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挤掉内容的水分,微博不再欢迎“话痨”

三易生活 2025-04-11 19:10:52

如果很喜欢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那么接下来你的“天”可能就要变了。日前微博方面发布公告称,近期将优化公域场景下的内容分发规则。据了解,在此次调整后,微博平台的个人账号在单日发文超过50条后,超出部分的博文将限制进入推荐流、热搜流等公域场景,但在关系流、个人主页等私域场景则不受影响。

对此微博方面表示,此举旨在引导创作者专注内容质量,避免高频低质信息对公共空间的过度占用,进而提升用户消费体验,促进内容生态的健康公平发展。

众所周知,对于微博这类社交媒体平台而言,公域流量无疑是用户注意力与平台商业价值的核心载体。而且早在2018年,微博就推出了广告共享计划,对于开通的博主会给予广告分成补贴,具体金额则是由博主发布内容的数量、阅读量、互动量等数据决定。

既然有利可图,自然就难免会有部分用户恶意通过高频次发布低质、同质化的内容,例如重复的娱乐八卦、未经验证的谣言、诱导性广告等,用“刷屏”的方式来抢夺流量、进而变现。但这种行为在薅平台羊毛的同时,也会导致微博优质内容被稀释,用户被迫需要在冗余信息中筛选有效内容,进而导致停留时长与满意度的下降。

而且随着生成式AI相关技术的发展,批量发帖的门槛与成本也进一步降低。事实上,远在太平洋彼岸的马斯克就曾以机器人账户太多为由,一度宣称要放弃收购X平台(原推特)。在接手之后,他也立刻采取了诸如向用户收取少量费用等方式,来打击机器人账号。

所以不论是从自身的商业化、还是用户体验方面来看,微博出手治理公域内容生态,将公域资源向高质量内容倾斜都无可厚非,或者说是应有之义。

可问题就在于,虽然微博限制用户发帖的动机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多少却有一刀切的嫌疑,有些过于简单粗暴。且不说此举是否会导致创作者的自由度受限,其底层逻辑便存在明显的漏洞。

不难发现,微博此举意在通过限制发帖数量,来倒逼用户提升内容质量,但这一逻辑建立在“高频发帖=低质内容”这一假设上。然而这样的假设显然并不成立,毕竟发帖数量与内容质量并无直接联系。例如部分垂直领域创作者(如新闻快讯、赛事直播、突发事件记录者)单日发帖量就可能会远超阈值,但相关内容依旧具备较高的时效性与公共价值。

而且微博此举,也忽视了用户行为的复杂性,以及自身的内容特性。要知道用户的发帖动机非常多元,包括社交表达、商业推广、知识分享等,而且微博的内容生态本身便是以简短实时信息为特征。在这两个因素叠加后,也就意味着仅从发帖数量这个单一维度去判断,很有可能就会造成误伤。

再加上对于同样依赖广告分成或流量变现的中小创作者而言,微博此次的限流举措也或将直接影响到收入。

退一步来说,即使高频发帖与内容低质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每天50条”这个数据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如果这样的限制举措效果有限,微博方面又要怎么做呢,难道要进一步下调用户每日发博的限制吗?而且对普通用户来说,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更像是让其为自己没有做的事情买单,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

此外随着微博做出这一调整,有意规避限制的用户就或将采取多账号分发等方式来应对,进而催生账号买卖、养号等黑灰产。更为重要的是,微博这样做也给自己埋了雷,那就是如果用户减少发博数量,就真的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流量吗?可一旦打击了用户积极性再想补救,显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当然,业内并非没有通过限制发帖数量、倒逼用户提升内容质量的先例,比如微信公众号就是。但需要注意的是,与微博不同,微信公众号从一开始便对推送数量有着严格的限制。可以说微信公众号的用户认知、流量生态,都是建立在一套不变的规则上的。相比之下,一直鼓励用户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的微博,如今想要限制用户发帖数量多少就有些自相矛盾了。

总而言之,通过发帖数量限制倒逼内容质量这一举措的本质,其实更像是平台治理的“低成本策略”,其背后或是微博对于内容质量评估的逃避。从表面上来看,此举是旨在对于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但如此简单粗暴的做法可能不仅难以实现内容质量提升的目标,反而还将破坏平台的生态平衡。毕竟对于一个依赖用户产出内容的平台而言,此举几乎是在饮鸩止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6
三易生活

三易生活

专注IT,最快最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