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可能真的要在国内市场“失宠”了。根据洛图科技(RUNTO)公布的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手环TOP5品牌中只有小米实现了增长,就连排名第二的华为销量也同比下滑9.7%、排名第三的荣耀则同比下滑了10.3%。
除了独占鳌头的厂商之外,其他友商都在衰退,这即使是放在马太效应更强的互联网行业都不太正常,更何况作为消费电子行业一员的智能手环赛道。这个现象也就意味着整个智能手环市场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小米也仅仅只是“吃下”了一部分华为、荣耀、KEEP丢掉的份额。
那么智能手环的热度为何一年不如一年呢?这其实是因为作为一款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先天性就不足。十余年前Fibit在推出初代手环时,主要是为了打造一个服务于记录运动数据的可穿戴设备,这也为后续的智能手环产品奠定了发展基调。
随着Google Glasse点燃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一众消费电子巨头也盯上了这个赛道。尤其是在2014年上市的初代小米手环,更是以79元的亲民价格横扫智能可穿戴市场,在一年之内就卖出了超千万只。
彼时消费者购买智能手环就是为了追赶潮流,体验记录运动数据、检测睡眠等等,以往需要专业设备才能实现的功能,还能搭配智能手机做到防止漏接电话/微信消息,乃至移动支付。在十余年前,智能手环做到了用百元左右的价格,让消费者体验到前沿科技的效果。
遗憾的是,世界并非静止不懂的,硬件技术的进步才是主题。根据Canalys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智能手环自2020年第三季度达到高点以后,便进入了持续的下滑状态,到2021年出货量就逐渐被智能手表赶超。
随着消费者开始关注健康监测、运动追踪等更复杂的功能,智能手环的体积和成本问题就开始陆续暴露。受限于使用体验和成本,智能手表能内置的传感器类型有限,比如心率监测、血氧检测,以及血压检测依赖的PPG和ECG传感器,精准记录户外运动轨迹的GNSS芯片,基本都与智能手环无缘。
此外作为一个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产品,智能手环还吸引了一大批白牌的关注,直接将这一市场变得良莠不齐。在白牌商家的“助推”下,智能手环的均价也迅速从百元级变成了几十元。可是为了确保利润率和用户体验,手机厂商反而没法去打价格战,最终就导致了如今的智能手环市场两极分化,其中便宜的白牌手环仅需几十元,大厂的手环则保持在199元左右的起售价。
更致命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手机厂商还搞出了“轻智能手表”。所谓的“轻智能手表”,指的是具备智能手表外观,配备比手环更丰富的传感器,但仅搭载算力较低的芯片、使用功能封闭的RTOS系统,以及不可安装第三方App的产品。
显然轻智能手表无法与真正意义上运行WatchOS、WearOS的智能手表相提并论,但被称为“大号手环”的这类产品就足以形成对智能手环的降维打击。毕竟轻智能手表也是手表,天然就具有手表的装饰属性,能够成为兼具科技与时尚感的潮流单品,而这也是智能手环缺失的属性。
此外,轻智能手表的尺寸与真正的智能手表几乎无异,并且体积的增大也带来了电池容量的提升。同时由于“大号手环”的定位,轻智能手表的价格并未对标动辄数千元的全智能手表,反而对标的是智能手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轻智能手表基本就在数百元,对于消费者而言,多花几元购买轻智能手表与多花数千元买智能手表无疑就不是一回事了。
更大的屏幕、更好看的外观、更长的续航、更丰富的功能,而这一切仅仅只需要多花几百元,所以对于想要购买一款腕上设备的消费者来说,轻智能手表就要比智能手环好了太多。
当然,智能手环在国内市场的衰退并不代表它就会从此消失。如今智能手环出海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一如当年的智能手机那样。
在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区,消费者对腕上设备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智能手表的价格明显就要高昂得多,而定位更低的智能手环既能够让消费者体验到追踪运动、睡眠、心率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能他们买得起。
所以尽管智能手环在国内市场已经逐步让位于更先进的轻智能手表,但它们在海外市场依旧还有故事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