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大正十一年式、九六式、九九式。这三型轻机枪,都曾被我军大量缴获,用于抗击日本侵略者和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直至抗美援朝时,仍有少量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
问世于东瀛
1.大正十一年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受欧美等国的影响,伴随新一轮军备竞赛的脚步,1922年,日本历史上第一挺轻机枪定型并列装。因这年是日本大正11年,故命名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这是一挺很有特色的轻机枪。其供弹具不是常见的弹匣,也不是次常见的弹鼓、弹盘和弹链,而是罕见的弹斗。弹斗内叠放6个三八式步枪用的五发装桥夹,向下合上压弹板即可。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活塞长行程的导气式自动武器,击发后一部分火药燃气从导气孔进入导气管,推动活塞后坐。活塞在带动枪机开锁完成抽壳的同时,又带动拨弹滑板左右运动,从而把弹斗内最下一排桥夹中的5发子弹逐发拨出,从枪身左侧的进弹口进入枪膛。当一个桥夹5发子弹打光,这个空桥夹就从弹斗下方的缝隙内掉出,第二个桥夹就落下来,继续供弹。
因为该枪的弹斗置于枪身的左侧,造成了射手视线的被遮挡,瞄具反常地被置于枪身的右侧。这样的设置对于枪托抵右肩的瞄准来说,就必须得使劲向右歪脖子才行。为解决这一问题,与握柄合而为一的枪托被设计成偏离枪身轴线向右歪出的样式。歪把子一称就是这么来的。
该枪口径6.5毫米,发射减装药的6.5毫米有坂步枪弹(也可使用三八式步枪用的标准步枪弹,但抽壳效果会受影响),弹斗可一次压弹30发,全枪长1100毫米,全枪重10.20千克,射速500发/分,初速736米/秒,表尺射程2200米,最大射程3200米。
2.九六式、九九式
歪把子基于使步机枪通用弹夹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不代表为实现这一理念而设计的结构是完美的。该枪装备日军后,很快便暴露出种种弊端,军方要求改进和更替的呼声四起。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1932年初开始,日本启动了新机枪的研发。1936年,在广泛借鉴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轻机枪成功的设计后,一挺新型轻机枪被制造出来。因为这年是日本神武纪年的2596年,所以新枪被命名为九六式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仍然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和十一年式轻机枪的不同之处,是采用30发弧形弹匣从上方供弹,瞄准具左置,减小了枪管外散热片外径,增加了小握把和前提把,枪托不再偏离枪身轴线等等。虽经改进,这枪仍然显得怪异,不过相比歪把子,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的。
十多年前,有专家发文说抗日军民曾俗称九六式作拐把子,从此这一说法在坊间流传开来。但笔者遍查当年文献和老战士回忆,却无论如何找不到当年有拐把子一说,倒是有将其称作弯夹子的。
弯夹子之称,系由其弧形弹夹而来,意即弹夹不是直的而是弯的。
说到这,肯定会有一些军迷要说,那是弹匣,不叫弹夹。所以必须得罗嗦一句,军语中将弹匣与弹夹区别开来,是1970年代之后才有的事儿。在那之前,弹夹叫弹夹,弹匣也叫弹夹。
九六式轻机枪同样是6.5毫米口径,与十一年式使用同一种子弹,枪全长1070毫米,全重9千克,其他参数与十一年式几乎一样。
自媒体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说九六式仿制了捷克式,这是十足荒谬的讹传。先甭说别的,九六式是卡铁起落闭锁,捷克式是枪机偏移闭锁,在如此重要的部位有如此之大的区别,九六式怎么可能是仿制了捷克式!
在当年,采用手枪型握把、两脚架、导气管下置、弹匣上置的轻机枪是一股潮流,或者说是轻机枪发展进化到那个阶段后必然的造型,同时期有很多轻机枪都是这个样子。外观上趋同,未必就一定是谁仿制了谁。
1939年,日本又列装了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轻机枪。九九式轻机枪的结构设计与外形一如九六式。经过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后,其可靠性比九六式又有提升。
九九式外观区别于九六式的地方,一是枪托尾部有一可折叠的支撑杆,二是枪口部有一喇叭形消焰器。当然细节还有多处了,比如弹匣的弧度等。
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问世后,十一年式并没有退出战场,三枪同时服役至日军战败。但九九式只装备在日本关东军和南洋作战的部队,中国关内很少见。
易手在战地
歪把子和其后继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是侵华日军用于屠杀中国人民的凶器,我抗日军民在与侵略者的斗争中曾大量缴获。而每一挺歪把子的缴获,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仅举几例:
姜庄子斧头战
姜庄子是冀中文安县城东南的一个村庄,是当年的水陆交通要道,五一大扫荡后被敌占领。敌占姜庄子,直接威胁我工作基础较好的几十个村庄。据点内的鬼子对附近村民奸淫、掳掠、烧杀,给群众造成极大危害。县委指示县大队,择机拔除该据点,为民除害。
根据侦察得知,敌在姜庄子驻有一个加强分队,有歪把子两挺,小炮一门。十几个鬼子全部集中住在一个四合院内。每天早晨天不亮,敌伙夫打开四合院唯一的南大门,到院外二十多米处一个独立的厨房做饭,而此时的其他鬼子仍然在睡觉,要等到早饭做好后才起床。
县大队根据掌握的情况,拟定了趁拂晓敌伙夫打开院门时突袭歼敌的作战方案。因手枪不够用,决定用斧头袭击。
1943年2月21日,拂晓,敌伙夫照例提前起床,打开大门准备去做饭。就在大门打开的一瞬间,突击队二十余人迅猛出击,冲入四合院,趁敌熟睡之机,将其全部劈死在被窝里。敌两挺歪把子,一门小炮,十多支三八大盖被我缴获。
定南县大队的复仇之战
1942年“五一大扫荡”期间,在汉奸的指引与配合下,日本侵略者对定南县北疃村的地道进行了破坏并施放毒气,造成我八百余无辜民众被毒死,酿成骇人听闻的“北疃惨案”。
但英雄的人民没有被吓倒,复仇的怒火反而愈加旺盛。反扫荡中受损严重的定南县大队只剩7个人,四条枪,不到半年时间,又扩大至两百多人,一百多枪。但是,县大队没有机枪。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1943年春末夏初,敌人送枪来了。这天,天刚刚亮,李村店据点两个鬼子一个伪军,携一挺歪把子,两支步枪,又下炮楼例行巡逻。离开炮楼二里多地,走到村边地头,看到了麦地里七个青年农民正在劳作,便按每天例行的程序,叫其统统过来检查良民证。
七个农民慢慢走了过来,围拢在三敌身边。
敌人丝毫没有戒备,将几人的良民证拿在手里查看着,手中的枪戳在了地上。
时机已到,七人中的一人一个暗号,按照事先的分工,三个棒小伙子一个对一个,将敌人连人带枪紧紧地箍住,抱摔在地,另外四人抡起手中的锄头、铁锨,照着敌人的头部猛击。这七人都是身高体壮,富有作战经验,精于近身格斗的我县大队战士,战前又经过了反复的演练。眨眼的功夫,三颗罪恶的脑袋就成了烂西瓜。
不费一枪一弹,歪把子到手了。
淞沪武工队奇袭钱家桥
1943年初,我新四军淞沪武工队经侦察获知,驻奉贤钱家桥的日军刚刚领到一挺崭新的九六式轻机枪,遂计划夺取之。该村分别驻有日军一个分队13人和一个缺编的伪军中队。由于我主力撤走,日军戒备松懈,伪军则全系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1943年3月29日晚10时,在内线的接应和引导下,武工队顺利进入钱家桥。按分工,第一小组悄悄运动至日军的住处,用驳壳枪向正在熟睡中的敌人猛烈扫射,将其全歼,夺取了九六式轻机枪。第二小组运动至伪军的住处,听到第一小组枪响,立即控制了伪军,威胁其不许妄动。第三小组击毙了在据点外淫乐的零散日兵,接应并掩护第一小组顺利撤出。
不到半个小时,战斗结束。日军除带队的小队长在外赌博落网外,整个分队被全歼。那挺崭新的九六式轻机枪,包括备用枪管一根,弹匣12个,子弹1箱和步枪12支被我缴获。武工队无一伤亡。
苏中4分区缴弯夹子竞赛
1944年,新四军苏中4分区在秋季反“清乡”攻势中,开展了一项缴弯夹子竞赛活动。
活动开始后,7月11日,驻公益村之敌日军6人、伪军20人,携带一挺九六式轻机枪,由建文据点出动,前往元祥村陆玉昆小学,准备在那里拆校舍建据点。事先已经得到情报的我海东区游击队,在元祥村北300米处的一片坟地设伏,待敌进入我预设阵地,趁其不备,迅猛出击,将日敌击毙,伪军溃逃,九六式被我成功夺取,为竞赛活动首开了纪录。
10月1日,借中秋节给日军送礼之机,我东南行动大队五名队员化装成车夫,随两面政权的管事人员潜入崇海镇日军警备队,趁两面政权人员与日军觥筹交错之机,将一挺九六式轻机枪偷出据点。待敌发觉后醉薰薰追出,先是遭五名化袭队员用驳壳枪猛扫,后又遭我预先埋伏在据点外的接应队员集火栏击,敌追枪无果,又损兵折将,只好退回据点,九六式遂为我有。
从7月到10月,4分区各单位积极行动,特务4团在南坎、东南警卫团在缪家窑和东兴、海中区队在九匡河、南通警卫团和通西独立营在何家桥等,都取得战果,分别缴获九六式轻机枪共计13挺,超额完成了陶勇司令员下达的缴获一打(12挺)弯夹子的任务。
网传与史实
歪把子在互联网上是被诟病最多的轻机枪,甚至说八路军、新四军都对之鄙夷和不屑。
说歪把子差劲,用今天的标准看,这话没错;说歪把子不如捷克式,这话也没错,但要说八路军、新四军看不上歪把子,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和自媒体中的说法正相反,当年老战士的回忆中,对于歪把子,给予的都是艳羡和赞美。那时如果能缴获一挺歪把子,是特别令人振奋的事。优秀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中,曾有一节专门描写为了夺取一挺歪把子而发起的战斗。老电影《小兵张嘎》中,当讨论得知正在进入我预伏区的敌人携带两挺歪把子时,区队长难掩兴奋地说:“到了嘴边的肥肉,当然要吃,干!”这至少表现了作为老八路的作者冯志和徐光耀对歪把子的情怀。
著名作家魏巍在一首名为《叩门》的诗中写道:“妈呀,开门/咱们的人回来了/启明星就要升起/打谷场上/落满了霜……妈,瞧瞧我们得的枪吧/你瞧这挺歪把子/蓝灿灿的”。诗中可见对于缴获歪把子的喜悦。同样的情景在既是战士又是诗人的陈辉烈士的诗作里也有表现。
1940年2月5日,冀中7分区司令员于权伸,亲自率领17团1营在深无公路上的流村设伏,与一百多日军激战。战斗中,敌机枪手被击毙,一挺歪把子丢在一块开阔地上。这歪把子就像一块肥肉,敌我双方都想抢到手中,但都受到对方火力封锁而不能实现,僵持了很久,最后为避免拖久了对我不利而放弃。此战,我以伤亡二十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敌七十多人,本来是个胜仗,就是因为没能得到这挺歪把子,战后总结中,令干部战士倍感遗憾,有的战士甚至懊恼得吃不下饭。
认真翻看当年的纪录就会发现,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罗列。总之我是怎么看也看不出八路军对歪把子的鄙夷和不屑。
装备和使用
由于对日作战的不断缴获,我军中的日式轻机枪也在不断增多,但不平衡。在某些精锐部分队中,配备的比例高。据参加盐阜区反扫荡的“联抗”第2大队副大队长张建新回忆,新四军“三师的一个营,人多装备好,每个连都有一百七、八十人,全部是大盖板三八式步枪,每连都有歪把子六五机枪9挺,都是皮子弹袋。”
冀中10分区警卫连, 是清一色的日式装备,歪把子也有9挺之多。
冀热辽13分区特务连,同样是全日式装备,歪把子8挺,也是相当不错了。
这当然都是超级豪华了,多数情况下,我军的日式轻机枪还不能达到这个数。比如1941年的冀中军区警备旅第二团,总共有12挺轻机枪,其中只有3挺九六式。同年的第34地区队总共有3挺轻机枪,其中只有1挺十一年式。
日式轻机枪在我军的对敌斗争中曾发挥出很大的作用。1942年秋末,冀中10分区司令员刘秉彥带警卫连重返已经沦陷了一年多的大清河北。夜宿瑚琏店村时,与日军一支全部骑自行车的二十余人的快速小分队遭遇,只用了不到三分钟,便将敌歼灭,“瑚琏店闪击战”因此著名。此战,赖指挥得当,战士奋勇,也赖警卫连的9挺歪把子给敌造成的绝对优势。
抗战时曾任冀中军区第22团总支书记的贺明回忆,五一反扫荡期间,第22团在里贵子之战中,“当部分敌人翻越墙豁口时,在步枪、手榴弹轰击敌人的同时,那挺大歪把子机枪(是以前从敌坦克上卸下来的),这当儿可真发挥了威力。在神枪手边延杰的操作下,把冲向村口和翻越围墙的敌人压制住了。”
在紧接着的著名的宋庄战斗中,还是这个边延杰,还是用这挺大歪把子,曾经“一梭子撂倒了二十多个敌人”。
贺所说的从坦克上卸下来的大歪把子,就是十一年式轻机枪的变种九一式车载机枪。因其弹斗的容量加大至50发,故名。
(上图即弹斗可叠放10个桥夹的“大歪把子”,请注意看其与十一年式的区别。)
1944年3月9日,冀中大清河北的林子里村,我10分区副参谋长李大卫等官兵七十余人被十倍于我的日伪军包围,虽经三十余小时的苦战,我大部伤亡,突围失利,但给敌以很大杀伤。其中一名年仅16岁的机枪射手李宝珍,用一挺歪把子,一人即消灭日军七十多。
日式轻机枪大范围装备我军,是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1日,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率先挺进东北,配合苏联红军作战。该分区司令员曾克林记述,“自解放山海关后,我们全换上了日式武器装备,每连配备9挺歪把子机枪,9门掷弹筒,120支三八大盖……”
一般来说,关内我军缴获的轻机枪以十一年式和九六式居多,九九式不多,但关外不同。东北解放战争初期,牡丹江军区警卫团,就装备了九九式轻机枪每连9挺。完达山剿匪作战中,九九式轻机枪曾给土匪以毁灭性打击。老战士李文贵回忆解放战争初期西满军区时,谈及装备,也曾说到其所在部队就是清一色的九九式轻机枪。
关于东北民主联军用九九式轻机枪,还有一个小插曲,据某连指导员(番号与姓名忘记了)回忆,某次作战行动之前一晚,该连司务长从团部领取7.7毫米弹药数千发,回来后却发现领错了。该连装备的步枪和轻机枪均为九九式,口径7.7毫米没错,但使用的都是T99式弹,无凸缘,而领回来的却全是T92式弹,半凸缘。想去换,可团里回话,已经无弹可换。无奈,只好从驻地小作坊中借来铁锉,全连干部战士用了小半夜,硬是将几千发T92式7.7毫米子弹那半凸的底缘锉去一圈。第二天使用到九九式步枪和轻机枪上,居然发挥正常,丝毫没有影响到剿匪作战。
旧中国很少仿制日式枪械,而自动武器的寿命一般来说都比较短,在经过了三年解放战争的激烈搏杀后,只有消耗而无补充的日式轻机枪,数量开始大幅度锐减。
抗美援朝初期,我志愿军中虽仍然装备有日式轻机枪,但为数已经不多。据一份1951年1月6日的统计,整个赴朝部队共有轻机枪10363挺,日式6.5毫米和7.7毫米轻机枪分别只有198挺和170挺,不到全部轻机枪的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军分区对旧杂式机枪进行局部改造,曾将部分九六式、九九式改为7.62毫米口径,供给民兵使用,但没有对十一年式进行改造。曾经在我国犯下大罪又被我军缴获后用于杀敌的日式轻机枪,至此已是明日黄花,正在快速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也只有在影视中才能一睹其昔日的模样了。
史料真实
作者历史考究严谨[点赞][玫瑰]