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来自哪里?为何有人说它是中国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

征途所见所感 2022-02-06 10:23:08

红薯的名称很多,各地不同,在福建的俗称为“地瓜”;它是从外国传来的,所以叫番薯;民间俗称为山芋;红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有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皮色带红的叫做红薯、红芋、红苕;皮色黄白的叫白薯。诗人对番薯作了赞赏:“垅垅绿,块块根,蔓蔓长藤节节根”。

中国人认识红薯是因为明万历年间的一场大旱,这场大旱发生在福建地区。福建山多地少,旱灾发生的时候,当地出产的粮食已经无以为继。这时侨居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的福建人陈振龙,从吕宋带回红薯藤试种,后由其子向当时福建巡抚金学增上帖恳求推广,金学增对此十分支持,积极推广,福建人民便是托了番薯的福才得以度过大灾。

同是在万历年间,广东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带回薯种,在家乡东莞试种,到明朝末年,福建与广东两省成为中国最早出产红薯的地方。红薯在中国的角色,是明清时期频发的灾荒使得红薯快速在中国内地传播,明代徐光启总结了番薯的“甘薯十三胜”的独具优势,并由官方强力推广,这样更加速了红薯在中国国内的传播。

红薯,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鲁、墨西哥一带,当地的印第安人在公元前8000年前就开始食用这种块根植物。也许因为红薯喜欢炎热和干旱,多砂石土壤生长,我国的沿海地区给予了它这种自然条件。红薯来到中国之后,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它和同时传来的玉米,一起成为开垦穷山恶水的先锋。红薯和玉米的高产,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口的暴涨,人们为了生活继续开荒种地,进而加速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明清时期的灾荒连年,其原因不仅仅是气候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是大量激增的人口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加重使得土地越来越贫瘠。

红薯所属的旋花科植物,这类植物多数都是有毒的,但红薯却是一个例外,我们常吃的部分是由它的根系发育成为的块根,这点与马铃薯和薯蓣是不同的,后者是分生的地下茎发育成的块状茎。过去,在很多地方,红薯一直都是作为人畜共食的经济作物,福建客家话里有俗语:“嫁妹莫嫁竹头背,毋系番薯就系猪菜。”意思就是嫁女儿不能嫁到竹林背后的山里,在山穷水尽的地方生活,每日背回家的要么是红薯,要么就是用来喂猪的红薯藤叶,毕竟在穷山恶水的地方也只有红薯才能填饱肚子。

如今,红薯已成为我国百姓的一道宝贝美食。红薯养人,但是也不能一日三餐地吃,红薯富含的果糖和果胶会刺激肠胃发生反酸,那些常年把红薯当粮食的地方,人们大多都有胃病。然而穷人也有穷办法,人们发现用红薯叶子和嫩梢煮粥搭配红薯吃可以减轻反酸的毛病,于是红薯叶子也被人们端上了餐桌,成为日常蔬菜,走上了人们家庭的餐桌。

1 阅读:50
征途所见所感

征途所见所感

爱好旅游,摄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