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1年5月在兰考县谷营镇,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兴致勃勃地向身旁的记者介绍着:“瞧瞧咱的小麦新品种,穗子大叶子小,模样好看,品质更是没话说!”
这位老人叫沈天民,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后来弃医从农的农民,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农民,花了56年的时间,培育出了100多个小麦新品种。
这些小麦新品种的品质甚至让国内外的专家都发出惊叹,《世界经济报道》甚至刊登了一篇文章,分析沈天民已经成为“袁隆平第二”。
当然,他还有一个人们授予的名称叫做“小麦界袁隆平”。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一个本来想要从医的人投身农业事业中的呢?
——【·解决“饿”病的医生·】——
1965年,那时的沈天民刚刚中学毕业,彼时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所以毕业之后就跟着医生父亲准备学医。
然而年幼的沈天民在偶然间发现,当时的粮食亩产量实在是太低了,人们根本就吃不饱肚子,所以接诊病人的很多毛病都是被饿出来的。
医生只能治病,但是对病人吃不饱饭的情况却束手无策,所以沈天民做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回到田里面种小麦。
就这样,沈天民告别了诊所,回到了樊寨村,他知道良好的种子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他四处打听,费尽周折找到了一种良种小麦“北京 8 号”。
在随后的日子里,沈天民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片麦田中
他精心照料每一株麦苗,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小麦亩产奇迹般地从原本的30多公斤增长到了200公斤,沈天民看到了希望。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在经历了几年的增产喜悦后,曾经带来丰收希望的外地品种“北京8号”,在当地竟然开始出现大面积倒伏。
沈天民意识到,要想让这些小麦在家乡的土地上也能生长,还必须培育书适合当地环境的小麦品种才行。
于是在接下来很多年的时间里面,他不停地尝试培育新品种小麦,这一研究就是56年的时间。
“樊寨”系列小麦新品种问世之后开始在黄淮流域推广种植,彼时将小麦的亩产从200公斤一跃提升至400公斤。
而沈天民的故乡也成了在国内都非常出名的小麦品种培育场地。
56年的时间里面,沈天民首次将每公顷小麦的产量提升至12吨,除此之外里面的两个品种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高产小麦品种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推广,那么肯定能够解决吃不饱饭的问题。
而如今,中国的小麦种植面积在世界上虽然不是第一位,但产量却稳居世界第一位,当初那个想要病人吃饱的梦想,如今已经实现了。
但70多岁的沈天民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依然在小麦育种的路上不停地往前走,甚至和国外的很多专家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一同研究小麦育种。
未来,沈天民希望能将国产的小麦推向世界,解决世界那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那么小麦育种究竟有多么困难呢?
——【·小麦的育种·】——
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是应对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的关键策略。
但是小麦育种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比如培育小麦首先要进行亲本选择。
育种家需要挑选具有目标性状的小麦植株作为亲本,这些性状可能包括高产量、良好的面粉品质、对常见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对干旱、寒冷等恶劣环境的耐受性等。
例如,若要培育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就需选择本身具有抗锈病基因的小麦作为亲本之一。
这一步骤需要育种家对大量的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筛选,不仅要了解各品种现有的性状表现,还要探究其遗传背景,确保所选亲本的优良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给后代。
确定亲本后,就要进行人工杂交,在小麦开花期,育种人员小心去除母本的雄蕊,以防止自花授粉,然后将父本的花粉传授到母本的柱头上。
例如,将具有高产性状的小麦品种与具有抗病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期望在后代中集合两者的优势。
杂交种子种植后,进入漫长的后代选育阶段。从第一代杂交种(F1)开始观察,F1通常会表现出杂交优势,但性状并不稳定。
随着世代的推进,从F2代起,各种性状开始分离。育种人员需要在田间对大量的植株进行细致观察和筛选,根据目标性状如植株高度、穗粒数、抗病性等进行标记和选择。
这一过程需要年复一年地在田间劳作,对每一株小麦进行详细记录和评估,挑选出那些既具有较高产量潜力,又表现出良好抗病性的个体,将其种子单独收获,继续种植培育下一代。
经过多代选育,当某些后代植株的性状逐渐稳定一致时,就形成了品系。
此时,这些品系会被种植在不同的试验田块中,进行更严格的产量、品质和抗性鉴定。
通过品系鉴定且表现突出的品系,会被提交给相关的品种审定机构。
审定机构会组织专家按照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对品系的各项性状进行再次评估,包括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是否符合推广要求
只有通过审定的品系,才能正式成为被认可的小麦新品种,并推向市场进行大规模种植。
所以进行小麦的品种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通过了解其复杂的流程、克服重重困难并经历漫长的周期,育种家们也能不断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优良品种。
参考:
中国网《兰考这位“泥腿子科学家”被誉为“小麦界袁隆平”》20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