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溯源与养生核心
清明,取“天清地明”之意,是春季第五个节气,亦是唯一兼具自然节令与人文节日的节气。《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此时阳气升发至盛,肝木旺盛,易生肝火,克伐脾土;加之风燥交加,肺气易受邪侵。故《黄帝内经》强调“春三月,此谓发陈……逆之则伤肝”,清明养生当以“疏肝健脾、柔养肺气”为纲,顺应天时调和阴阳。
一、清明饮食原则:清补为主,忌辛温燥烈
疏肝泻火:肝气过旺易致头晕目眩、烦躁失眠,宜食荠菜、菠菜、菊花等清肝之物。《本草纲目》载荠菜“利肝和中,明目益胃”,与春令肝气相应。
健脾祛湿:脾为后天之本,清明湿气渐重,需以山药、薏米、茯苓等甘淡之品健运脾胃。《本草求真》称山药“补脾肺之阴,滋胃固肾”,尤宜清明温补。
润肺防燥:风燥伤肺,易发咳喘,可多食百合、银耳、枇杷等润肺生津之品。《神农本草经》言百合“主邪气腹胀,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恰合清明养肺需求。
二、清明药膳方:以食代药,调和阴阳
杞菊猪肝汤——养肝明目,滋肾益精
原料:枸杞子20g、白菊花8g、猪肝500g、红枣30g、生姜少许。
制法:猪肝焯水后与枸杞、红枣同炖1小时,起锅前10分钟加入菊花。
功效:枸杞补肝肾之精,菊花清肝明目,猪肝“以形补形”,三者合奏滋阴平肝之效。《本草纲目》赞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此汤尤宜肝血不足、目涩眩晕者。
芹菜百合炒肉丝——平肝清热,润肺安神
原料:旱芹400g、百合100g、猪瘦肉150g。
制法:芹菜焯水后与百合、肉丝同炒,调味即可。
功效:旱芹性凉,擅清肝火,《食鉴本草》称其“除烦热,下淤血”;百合润肺宁心,合为清明肝肺同调之佳品,尤适心烦失眠、口苦目赤者。
艾草青团——温中祛湿,健脾固表
原料:糯米粉250g、艾草150g、红豆沙200g。
制法:艾草焯水打汁,与糯米粉揉团,包入豆沙蒸制。
功效:艾草性温,可驱寒除湿,《本草正》载其“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糯米补中益气,红豆利湿健脾。此食虽为节令点心,然需注意糯米黏滞,脾胃虚弱者宜少食。
山药红枣粥——补脾养胃,益气生津
原料:山药100g、红枣10颗、粳米100g。
制法:山药切块与粳米同煮至软烂,加入去核红枣稍炖。
功效: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本草纲目》),红枣补血安神,合而温润平和,尤宜清明时节防肝旺伤脾,缓解倦怠乏力。
三、养生茶饮:清肝解郁,顺应春升之气
菊花玫瑰茶:菊花10g、玫瑰花5g、桑叶10g,沸水冲泡。菊花清肝火,玫瑰疏肝郁,桑叶润肺燥,三味合泡可解春困郁结。
黄芩绿茶:黄芩6g煎汁泡绿茶,清热燥湿,降压解毒,适肝火偏旺、血压偏高者。
四、古籍智慧与养生禁忌
《黄帝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清明尤需防风邪侵袭,晨起可做“鸟展翅”导引以疏肝气;另需忌食羊肉、竹笋等发物,免助肝火。体质虚寒者慎用寒凉野菜,如马齿苋、鱼腥草需焯水去草酸,并佐姜蒜调和。
清明不仅是追思先人的时节,亦是调养身心的良机。顺应天时,以食为药,方能在春生夏长之际蓄积生机。愿读者循此养生之道,岁岁安康,清明常在。
参考文献:综合《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及太湖县中医院等权威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