸡商家举例说明,此前在美团外卖,一份“炸鸡+可乐”售价14元,成本6.5元,去掉抽佣和配送费,一笔外卖订单利润为2.5元左右。进驻拼好饭之后,商家给平台的结算价是7.5元,平台定价多少和商家没有关系,反正每成交一单,商家就赚1块钱。
美团体系中,骑手分为四类:专送、乐跑、畅跑,而拼好饭的外卖订单,全部由畅跑骑手负责。
畅跑骑手和其他骑手的区别,可以简单直接理解为,畅跑骑手只有价格低这一个缺点,其它全部是优点。畅跑骑手不仅可以获得最强最多的派单资源,而且拥有自主拒单的权限。
一份拼好饭的订单,涵盖了商家、骑手、平台、消费者四方关系。如果说仅靠2-4人拼单集中下单、出餐、配送来降低成本,不足以把价格打下来这么多。
拼好饭真正的底层逻辑,是平台方牵头的一次集体让利。商家让利获得更多订单,骑手让利获得更多派单,平台让利获得更多用户,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薄利多销。
餐饮内卷加剧拼好饭对于美团的意义,更多是防御价值。
拼多多的崛起背后,映射出的是消费环境的变化。低价逻辑既然能推翻传统电商巨头的高墙,对于本地生活消费市场同样具有威慑。
从美团当下的竞争格局来看,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两个方向。其一,是抖音为代表的视频巨头对本地生活市场的跨界竞争;其二,是担心出现拼多多式的竞争对手。
其实此前区域市场一直有类似“联联周边游”这样的挑战者,包括饿了么也曾推出过低价外卖产品“小团宝”。之所以难成燎原之势,就在于规模优势定生死。
海量的商家优势意味着产品的定价权,海量的骑手优势意味着配送费的定价权,海量的客户优势意味着流量的定价权。美团正是凭借着规模优势,拼好饭才能在没有任何大力推广的情况下,完成从0到1的冷启动。
拼好饭的实验显然是成功的,2023年拼好饭总单量已经达到11.6亿,占到了美团外卖订单的6%。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拼好饭的日均单量已经接近500万单,几乎是去年四季度美团外卖全部日单量的10%。
有人说,拼好饭的用户都存在社会底层,他们靠着拼好饭维持着生活的温饱与最后的体面。其实不全然如此,在价格敏感的用户群体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囊中羞涩而节俭度日。但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薅羊毛”的快感。
拼好饭的崛起,势必加剧本已经内卷无比的餐饮业更加内卷。
美团卷出了新的业务增长,但商家能否卷出更多的净利润?骑手能否卷出更多的辛苦钱?看似最受益的消费者,虽然外卖价格被卷下来了,可是食品安全的底线能否稳得住?
用户10xxx00
敢吃拼多多的,都不是一般人[得瑟][得瑟][得瑟]
勇喜
美团资本通过压榨骑手、逼迫商家等手段,为自身拉流量顾客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