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年,年仅13岁的曹丕随父曹操讨伐袁谭。某晚,他在营帐内突发咯血,侍从王忠见状险些惊呼。曹丕迅速捂住王忠的嘴,目光凌厉地警告:“泄露者,诛其满门!”此情节虽未载于正史,但《太平御览》引《魏书》记载曹丕“年少多病”,现代医学史学家在《三国疾病考》中推断,他可能自幼患有肺结核。
在当时,肺结核被视为不治之症,患者通常活不过三十岁。然而,曹丕不仅活到了四十岁,还成功登上了皇位。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要从曹操的继承人之争说起。
【曹操的五个儿子都被淘汰】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后,开始认真思考接班人问题。他面前有五位候选人,每一位都需要经过严格考察,他们分别是: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但不幸在战场上阵亡。
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是曹丕。
曹彰,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以勇猛善战著称。
曹操的第四个儿子曹植,以其文采斐然而著称。他不仅才华横溢,还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曹植的作品,如《洛神赋》和《七步诗》,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创作能力。他的诗歌和赋文,不仅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曹真,原非曹氏血脉,却深受曹操器重。他本姓秦,父亲秦邵因救助曹操而丧命,曹操感念其恩,便将曹真收为养子,改姓曹。曹真自幼与曹丕一同长大,情同手足。他勇猛善战,屡立战功,逐渐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将领。曹丕称帝后,曹真被封为大将军,统领全国兵马,抵御蜀汉诸葛亮的北伐。他深谙兵法,善于运筹帷幄,多次挫败蜀军攻势,为曹魏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曹真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且为人谦逊,深受将士爱戴。他的忠诚与才干,使其在曹魏政坛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曹丕、曹叡两朝不可或缺的肱骨之臣。
曹操最疼爱的儿子其实是小儿子曹冲,也就是历史上那个用船称大象重量的聪明孩子。
《三国志·曹冲传》中提到,曹操曾公开表示曹冲将继承他的事业。然而,建安十三年,年仅13岁的曹冲意外去世。根据裴松之引用的《魏略》描述,曹冲临终时“面色发青”,现代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某种突发性传染病的症状。
根据非官方的《曹瞒传》记载,曹冲的去世可能与曹丕存在某种关联。尽管这种说法缺乏确凿证据,但它依然对曹操的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现代先进的医疗和科技水平,曹操根本不会被曹丕的计谋所蒙蔽。即便曹丕再擅长权术,也无法在父亲面前隐藏真实意图。当代的诊断技术和科学分析手段足以揭示一切,让任何心机无所遁形。
【曹丕的“影帝生涯”】
曹丕的肺结核迹象,其实早就显露出来了。建安十六年,当时19岁的曹丕随军西征,在《典论·自叙》中提到自己“经常冒险行动,连续熬夜不休息”。
方北辰在《三国志注译》中分析,这种症状很可能是由肺结核引发的夜间盗汗和睡眠障碍。此外,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确立为世子时,史料记载存在矛盾。《魏书》描述他“接旨时泪流满面”,而同时期的《资治通鉴》则记载曹操“观察其举止,怀疑其诚意不足”。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公元219年。
关羽利用水势击败了曹操的七支军队,曹操因此考虑迁都避其锋芒。然而,曹丕主动提出驻守邺城。《魏略》中提到,曹丕当时“脸色泛红,说话急促”,这些都是肺结核发作的常见表现。尽管如此,当曹操深夜巡视邺城防御时,曹丕在寒风中坚持站立了四个小时,期间没有发出一声咳嗽。
【那碗冰镇梅汤】
公元220年农历一月,魏王曹操在洛阳城身染重疾。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曹丕设下了一个棘手的考验,当着众大臣的面,要求曹丕喝下冰凉的梅子汤。这一场景在《世说新语》中有详细描述:“文帝接过冰酪,虽然身体颤抖,但还是喝得一干二净。”要知道,肺病最怕的就是寒冷,但曹丕却毫不犹豫地喝完了。那天晚上,他高烧不止,却仍然坚持在灵堂守孝整整三天。
曹操临终前,终于下定决心,在遗嘱中明确写道:“曹丕可以继承我的事业。”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肺结核病人的症状确实能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心理意志得到缓解。一位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在《三国人物病症新解》一书中分析,魏文帝曹丕很可能长期服用五石散来缓解疼痛。这种含有砷成分的丹药虽然能让人精神振奋,但会加重肺部损伤,加速病情恶化。
【称帝背后】
公元220年,曹丕登上皇位后,性情骤然变得急不可耐。
曹丕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完成了汉魏政权的更迭,随后便接连发动对吴国的战争。虽然打着"统一天下"的旗号,但实际上另有隐情。据《三国志·吴主传》中裴松之引用的《魏略》记载,曹丕在广陵江边对孙权放狠话时,咳嗽声大到震动了船只,却执意不让太医诊治。历史学家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指出,曹丕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想在还能骑马作战时尽快建立功业。
黄初五年,曹丕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尽管司马懿极力劝阻,曹丕还是坚持亲自带兵攻打东吴。要知道,在此之前,曹丕几乎事事都听从司马懿的建议,但这次却一反常态,完全不顾司马懿的反对。
据《魏书》所述,他出征前每日仅食用三升粥,这个食量甚至不及普通士兵。在江边与吴军对峙时,吴将徐盛施展疑兵之计,曹丕竟因此退却,感叹道:“对方有能人,不可轻举妄动。”这哪里还像当年那个喝冰汤的勇猛之人?显然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司马懿得知后】
司马懿是第一个察觉曹丕病情的人。根据《晋书·宣帝纪》的记载,司马懿在一次汇报军务时,注意到曹丕桌上的痰盂中有血迹。事后,他对儿子司马师说:“主上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到了黄初七年正月,曹丕最后一次召见司马懿,司马懿在《请宽刑疏》中特别提醒“陛下应该静养”,实际上他已经看出曹丕时日无多。
曹丕坚持了多长时间?从正月初五下令“减少饮食和娱乐”,到五月十七日去世,他顽强支撑了四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曹叡被确立为太子的时间选在了清明节,这一安排寓意深刻,暗示着托付重任的含义。
曹真、陈群和司马懿被召来接受遗诏,这一安排旨在通过三人之间的相互牵制来维持权力平衡。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裕颁布了《敕豫州禁奢令》,直至临终仍心系政务。
【被低估的文帝】
曹丕在位时间虽短,仅六年,却为魏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初期有效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尽管这一制度后来沦为门阀势力的工具,但其初衷是选贤任能,为魏国的政治结构带来了新的活力。
此后,朝廷严禁宦官干预朝政,这一举措影响深远,从根本上解决了东汉长期存在的政治弊端。
曹魏在黄初五年重新开设太学,当年招收的学生数量达到了三千人。
为了增强国力,曹操推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垦政策,他委派张既前往凉州主持垦荒事务。通过这一举措,积累了日后征讨蜀汉所需的物资储备。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文学评论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南宋学者朱熹曾评价其才华值得肯定。倘若他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或许能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曹丕一生短暂,年仅40岁便去世,但他在短短27年间成功实现了争夺皇位、取代汉朝、治理国家三大目标。他自幼体弱,13岁就出现咳血症状,却凭借五石散缓解疼痛,用冰水抑制咳嗽,甚至通过写诗来掩饰病态,硬是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一生精于谋划,却未料到司马懿比他长寿,最终未能掌控全局。
如果曹操死后有灵,他是否会为那杯凉梅汤感到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