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上将之女萧霞:创作长征组歌,父亲做了件非常伟大的事

红船编写 2024-06-02 03:51:11

4月,红船融媒编辑部采访了开国上将萧华、老红军王新兰夫妇的小女儿、医学博士萧霞。萧霞从后代的角度,讲述了父亲的革命故事、母亲的革命故事、父母的爱情故事、家风故事、长征的故事和少共国际师的故事等。

▲萧霞

此文为红船专访文章之二:“萧华上将之女萧霞:创作长征组歌,父亲做了件非常伟大的事”,以下是萧霞的讲述。

创建少共国际师,父亲担任师政委

萧霞介绍,1933年5月,父亲在江西宜黄西南红军总部驻地主持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向中央提出了在青年中扩大红军,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不久,在中央苏区掀起扩红百万高潮,组建起“少共国际师”,17岁的父亲被任命为师政治委员。

13岁的时候,父亲是共青团兴国县的县委书记。因为他的扩红工作做得非常有效,多次得到毛泽东同志的夸赞,毛泽东同志也很看好父亲这个苗子。父亲14岁的时候,由毛泽东同志亲自点名,调父亲去了红四军政治部任青年委员。

当时还没有青年部,毛泽东同志专门给父亲设了一个位置,让他做青年委员。于是,父亲从兴国就去了瑞金。在毛泽东同志的关怀下,父亲从担任连的政治委员,到担任营的政治委员,到后来担任了团的政治委员。这时候,他还只有16岁。

有一天,他正在福建作战的时候,接到了周恩来同志的电报,让他迅速赶回红军前线指挥部。

当时,指挥部设在福建建宁,父亲赶回去之后,周恩来同志对父亲说:萧华,交给你更重要的任务。你不要回原部队,马上赶往江西宁都,那里有少共国际师的成立仪式,你要带好这支队伍。

父亲当时刚刚满17岁,所以他犹豫了一下,因为父亲并没有带过一万多人的部队。周恩来同志看到了他的表情,就笑着说:小华子啊,你不要担心,我们就是要让年轻的干部去带年轻的兵,你是最合适的。

于是,父亲就这样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

萧霞介绍,之所以会有少共国际师这个部队,是因为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夕,红军的队伍兵员减少,伤亡很大,急需补充兵员。在这种情况下,年满18岁以上的青年已经非常少了。

父亲作为红军总政治部的青年部部长,就想出了一个方法:扩军的时候,降低当兵的年龄。所以就向中革军委提出了建议,很快这个提议就得到了中革军委领导的支持。

于是,中革军委就下了命令,要在募集百万红军的前提下,成立少共国际师。

1933年5月17日,时任中共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王盛荣向少先队发出迅速完成组建“少共国际师”的号召。1933年5月20日,少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

“为完全彻底的粉碎四次‘围剿’,须要更快的完成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少共中央局决定由江西征调四千,福建征调二千,闽赣征调二千,到1933年‘八一’节为止,完成‘少共国际师’。”

平均年龄不到18岁,培养20多位开国将军

萧霞介绍,少共国际师的编制,是1万人左右。少共国际师实际上是成立于长征前夕,1933年8月5日,在江西宁都跑马场成立,它是红军最年轻的一支部队。

第一任少共国际师的师长是陈光同志,第一任师政委是冯文彬同志。后来没过一个月,周恩来同志派父亲去接替冯文彬同志,担任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冯文彬同志任政治部主任。

萧霞介绍,少共国际师的成立,是基于当时红军兵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才成立的这么一支少年的部队。它的平均年龄不到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许多人还没有枪高。这是这支部队的一个特点。

这支部队年龄虽然很小,但是党团员比例在70%以上。他们全部来自当时的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组织。

这支部队年龄虽然很小,但是素质非常的高。这支部队在训练三个星期之后,就被拉上了前线,打了第一仗,大胜。当时朱德同志非常高兴,发了电报说:少共国际师,铁拳初试。

江西广昌是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少共国际师”到达广昌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军事训练主要有射击、投弹、刺杀等课目。

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练习射击举着棍子空对空,练习刺杀用长矛、木棍,练习投弹用石头。在大比武竞赛热潮下,战士们每天从早晨练到傍晚,战士个个汗流浃背,有的手上磨出了血泡,很快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集训结束,“少共国际师”奉命开赴前线,在闽北拿口,“少共国际师”与敌军打了第一仗,歼灭敌人500余名。首战告捷,全师指战员喜笑颜开,部队士气高涨。

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致电祝贺:“英勇的‘少共国际师’全体将士,衷心祝贺你们在拿口战斗中‘铁拳初试’,首战告捷。”

▲萧华(左一)与少共国际师的领导们

萧霞介绍,少共国际师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1月撤编,总共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但是,少共国际师打过的仗,立下的军功,为中国革命付出的代价,可一点也不少。

少共国际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少共国际师还为共和国培养了二十多位开国将军,走出了许多开国战将。

打胜石城阻击战,走上漫漫长征路

萧霞介绍,少共国际师,实际上是第一批渡过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部队。

1934年10月16日,父亲带着少共国际师,在江西赣州石城打了非常惨烈的一仗。石城阻击战是红军长征之前的最后一个胜仗,是由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共同作战打的这一仗。

当时,大部队8万多人要撤离瑞金,8万多人的转移,加上还有很多辎重,所以转移非常需要时间,那谁来争取时间?实际上就是在石城打的那一仗,少共国际师和当时彭德怀同志率领的红三军团。

为什么在石城打?因为石城是瑞金的北大门,距离瑞金只有两百里。如果攻破了这道防线,那么瑞金百分之百是保不住了。那撤离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

所以,当时中革军委下了死命令,不接到命令就不能撤下战场。

最开始,父亲接到的命令是带领少共国际师坚守五天五夜。但是,红军的装备非常的差,没有大炮,机关枪都很少,每个战士只有几颗手榴弹,子弹也不够百发。坚守五天五夜,这些东西早都打光了。

打到最后,战士们只能用红缨枪,用大刀,用石块去打敌人,最后就只能肉搏。少共国际师当时有七千多战士,石城阻击战打下来,损失了一半的兵力。

打了五天五夜之后,少共国际师并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于是他们就接着打,7天,9天,仍然没有任何命令下来。最后没有办法,只能用自己的身躯去跟国民党军队拼命,最后在12天的时候才得到了撤退的命令。

这时候,所有的人都疲惫不堪,伤亡极其惨重。但是,石城的人民非常伟大,他们为少共国际师补充了两千兵力。后来,少共国际师离开石城的时候,又变成了五千人左右。

石城阻击战发生在红军长征之前,打的这一仗是以胜利而告终的。十二天十二夜的坚守,无数人的牺牲,赢得了胜利,争取了十二天的时间,保证了瑞金大部队的转移。

得到了撤退的命令之后,少共国际师就撤往兴国和瑞金方向,他们在于都县宽田乡整休了三天。

整休之后,父亲接到命令:跨过于都河,向西走。在1934年10月16日那天深夜,17日凌晨两点左右,父亲带着他的少共国际师,跨过了于都河,走上了漫漫长征路。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

惨烈的湘江战役,少共国际师和红34师把守渡口

萧霞介绍,湘江战役是红军在整个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八万六千多红一方面军的红军将士们,在过了湘江,经过恶战之后,只剩下三万人,有五万六千多人都打没了。

湘江战役的时候,湘江有两个渡口,少共国际师负责把守一个渡口,陈树湘师长带领的红五军团第34师负责把守一个渡口。就靠着这两个渡口,八万六千多人缓慢过江。

当时接到的任务是:大部队不走完,你们不能撤。这又是一个死命令,但是少共国际师的孩子们,战士们,他们没有一个逃兵,没有一个人说不。明知道有去无回,但是他们还是接受了任务。

就这样,五天五夜,孩子们没有合眼,在没有粮食供给,弹药也不充足的情况下坚守着渡口。头顶上是敌人的飞机在狂轰滥炸,地面是无数的敌军要把你包围起来,想把红军掐死在渡口。

萧霞介绍,湘江的水,当时都被战士的血染红了。湘江拐弯的地方,红军战士的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高。这是多惨烈的战争。

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不讲这段革命故事?当我知道湘江战役之后,我特别特别理解:父亲和母亲他们,就是不想去回忆那一段,他们所有的战友倒在自己身边的那个场面。

少共国际师守了五天五夜,最后大部队都过完了江。但是,少共国际师的联络装备电台被打坏了,跟大部队联系不上。

周恩来同志带着大部队过了江,问下面的人:少共国际师的位置在哪?参谋告诉他:他们还在江那边死守。周恩来同志就急了,说:一定要派主力部队把他们接过来,他们还是一群孩子。

就这样,父亲带领的少共国际师死守在渡江口。当大部队的主力部队去接应他们的时候,本来有五六千人的部队,只剩下了两千多人。全是孩子,全都被打死了,但是,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所以我说,少共国际师虽然人员年轻,虽然存在时间非常短暂,但是,他们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都不会被后人所忘记的。

遵义会议召开后,少共国际师撤编

萧霞介绍,1935年1月15日到17日,遵义会议召开。少共国际师在湘江战役之后,跟着大部队到了遵义附近。他们又接到命令,做遵义会议的外围警戒工作。

遵义会议开完之后,父亲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说,少共国际师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烈,已经不能成为一个师的编制。经过讨论,准备撤编少共国际师。

这就意味着,少共国际师从此不存在。父亲很难过,大家也不理解,但是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父亲就带领着部队到了遵义附近,进行整编。父亲同时也接到了新的任命,调离了少共国际师,到红一军团政治部,任组织部部长。

少共国际师的撤编,在遵义会议之后没多久。这支部队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他锻炼出了很多很多优秀的红军战士和红军指挥员,少共国际师为国家贡献了二十几位开国将军。

父亲在长征的后期,一直担任红二师的师政委,跟刘亚楼同志、杨得志同志都搭过班子。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雪山

过雪山,非战斗性减员让父亲心痛不已

萧霞介绍,过雪山,对父亲来说,是他在红军长征途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历史。都不能说是战斗,而是非战斗性的减员。

从瑞金撤出来的大部队,大都是南方的战士,没有棉衣棉鞋,没有过冬的服装,他们都穿着短裤,甚至因为战争都衣不遮体,要不然是穿着草鞋,或者打着赤脚。

过雪山之前,大家第一次见到了白雪皑皑的山。战士们很高兴,甚至还有战士问父亲:政委,雪是不是像面粉一样能吃?

父亲说:不可以吃,雪山上的雪尤其不能碰,因为有很多矿物质,有很多有毒的东西。当地的老猎人也曾告诉父亲:如果上山吃了雪的话,很有可能就死了。

父亲为什么会知道呢?是因为父亲在上雪山之前,跟当地的老乡和猎人了解过,做了一些调查研究。

父亲知道,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半左右是爬山的最佳时间。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伤亡就会增大几倍,因为太冷了。再有,不能吃雪。第三,因为空气稀薄,不能坐下。如果坐下了,很多战士可能就永远站不起来了。第四,要有足够的取暖或保暖装备。但是,红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第五,不能看雪。因为雪可能会把眼睛反射瞎掉,叫雪盲症。

父亲带着他的部队开始登山。在那之前,因为根本就没有保暖装备,父亲便让炊事班煮了一大锅辣椒汤。南方战士也能吃辣椒,就让大家一人一缸子灌下去,开始爬山。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看着雪很兴奋,就往上冲,但是冲到三千多米的时候,由于缺氧,很多战士就开始受不了了。他们想坐下,但是没想到老猎人的话说中了:只要坐下,这个人就起不来了。

红军几天没有吃饭,没有保暖。加上很多战士并不知道自我保护,累的不行,渴的不行,就坐下去吃雪。结果,很多战士就在爬雪山的途中,就坐在那起不来了。

他们不是倒下,而是坐在那就变成了冰雕。因为实在太冷了,人只要坐下去,很快就会被冻死。

在爬雪山的过程中,父亲看到了这些情况,非常心痛。

他命令指挥员:一定要逼着战士往前走,不能停,不能坐,不能吃雪,不能看雪,要低着头走。这之后,部队的伤亡慢慢地变少了一点,但是那时候已经有很多战士牺牲在爬山的过程中。

父亲发现,部队的非战斗性减员太厉害,都是好不容易招到的兵,这让部队损失惨重。于是,在下雪山的时候,父亲想到了一个办法,父亲说:同志们,跟我来,往地下坐,咱们打出溜下去。

于是大家也都不管了,就坐在雪上滑下了山。虽然有石头之类的东西会刮破身体,但是起码下山的速度非常快,也减少了部队的伤亡。

过草地走了六天,走出了死亡,走向了胜利

萧霞介绍,在过草地的时候,父亲他们作为先头部队,没有经验,不知道草地怎么过。战士们一看,蓝天白云,绿绿的青草,鲜艳的花朵盛开,非常漂亮,应该很容易通过。

结果没想到,草地里风云突变,一会下冰雹,一会刮大风,一会又飘起了雪花。而且,人和马进去之后,很快就陷进了沼泽地。一个人去拉,另一个人就掉进去,再一个人去拉,第三个人又掉进去。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沼泽地是不能这样去救人的。很多的战士,在过草地的时候,陷进了泥沼,再也没有回来。

父亲带着部队进入草地之前,战士们没有粮食吃。经过沟通,红军在一些藏民处买到了一些粮食。但是,买到的粮食也不多。没有人知道草地有多远,但是他们背着青稞就进了草地。

最开始,大家还欢欢喜喜,也还有粮食吃。后来,风云突变,刮狂风,下冰雹,加上很多战士又陷在沼泽地里,这时候大家就比较恐慌。再往后,粮食已经吃没了,也没什么野菜可挖。找到的为数不多的野菜,也是挖出来用来煮汤。

到第三天的时候,战士们没有了行军的力气,很多人因为潮湿也开始生病。父亲也觉得体力不支,因为他把他的粮食都省下来给战士吃了,一直喝野菜汤,到了第四天的时候,腿就肿起来了。实在没力气,站不起来。

走到第五天的时候,父亲还是在安抚战士们。父亲说:我们只要走出草地,就有胜利的希望。同志们,你们都是革命的火种,都给我活着走出去。父亲坚信:一定能把部队带出草地。

父亲一直在鼓励着大家,但是,这时候非战斗性减员太厉害,很多人都饿死了。父亲难过的不得了,但是他还是有着坚定的信心。

到第六天的时候,父亲突然看见远远的地方有两个白点。再使劲看,好像是两只羊。他就大声地告诉战士们:同志们,我们马上就要走出草地了。看,前面有两只羊,有羊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粮食。

▲红军长征胜利

就这样,父亲带着他的部队走了六天。走出了死亡,走向了胜利。

▲1937年春,红二师政委萧华(左一)与红二师师长杨得志(左三)、参谋长熊伯涛(左二)、一团长罗华生(左四)在甘肃早胜镇

从《长征组诗》到《长征组歌》,父亲做了件伟大的事

萧霞介绍,1964年,父亲在生病期间创作了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总题的《长征组歌》。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正式公演,轰动全国。

▲央视《国家记忆》节目截图

《长征组歌》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在大型的声乐套曲里,只有两部作品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一个是《长征组歌》,一个是《黄河大合唱》。

《长征组歌》,老百姓很喜欢唱,因为它声调很优美,比较容易上口。更深层的意义,是因为通过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段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的一段历程。

在1964年的时候,父亲最开始创作的不是《长征组歌》,而是《长征组诗》,一共12首。父亲用组诗的形式写了12首,最后两首是到了延安之后的事情,和长征相关的是前十首。后来,父亲选了前十首来谱曲,所以叫《长征组歌》。

1964年3月,父亲得了严重的肝病,当时在301隔离治疗。后来,病情稳定一些之后,到了夏天,周恩来总理就命令父亲:放下手中的工作,到杭州去休息一段时间。

▲1958年,萧华与周恩来一起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当时父亲是总政治部的第一副主任,他根本放不下工作,所以他到了杭州还是天天打电话、看文件,母亲就很着急。

正好当时要到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了,很多报社的记者就打电话联系父亲,希望父亲写一些纪念长征的东西。父亲和母亲就想:这怎么应付的过来?都来让写。

后来,父亲就萌生了写一首组诗来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的想法,这样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于是,在1964年的9月到11月期间,父亲就着手写作,就写出来了“三七开、四八句”的系列组诗《长征组诗》,共12首。

父亲看了大量的文献,读了大量关于长征的论述。父亲读了这些有关资料之后,再根据个人亲身的体会,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失败走向胜利,人民军队为什么能从弱小走到强大的过程,通过《长征组诗》来体现。

父亲创作的时候,病情又加重了,转氨酶一下高到一千多,对肝损害非常严重。等于原来养好的病,白养了。母亲急了,让周恩来总理劝劝父亲。周恩来总理也急了,打电话给父亲。

周恩来总理说:萧华同志,我命令你停止写作。

但是,只有这一次,父亲他没有听总理的话。因为他根本就停不下来。

父亲写《长征组诗》的时候,一直在流泪,他写的诗稿全都被泪水打湿了。他一开始写,那个思想就像开闸的水一样,他想起了长征所有的点点滴滴,三个月就把《长征组诗》完成了。

1984年7月10日,父亲接受采访时曾说:“写《长征组歌》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掉了多少泪。比如说《告别》这一场、《遵义会议(放光辉)》这一场、《(过)雪山草地》这一场,还有《报喜》,二、四方面军的北上这一场和《大会师》这几场,我都是掉着眼泪在写的。”

萧霞介绍,《长征组歌》至今已经快60年了,我觉得能够让几代人听着《长征组歌》,唱着《长征组歌》,鼓舞大家克服困难,我就觉得特别感动。

这首歌它不是普通的歌,它激励了很多人。所以,我觉得创作《长征组歌》,父亲做了一件非常非常非常伟大的事情。

父亲完成创作以后,周恩来总理看到了《长征组诗》,给父亲打电话,说:萧华,你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件好事,我周恩来感谢你。父亲当时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了。

▲兴国县将军馆展出的《长征组歌》词曲作者合影照片

为了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父亲就找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四个作曲家。他们根据长征经过的13个省份的不同民族的音乐来作曲,选了《长征组诗》的前十首,创作了《长征组歌》。

父亲觉得,《长征组歌》作为一种诗歌,它能够传达我们党的这种伟大,军队的伟大,让老百姓能够更了解,长征到底是什么。

2023年3月31日,大型经典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在江西省兴国县上演。这是《长征组歌》自1965年首演以来,经过重装复排,首次回归父亲的故乡演出。

《长征组歌》是父亲通过亲身经历,综合大量长征史料,用120句680个字凝练出的《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等10首诗词,谱就的史诗型声乐套曲。

▲四位作曲家,央视《国家记忆》节目截图

1964年12月,军旅作曲家晨耕、唐诃、生茂、遇秋从12首长征诗词中,精选10首进行谱曲,借用了江西采茶调、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以及陕北秧歌等艺术表现形式,经过谱曲,《长征组诗》变成了《长征组歌》。

1965年5月初,经过修改的《长征组歌》正式排练,8月1日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

萧霞介绍,母亲王新兰见证了父亲创作的整个过程。母亲9岁时就鼓足勇气找到了当地的党组织,在加入红军队伍两年后,便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

▲1955年,萧华与夫人王新兰

母亲曾经说过一句话:“别人的长征是用两条腿走过来的,我的长征是牵着马尾巴跑过来的!”因为母亲的两条小腿实在跟不上大人的步伐,她只能跑,所以非常不容易。

母亲特殊的长征经历,给父亲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

当父亲写到《过雪山草地》时,母亲这位当年两过雪山、三过草地的女红军,给了父亲很好的启发。

▲萧华与夫人王新兰,央视《国家记忆》节目截图

父亲问母亲:“你给我讲一讲,你过雪山草地,你想什么了?”母亲说:“我当时是小娃娃,想不了很多,感觉就是冷、饿和走不完的路。”

父亲听完母亲的话,提笔就写下了“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开国上将萧华简介——

▲萧华

萧华(1916—1985),原名萧以僔。江西兴国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1年后,任红四军特务营政治委员,红十师第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33年9月,“少共国际师”成立,任政治委员。1934年10月随“少共国际师”参加长征。

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5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四三旅政治委员。

1938年,任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1939年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行政公署主任,华北讨逆野战军政治委员。1941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任东满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1947年后,任南满军区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共南满分局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1949年7月,任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1950年1月回国后任空军政治委员。6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任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64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7月恢复工作,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1977年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1983年6月至1985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长征组歌》、《艰苦岁月》等。1985年8月12日于北京病逝。

采访对象萧霞简介——

▲萧霞

萧霞,开国上将萧华、老红军王新兰夫妇的小女儿,医学博士,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工作。后赴日本留学,从事角膜感染方面的研究,并取得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在参天制药公司工作期间创立了卫生部——参天制药眼科医生奖学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眼科人才,受到政府与眼科业界的高度评价。

一直以来,萧霞十分关心关注赣南老区的发展,担任了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并致力将其打造成智库平台,举办博士论坛,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

撰文:张喜斌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0 阅读:2
红船编写

红船编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