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惊叹!中国人太有钱了,国庆7天到处都是人,旅游消费火热

唐唐视野商业说 2024-10-11 03:23:3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丨唐唐视野编辑丨唐唐视野导语:

国庆七天长假一到,中国大地瞬间进入"全民旅游"模式。全国各地景点,从"人"到"从",再到"众",简直就是看人海的艺术表演,外媒看得直呼:中国人真有钱!要知道,仅长假首日,国内铁路客运量就达到2144万人次,还不算238万的航空旅客,世界人民不禁疑惑,这么多中国人是怎么挤到一起的?不仅如此,旅游热潮还蔓延到了那些三四线小城镇,连县级市的订单都暴增。问题是,这样的热潮背后,是旅游的乐趣,还是"人从众"的无奈?

每年的十一长假都是一场中国式大迁徙,热门景区成了“人人为患”的场景,火车站像菜市场,机场像年货大集,而高速路上,几公里一段的小车长龙,堪称铁打的流动展览馆。外媒惊叹中国人的"旅游力量"时,咱们自己却在堵车长龙中感叹,这是假期,还是耐力训练?别的不说,2024年光是国庆第一天,2144.8万的铁路客运量加上238.4万的民航旅客,简直可以让外媒怀疑,中国人都不住在家了吗?

1. 外媒看热闹,咱们看拥堵

外媒的报道总是带点"隔岸观火"的味道,他们看着人山人海,感叹中国人富裕了,经济繁荣了。殊不知,这背后藏着的可不仅是消费能力的问题。咱们老百姓放长假不容易,难得有个七天假期,谁不想趁机出去转转?但这也让旅游变成了一场“人挤人”的盛宴。菲律宾的《马尼拉时报》甚至把目光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移向了三四线城市,发现这些小地方也挤满了游客。县级市像是突然被打翻了旅游配额,原本安静的小城镇,瞬间成了人流的“新宠”。

看热闹的外媒还夸咱们中国人眼光独到,去县级市寻觅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但殊不知,选择这些小众目的地的游客们,背后可能是无奈——去大城市看人?还是去小地方避人?这两者间的权衡是每个假期前的一道难题。其实,避开热门景区去小众目的地,不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逃避“人潮”,毕竟十一的"旅游狂潮"早已名声在外。

2. 小众目的地的崛起:选择是无奈还是新潮?

咱们现在流行的旅游趋势,除了“看热闹”的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小众打卡",这背后有着一部分理性的思考——避开人群,享受安静。像浙江的安吉、福建的平潭、云南的景洪等,这些地方原本名气不大,可如今在国庆假期,游客订单猛增。安吉增长了86%,平潭67%,景洪也增长了50%,这种"逆袭"势头让外媒都看呆了。这些小地方的旅游订单如同股票一样猛涨,外媒用"新兴旅游经济"来形容。

但说到底,选择小众景点真的是大家“求新求异”的心态,还是在热门景点排除法下的无奈呢?试想一下,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长城这些景点,假期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而安吉的竹林、平潭的海滩却少了几分喧嚣,多了些惬意。虽然没有人山人海,但这些地方却提供了另一种旅游体验,和人挤人、跟风景点不同,这里的风土人情带着点市井的烟火气和乡村的宁静感,反而让很多人觉得值回票价。

3. 堵车这件“小事”,假期的“高光时刻”

不管你去哪儿,一件事你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堵车!每逢假期,各大热门景区门口的马路,直接变身为“露天停车场”。高速公路呢?对不起,那简直是蜗牛的舞台表演。一些人原本打算驱车远行,结果长假7天,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路上耗着。假期出行,堵车成了默认选项。

你说这堵车,能怪谁呢?高速免费政策一出,全民开车上路。你在城市堵,别人乡下堵;你上高速堵,别人下高速堵。更别提每到一些知名景区,入口处排队的长龙,简直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路上的时间一长,车里的人从“其乐融融”到“相看两厌”也就是几小时的事。有人调侃,这种出行体验让“旅游”变成了“受罪”。

其实,外媒夸咱们十一假期旅游消费火热,经济拉动大,都是看到表面繁荣,但“内卷”的出游体验呢?也许很多人回家之后的感受是——钱花了,时间浪费了,风景呢?没看到多少。

4. 如何避开“人从众”?聪明出行大法

国庆长假,这种人贴人的状况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其实未必。聪明的出行方式可以让你避开一部分拥挤。比如,选择错峰出行。十一假期,很多人都选择一号到三号这几天出门,四号以后逐渐放缓。如果能选择稍微晚一点出发,你可能就能避开人潮,享受一个相对轻松的旅程。

再有,提前规划线路也是关键。别傻乎乎地直奔那些大家都知道的热门景区,选择一些冷门小众的地方,反而能收获别样的惊喜。比如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村镇,或是自然景观丰富却不为大众熟知的景点。旅游本质上是为了放松心情,而不是为了“看人”,所以选择那些没那么商业化的地方,反而更能体验到旅行的意义。

当然,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每年假期,总有一些令人惋惜的旅游事故发生,不管是挑战极限项目,还是为了省钱住进不正规的民宿,这些看似“省心”的选择,最终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毕竟,旅游的初衷是享受,不是冒险。

5. 旅游背后的经济账:国庆消费能撑多久?

外媒看好中国国庆长假的经济效益,认为它是“黄金周”,拉动内需的利器。确实,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假期旅游已经成了生活的常态。各地景区、酒店、餐饮行业也靠着这几天的“爆款”收入,完成了大半年的业绩。然而,这种消费能维持多久?是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持续享受这种红利?

现实情况是,许多小众目的地之所以能火热,靠的是新鲜感和低价格,但一旦供大于求,或者游客审美疲劳,它们就很难持续吸引人气。因此,当下的旅游热潮,更多是建立在短期消费的基础上。如果不注重后续的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很可能“昙花一现”。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每年的国庆长假,你是宁愿在人山人海中“打卡”热门景点,还是选择在堵车长龙中“苦等”前行呢?外媒的惊叹背后,是中国旅游业的繁荣还是我们假期的“灾难”?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11

唐唐视野商业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