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走断腿”!越建越大的反人性设计,还是以服务旅客为中心吗

君君阿博 2024-09-23 02:30:38

“从浦东下机到坐上磁悬浮,我仿佛度过了两年。”这句吐槽让不少人会心一笑,但背后反映的却是现代机场设计的一个巨大矛盾:规模越大,旅客越疲惫。浦东机场的“走断腿”现象,不仅是旅客们的心声,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上个月,一则寻人启事登上了微博热搜。一名日本游戏编剧应邀来沪,却在浦东机场迷失了方向。由于无法连接上WiFi,也没有中国电话号码,他在机场内足足“暴走”了七小时,直到走到黄浦区才找到解决办法。这一真实的经历,无不揭示出大型机场复杂设计带来的不便。

如果你以为浦东机场已经是极限,那就大错特错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机场,是位于沙特阿拉伯的达曼法赫德国王国际机场,占地面积高达780平方公里,而浦东机场的40平方公里在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试想,在这样庞大的机场里,旅客们是否会有一种取经般的感觉?

实际案例与数据

浦东机场的“走断腿”现象并非个例,类似的情况在全球各大机场屡见不鲜。以达曼法赫德国王国际机场为例,其占地面积居世界第一,780平方公里的规模令人咋舌。相比之下,浦东机场的40平方公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庞大的面积并非仅仅为了彰显气势,更是为了应对庞大的客流量。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世界上客流量最大的机场是位于美国的亚特兰大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高达1亿740万人次。中国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面积达141万平方米,年旅客吞吐量为1亿100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在7400万人次,位中国第三。如此庞大的人流量,航站楼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以保证旅客的顺畅通行。

航站楼布局分析

航站楼的布局直接影响着旅客的体验。前列式布局的设计简单,登机口一字排开,旅客仅需步行短距离即可登机。然而,这种设计在面对庞大的客流量时显得捉襟见肘,不同航班间的旅客容易互相干扰,导致混乱。

廊式布局则是在主航站楼延伸出一条走廊式通道,飞机依次停靠在走廊的两侧。这种布局最大化地利用了航站楼的空间,是国内4E类以上机场最常用的结构布局。然而,延伸出的走廊也增加了旅客的步行距离,导致“走断腿”现象频发。卫星式布局,是在主航站楼外部建立独立的登机厅,通过廊道连接主楼。这种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机场面积,增加飞机停靠数量。虽然解决了空间利用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困扰,旅客在主楼和登机厅之间的往返步行距离大大增加,导致了更多的抱怨。

综合考虑因素

在设计机场时,不仅需要考虑旅客的便利性,还必须兼顾成本、航空公司和零售商的利益。机场内的免税店和其他商铺,作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位置和数量的布局也需要精心设计。三亚机场的免税店,成为了代购们的集聚地,有些旅客甚至能够逛上一个多小时,这类收入对机场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机场设计需要在旅客便利性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更多的商铺意味着更大的收入,但也意味着旅客需要走更多的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舍,成为了设计师们头疼的问题。

高铁与飞机的对比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行方式变得多元化,高铁逐渐成为了不少人的首选。高铁价格相对稳定,且普遍比飞机便宜。以北京到上海为例,乘坐高铁仅需4小时,而飞机则需2小时。然而,考虑到机场安检、登机等流程,乘飞机的实际时间成本往往更长。从舒适度来看,虽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提供了较好的休息环境,但高铁的优点在于连接地铁,旅客上下车方便,不用像机场那样需要长时间步行。更重要的是,高铁沿途的风景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而飞机则欠缺这一点。

安全性与体验

从安全性来看,飞机的每百万次飞行事故率仅为1.01,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飞机的安全性越来越高。然而,一旦发生事故,死亡率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高铁的事故率虽略高,但其安全性也在逐年提升。

在食物供应方面,飞机上的餐食基本能满足乘客需求,而高铁上的食物则需要自费,且选择有限。虽然飞机票价有所波动,但高铁的票价相对稳定,且不需要提前到场,节省了时间成本。选择交通工具时,不能仅从某一方面来判断,而是需要综合考虑预算、时间、舒适度等多个因素。飞机和高铁并非对立的选择,而是可以相辅相成。旅途前赶时间可以选择飞机,而在旅途中想要享受风景,则高铁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机场“走断腿”现象,虽让人苦不堪言,但也反映了现代机场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未来的机场设计必定会更加人性化,既满足旅客的便利需求,又能兼顾商业利益。在这个多元化的出行时代,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权衡。飞机和高铁各有千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需求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希望未来的机场设计能真正以旅客为中心,让“走断腿”成为历史,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美妙的旅行体验。

0 阅读:24

君君阿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