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万个报刊亭被拆除,昔日风靡全国的报刊亭缘何走向消逝?
在此做个小调查:你身处哪座城市?你所在之处是否还有报刊亭留存?你可还记得上次在报刊亭购买的物品是什么?
报刊亭往昔盛景:记忆中的文化角落
犹记小学与初中放学之际,报刊亭总会被纯真的学生党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询问老板娘有无《意林》《青年文摘》《故事会》之类的作文素材读物,那可是彼时大家写作的重要灵感源泉。
体育迷们则会前往报刊亭抢购《体坛周报》《足球周刊》,而诸如《读者》《知音》《大众软件》等杂志也曾盛极一时。当然倘若有男生购得《男人装》,便会惊觉自身人缘瞬间爆棚。
报刊亭承载着众多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共同回忆,更是许多人的文学启蒙摇篮。然而近年来,往昔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却近乎绝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2万个报刊亭被拆除。2013年,郑州率先关停所有报刊亭,成为全国首个无报刊亭的省会城市。
此后其他城市的报刊亭要么集体关停,要么仅余寥寥数个。究竟是何缘由致使报刊亭走向没落?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时代变迁轨迹呢?
报刊亭兴起背景:下岗潮中的再就业安置
报刊亭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彼时正值国企改革浪潮汹涌,下岗潮席卷而来。在1998年至 2000年这三年间,每年均有700万至900万国企工人下岗失业。
在1999年的小品《打气》中,甚至有这样一句台词:“咱当工人的,得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那段时期,许多人无奈选择摆地摊为生,亦有人无所事事整日嗑瓜子消磨时光,更有甚者加入黑社会。相较而言,能够被政府安排组织至报刊亭再就业之人已属幸运。
报刊亭在90年代的主要作用便是安置下岗人员。实际上当时多数人并不看好这份工作,毕竟区区两平米的报刊亭,又能赚取多少财富呢?不过是勉强维持生计罢了。
但形势很快发生逆转。2000年前后,传统媒体步入黄金时代,然而报纸、杂志的传播渠道极为有限,仅依靠书店发售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而路边的报刊亭与消费者近在咫尺,堪称巨大的流量入口,于是报刊亭瞬间成为香饽饽,成为各大报业出版商竞相争夺的焦点。
报刊亭的衰落之因:多因素交织的困境
但时过境迁,近年来报刊亭早已风光不再。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何因素致使报刊亭走向衰落呢?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互联网的诞生直击传统媒体的要害。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攀升至2.53亿,首次跃居世界首位。
在互联网世界中,有比《知音漫客》更精彩的漫画,有比《故事会》更引人入胜的短故事,还有比传统报纸更新更迅速的新闻资讯,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资源皆可免费获取。既然如此,人们为何还要耗费金钱前往报刊亭购买呢?
在随后的数年里,《飒漫画》《童话大王》《逃之夭夭》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报刊杂志纷纷宣布停刊或休刊。读者需求的锐减致使报刊亭收入大幅跳水,报刊行业向来遵循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一份《新京报》售价一元,利润仅为一角;一本《古今传奇》杂志售价10元,利润亦不过两元。
有摊主曾一天仅售出不到20份报纸杂志,且一本杂志都未卖出,如此一来,这一天报刊的利润尚不足两元。羊城网在2015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多家报刊亭的月收入仅为三千元左右,而当时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约为1550元。
每月如此巨大的收入落差让众多报刊亭摊主叫苦不迭,难以接受。最为棘手的是,报纸和杂志销量不佳时,摊主还无法随意售卖其他物品以增加收入。曾有摊主摆放烤肠、玩具、饮料、汽水和香烟,试图拓展收入来源,结果却收到整改通知。
除了互联网的崛起以及盈利困境之外,报刊亭的淘汰还受到其他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诸如占道经营、破旧老化、影响市容等问题。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之下,报刊亭迅速被时代所遗弃,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大规模的移除报刊亭行动。
2009年,无锡市关闭拆除了市区超1200个报刊便民亭。2014年,北京朝阳区拆除了72座报亭。2015年,杭州主城区部分街道的100多家报刊亭被移除。2018年,荆州市拆除中心城区的158座邮政报刊亭。
文本来源 @财经不眠姐 的视频内容
改成卖水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