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建国初期,咱和苏联那关系,好得就像穿一条裤子的铁哥们儿。在武器设计和制造这块儿,咱就跟着苏联走“苏式”路线。
为了让苏27和苏30这些重型战斗机飞得更远、打得更猛,就像给手机配上大容量充电宝一样,咱在2000年的时候,就琢磨着从俄罗斯进口一批大型空中加油机。

素材来源于网络
其实2000年的时候,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空中加油机,就是轰油6。不过这轰油6啊,是从轰炸机改造过来的,就像把一辆小轿车改成了小货车,实际能携带的加油量也就25吨左右。
这点油,也就勉强够给两架苏27加加油,根本满足不了咱空军当时给苏30这种重型战斗机进行长距离补给的作战需求,这就好比你拿着一个小水壶,想给一辆大卡车加满水,根本不够用啊!

有需求就得想办法解决嘛。空中加油机本身属于高技术含量的装备,价格自然不菲,各个国家都把它当成宝贝疙瘩,严格保密。要是靠自己研发,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了。所以啊,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曾经卖给咱苏30战斗机的俄罗斯直接买。
当时中俄两国商量着要买的空中加油机,就是能装90多吨油料的大型空中加油机伊尔78。这伊尔78在当时那可是响当当的,号称是世界上能和美国KC46A加油机掰掰手腕的机型。

它不仅能同时给三架战斗机加油,就像有三个加油枪同时工作一样,还曾经给苏制图95远程战略轰炸机中途加过油。
不过,伊尔78虽名气大,却是前苏联时期设计、解体前不久才列装的“老古董”。彼时我国已着手拆解改装外购武器,俄罗斯怕我国掌握其大型软管加油技术,便狮子大开口。

除此之外,俄罗斯对技术泄露问题的担忧也是谈判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伊尔78的技术可谓是俄罗斯的“王牌”之一,涉及到核心军事安全和技术保密的要求。因此,俄罗斯在出售这些飞机时提出了严苛的条款,不仅价格上有较高要求,还需要附带技术转让和保密协议。
由于这些条件,双方未能就采购达成一致,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对于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一笔军事采购的失败,更是一次空中加油技术获得的重大障碍。然而,这次挫折却为后来的转机埋下了伏笔。

在1991年,苏联这个“大家庭”一散伙,乌克兰可就摇身一变,成了“军火界的暴发户”,一夜之间继承了上千架飞机、坦克、导弹,航母都像玩具一样收归囊中。
不过啊,这“暴发户”的日子可不好过,乌克兰很快发现,养这些“吞金兽”可是个无底洞。眼睁睁看着这些宝贝疙瘩在仓库里生锈,到了2010年左右,经济更是跌到了谷底,军工企业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就说那三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吧,当年在苏联空军里那可是响当当的明星,能驮着60吨油在天上飞5000公里,给战机续航,那叫一个威风。

当俄罗斯与中国的谈判破裂后,乌克兰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这些飞机虽然经历过一番翻修,但价格相较于俄罗斯的报价低得多。这无疑是一个诱人的选择,尤其对于急需提升空中加油能力的中国来说,乌克兰的提议几乎是“捡漏”的机会。
尽管这些飞机的质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但中国并未因此退缩。
在考虑到急迫需求的情况下,中国军方理智地评估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首先,空中加油技术的价值显然远高于这些翻新机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伊尔78所代表的苏式加油技术对中国空军的战略提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提升苏30战机的作战半径方面,空中加油机的作用不容小觑。
即使这些飞机的质量无法与全新机型相提并论,但它们依然能满足中国空军在当时的作战需求。因此,中国决定以47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3架翻新的伊尔78空中加油机。

这些加油机的到来,像是给中国空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迅速提升了其空中加油能力,尤其在进行远程训练和大规模作战演练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伊尔-78的到来,解决了中国空军在远距离飞行中长期困扰的问题——加油瓶颈。
回想2015年,在南海的演习中,歼-10战机与伊尔-78加油机携手进行了一次长达2000公里的空中加油演练。这一演习不仅极大提升了空军的作战能力,也让歼-10战机的作战半径得到了有效扩展,使得中国空军在日益复杂的空中局势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这还不止于此,除了歼-10,苏-30战机也加入了空中加油的行列。通过与伊尔-78的配合,苏-30的飞行半径获得了极大的延伸。一旦加油完成,苏-30甚至能执行跨越8000公里的任务,成为远程打击的有力武器。
伊尔-78每次可提供60吨油量,为战机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确保了长时间巡航任务的顺利进行。加油过程中,软管加油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加油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战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加分不少。

虽然乌克兰只是一个“商人”的角色,出售的是过剩的军事装备,但我国则通过这笔交易收获了对空中加油技术的掌控,为未来的技术进步铺平了道路。
表面上看,乌克兰的短期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战略角度看,中国无疑获得了更多的长期军事价值。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伊尔-78加油机也不例外。尽管它为中国空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训练提升,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暴露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首先,伊尔-78的庞大体型和较慢的速度,使得它无法像那些更现代化的战斗机那样机动灵活。在空中加油过程中,由于加油速度较慢,整个过程的耗时较长,这无疑会影响到作战效率,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此外,伊尔-78的数量有限,仅有三架,这意味着在大规模作战中,它无法满足所有战机的加油需求,限制了其战略运用的广度和深度。

更为棘手的是,伊尔-78的隐蔽性差,作为一架体型庞大的加油机,它在战斗中显得尤为显眼。这不仅使得它容易成为敌方的攻击目标,也使其在现代战斗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大打折扣。在敌方的干扰和空中打击下,伊尔-78的安全性显然难以保证。
更何况,伊尔-78作为二手设备,维护成本较高,零部件老化问题也为空军带来了不小的后勤压力。尽管它在短期内解了燃眉之急,但在未来的大规模作战中,伊尔-78的局限性无疑会影响到中国空军的持续作战能力。

随着伊尔-78暴露的局限逐渐显现,中国空军开始寻求更为先进的解决方案。2016年,国产运-20的亮相,运-20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220吨,航程可达7000公里,远超伊尔-78,成为空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与伊尔-78相比,运油-20的最大载油量可达80至100吨,较伊尔-78的60吨大大增加,这使得运油-20能够为更多战机提供加油支持,极大提升了空中加油的效率和作战灵活性。最为突出的是,运-20不仅能够为单架战机加油,还能同时为两架战机提供支持,解决了空中加油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此外,运-20的航程更长,可以在更远的战斗区域内进行支援。

2021年,运油-20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测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装与完善后,运油-20在2022年正式亮相。
尤其是在2023年的西太平洋演习中,歼-20和歼-16等战机与运油-20成功进行了超过4000公里的空中加油任务。运油-20的表现震慑了美军,迫使其调整战略路线,这无疑展示了中国空军在远程作战中的强大潜力。

到2024年,运油-20已经完全取代了伊尔-78的空中加油任务,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加油机。随着技术的进步,伊尔-78逐渐退出了中国空军的主力阵容,完成了它的“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